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绿色水生态网建设初步研究

2022-07-14汪文超毛小羽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系河湖

汪文超 周 琴 毛小羽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又将其定义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1]。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成,是促进人水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水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禀赋和最大的发展优势,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思路、视角和方法,系统思维、综合施策,探索实践重庆市水生态治理新模式,推进重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支撑重庆市做好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 国内外治水理念发展历程

1.1 国外治水理念的生态化历程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治水发展,普遍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先末端后前端”“先工程后制度”“先单一后系统”的发展历程[2-4]。从早期单纯为满足人类需求而兴建防洪、供水、灌溉设施的治水理念,逐步转移到河流生态修复,从区域治理转变到流域系统修复,逐步把传统水利建设各个领域与水生态保护修复紧密相连,将治水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理念相结合。

1.1.1 江河治理方面

早期河道治理主要强调防洪和排涝功能,大量采用裁弯取直、硬质材料固化河岸等手段,忽略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带来了河道淤积、自净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西方国家不断反思传统河道治理技术,从而产生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的理念[5]。近自然河道治理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深刻认识,为实现防洪减灾、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目标,以安全为原则、以生态为基础,留足河流空间,对河湖进行近自然生态整治,有效降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冲击,减少工程行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留和恢复自然修复力。在近自然河道治理理念倡导下,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家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换成可以生长灌草的土质边坡,逐步恢复河道及河岸自然状态[6]。

1.1.2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在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地区,西方国家早期一般采取“以需定供”的原则,通过修建大量工程加强对水资源的控制和调蓄,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这些措施在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河流的连通性受到阻隔,无限制的水资源开发导致一些河流断流萎缩等。这些严重的问题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从而提出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环境流量”概念,并大力加强需水管理,通过控制需水,避免水资源系统衰退,确保水资源持续利用,通过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强化节水和水循环利用,遏制供水量增长。美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需水管理策略,迅速取得了一定效果,1980年美国供水量达到顶峰后,逐渐回落并基本稳定在5600亿m3左右[7];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先后实施了需水管理措施,进入需水量零增长的阶段[8]。

1.2 国内治水思路发展历程

兴水利、除水害始终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大事,1949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治水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70余年的治水实践中,治水思路和策略也在不断调整,从人水对抗向人水和谐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国内治水思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改革开放前(1953—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1979年至今)3个阶段[9]。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水思路主要以解决大江大河防洪安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改革开放前,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成绩斐然,此段时期的水利工作是一个不断纠正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对治水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提高,治水思路和策略在实践中不断纠正、调整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治水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向往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是新时期治水的根本目的。

2 重庆市水生态水环境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又要转向“好不好”的问题。重庆市境内河流水系众多,河网交错纵横,地形地貌多样,受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等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较为脆弱,水生态功能融合不足,河湖水域空间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及其他生态空间普遍存在边界模糊、交叉重叠等问题,区域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城市河道内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水质较差、水体流动性不足、水体纳污能力弱,农村河道大多尚未开展水系综合整治,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总体来看,重庆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水生态环境长期累积性问题突出,一些局部、区域层面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如不加以治理,有可能形成全局性、系统性的水生态安全风险,给重庆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建设幸福河湖任务十分艰巨。

a.城市生态承载负荷大,滨水公共空间碎片化。江河是城市的血脉、发展的资源,伴随着重庆市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主城都市区以35%的国土面积、26%的水资源量承载了65%的人口和77%的GDP,人水争地矛盾突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占,导致河流连通性和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受到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幸福河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b.河流系统治理任务艰巨。以往重庆市境内的河流治理大都缺乏统筹谋划,治理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观念,水环境问题呈现出流域性、系统性特点,尤其是川渝毗邻地区跨界水体治理,尚未建立协同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未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生态环境等需求,难以从源头上遏制污水流入,导致反复治理反复污染,未从根本上彻底扭转水环境恶化的整体形势。硬质护岸、河道硬化渠化等传统工程措施,导致河流原有的水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友好的美丽河湖建设任重道远。

c.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三峡库区消落区呈周期性水陆交替状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完整,生态自我修复和调控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直接影响水库生态安全。近年来,消落区治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消落区生态环境、地质安全以及库周滨水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如受水位变幅影响,水库消落区植物多样性受损,植物群落单一,生态自我修复进程缓慢[10];人类活动不同程度地干扰着消落区生态环境,乱堆乱倒、乱挖乱填、乱搭乱建、乱耕乱种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库岸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城镇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库区部分自然、人文景观被淹没,部分区域滨水环境差,难以满足库区居民对优美生态宜居环境、亲水休闲空间的需求。

d.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重庆市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51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0.52%,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是全国八大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尤其是三峡库区,经多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水土流失系统治理不足,加之投资标准整体偏低,水土流失仍是三峡库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60.00%,水土流失率远高于长江流域平均水平,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现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水土保持的综合功能和效益未能高标准实现,与新时期保护好三峡库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差距较大。

e.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进展缓慢。重庆市农村大部分河流尚未进行系统治理,存在水域岸线侵占、淤塞萎缩等问题。以区县为单元开展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是有效解决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改善农村地区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重要举措。目前,重庆市仅开展了梁平、綦江两个区县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进展缓慢,农村水系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村整体水环境与水美乡村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 绿色水生态网总体布局与建设思路

3.1 建设目标

到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初见成效。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切实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三峡水库干支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过载的河湖实施治理与修复,重点河湖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到2035年,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长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基本治理;城市河流、三峡库区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治理,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持续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生态安全;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措施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到2050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全面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格局全面形成,水环境“联防联控、共保联治”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全面形成。

3.2 总体格局

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水美重庆,聚焦长江主轴,以保护三峡水库为核心,以建设重庆市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为重点,实施一批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工程,构建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綦江等重要生态廊道,通过流域区域互连互通、联防联控、共建共管、协作协同,形成“一轴双屏、两廊多点”的重庆市水生态网络总体格局(见图1),重新塑造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并同步筹划周边地块的再开发,使水经济成为推动重庆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图1 重庆市绿色水生态网总体格局示意图

一轴:以长江干流为主轴。长江干流贯通重庆市东西,以长江干流沿线为重点,大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强化长江生态大廊道、洪水主通道、调配主水源等核心作用,把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水污染联防共治,严格保护城市河流水系。以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为重点,实施消落区综合整治、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构建长江、嘉陵江等生态廊道,打造滨江生态公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汛期可行洪、枯期可亲水的城市滨水公共生态空间,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双屏: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两个生态屏障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水库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水源地,是重庆市生态安全的核心,在全国生态空间格局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且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供水及京津冀等地区的饮水安全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以“保护长江母亲河,打造一库清水”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维系三峡库区良好水质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加强三峡库区河流、消落区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武陵山区以实施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面上保护、点上适度开发”为主,围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保护生态,合理开发资源,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加工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建设武陵山生态民俗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扶贫开发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廊:指嘉陵江、乌江,是重庆市境内河流入长江的重要骨干廊道。应加强嘉陵江城市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土保持建设,强化干流渠化江段重要水生生境的涉水空间管控;加强乌