APP下载

工程实践课程中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设计应用

2022-07-14王春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情境工程评价

郭 楠,王春林

(赤峰学院 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应用型大学要主动对接地方行业、提升工程实践和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1]。需要解决在特定环境背景下面向工程全过程的建设问题。面向工程应用的教育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教学模式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为主,强调学术与实践的高度一致。吴浙文等通过自编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3];王桢栋等研究发现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对方法训练、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上,有研究问题、组织方式和表现形式多元的优点[4];谢晓专将案例教学于情境模拟融合,设计“案例、情境、体验、点评”等要素,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5]。工程实践类课程要体现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工程的决策的痛点,体会工程方案设计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知识授受、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和主导者进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教学过程[6]。从知识学习向学科育人转变,进行“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7]。构建学习空间环境,塑造学习形态[8]。

通过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知识准备、课堂讨论、活动总结、问题反馈等6 个环节,探索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的有效结合,穿插“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联系,形成引导关注问题、独立思考、研究讨论、解决方案、方案评价的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设计的流程

(1)创设情境,就社会热点引入工程案例,投票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将学生引入工程问题的情境;明确任务,由教师、学生用头脑风暴法提出项目可能影响的身份,投票决定不同的身份数量和定位,组织学生选身份,进行问题讨论场景的定位引导;(2)知识准备,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查询时事热点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外专家的热点解读方法,提出对应于各自身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3) 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以工程项目的会议布局场景为蓝本,构建环境,学生提出观点,在问题的提出者和解读者之间做角色转换,最终形成以各自身份为出发点的综合性解决方案;(4) 解决方案在课后形成方案报告,形成小组互评,教师对各方案分别点评;(5)课上进行活动的总结,并由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申,对工程问题做出深化解读。(6)引入大国工匠和工程建设的典型思政元素,构建伟大工程梦想,培养伟大工程情怀,立足行业培养广阔的视野,强化统筹全局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能力。

2 教学内容

面向工科的教学内容宜“全”忌“难”,要注重知识更新和逻辑变化,增强实践检验的讨论[9]。工科培养方案对实习实践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践学时学分的比例宜适当增加。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后巩固与拓展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的过程,将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关联,设计还原工程问题的场景进行研讨教学,研讨结论在课后写入实践报告,进一步的巩固学习成果,拓展思维。

2.1 教学内容的关联分析

课程教学拟通过时事热点的情境设计和工程参与者角色的扮演,感受不同角色对典型项目的特定时间、地点、环境的处理方案。在本单位、本项目、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工程呈现的特殊性进行分析,结合近期出现的国内外工程现象,凝聚工程视角、凝练工程思维,提高宏观把控工程建设的能力,如图2 所示。

图2 情境教学设计

以工程监理课程中的工程参与者的职能及相互关系为例,在项目内形成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设备商、材料商等不同身份;在组织内形成总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等管理层次;在周边环境中设计建设单位、当地群众、环保主义者、外国人等不同主张的人文环境。不选择身份的学生,作为自由人出现。

教师身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职能关系的解读者。一方面协助各项目参与者完成对权益的解读,提出以不同身份为背景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根据这些解决方案从其他职业身份进行破解和反制。形成“旁观者”与“搅局者”的双重身份,推动学生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解读者”身份转变。

教师从项目的建设过程的时间、施工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准备问题。在建设时间轴上,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项目运行期等全周期提出特征性问题;在施工季节、施工时间、环境温度、交通、通信等影响到工程建设的不同因素方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程评价由学生推选3 位计分员,将答案分成有效提问、有效回答、协助作答不同类型,计分员主观分辨问题及答案的有效性,并进行数量统计。在统计过程中,提高对问题的思辨及正确解读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工程场景布局的模拟

场景设计在教室内的模拟。教室的中心区域设计为工程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两侧为提出不同需求的影响因素。在本次设计中,常规的影响因素考虑工程周边原住户、将来的工程业主;考虑未来国家与民族的交融,设计不同国家、民族的代表;工程周边的地方组织、环保主义者对工程的要求,在跨国、跨地区工程中常见;有同学提出,工程上常有“碰瓷”专业户,因此设计了“碰瓷”专业户的专席,专门模拟该类型的问题。教师的位置面对计分席,关注数据统计,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控制,在工程内外各个角色间游走,主导整个教学过程,见图3 所示。

图3 课堂座位设计

2.3 课后的知识巩固与拓展

在问题阐述的基础上,组成工程小组形成工程文件,作为实践教学的报告内容。以课上学生发表的观点为基础,融合课堂讨论的成果,代入不同工程角色形成技术性文件,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管理单位提出管理报告,施工单位出技术措施、技术方案,设计单位出技术报告和关键控制参数,供应商提出供应计划,资金管理单位提出管理方案和审计要求,有其他想法的,可自拟身份补充报告作为加分项,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后续的学生个人总结报告

3 教学评价

审视学习的目标及核心内容,确定成绩来源,基于目标设计评价指标,构建“目标—教学—评价”一致的评价指标体系[10]。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探索价值塑造和专业能力相融合的教学评价[11]。按照教学设计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评价体系,设计评价指标,构建过程化评分标准,以课程总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设计目标,在课程参与、知识运用、社会观察、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定位引导。课程参与的情况和设计量化指标,由学生参与统计;知识运用情况,列出可能运用的知识点的清单,作为角色定位和方案提出的基本依据和参考资料,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社会观察,需要教师的引导,在社会热点问题中感受科学知识的价值,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从问题出发分析社会发展的问题,选择看待问题的立场;课程思政,由学生互评完成,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课程总结的时候提出对课程思政问题的观点,促进师生对社会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如图4 所示。

图4 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

3.2 过程化考核

过程化考核的教学评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方案设计基础分和加分项两个评分过程,综合评价等级对应的分数作为基础分,再由量化统计和课堂互动形成加分项,加分项原则上不超过10 分,满分为100 分。

在基础分考核评价中,以观点能否正确的提出作为评价合格与不合格的分界线;能否正确地进行工程表达和提出符合身份特征的解决方案,作为中等成绩认定要求;能否考虑不同角色身份综合提出工程解决方案,作为良好等级的认定标准;以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发散思考不同工程场景,类似工程问题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优秀级别的考核依据。成绩分级评估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成绩分级评估标准

加分项的考量,根据成绩分级评估标准(表2)及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图4),结合本次课程中学生提出的观点,设计课程的加减分标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成绩的小分评价。从思政元素考虑观点正确、环境友好两个因素;从工程可行、经济合理两方面进行技术评价。学生评价取多人评价的平均值,教师评价直接计入成绩,形成过程化考核的量化指标,如表3 所示。

表3 过程化教学考核的量化指标

3.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需要从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影响来进行全面分析,选择2 个同一学制、同一年级的班级作为教学对照样本,学生人数分别为29 人和25人。29 人的班级加入了一次情境模拟方式的教学活动,25 人的班级以讲授法作为对照样本,整个课程的综合成绩相差较大。成绩分布情况如图5 所示。

图5 成绩分布图

从图5 中可以看出,两个班级的主体学生成绩主要分布在70-80 分;讲授法有2 人不及格,成绩分布左偏,60-70 分的人数相对较多;情境模拟的班级成绩分布右偏,80-90 分的人数相对较多;90分以上的人数均为0。从表4 中可以看出,两个班的男女生比例接近,基本不存在性别导致的评价偏差,情境模拟的综合成绩较讲授法优,最高分相差2 分,最低分相差30 分,班级平均成绩相差9 分,标准差分别是6.2 和10.3,讲授法的成绩离散度较大,如表4 所示。

表4 教学方法、性别、学习能力的分布汇总表

(1)情境模拟对班级综合成绩的提升有显著作用。从平均成绩上看,情境模拟班的学生平均成绩较讲授法高9 分;从标准差来看,情境模拟的学生成绩离散度较讲授法的小,原因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促进了课程知识的融合,用观点碰撞不断增强学生反思作用明显。

(2)情境模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讲授法课程中存在60 分以下的学生,情境模拟班没有,反映出在学习兴趣、课程的专注及课程效果上,对后进同学有促进作用。

4 结论

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用启发、互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了知识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难点有优势。

(1)课堂气氛活跃,课程参与度高。课上不限制手机的使用,手机变成查找支撑数据、提供教学案例的工具。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导向性教学,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对社会观点的分辨能力。(2)复杂工程问题的还原度较高,提高用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设身处地的提出问题,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好的对应,反映出工程的复杂性。这些用讲授或者多媒体很难做到。(3)课程处处有思政,增强对社会的观察与反思。人文、环境、能源等社会热点与工程结合,处处反映大国工匠职业精神,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冲突与解决方法的碰撞,是从内到外的洗礼过程。(4)对后续的实习实践课程有较好的支撑。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对现场的控制、管理、协调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方法做了深入的研讨,对解决和处理现场问题及工程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对工程师不说过满的话、不做超过自己能力的承诺的基本原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猜你喜欢

情境工程评价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子午工程
工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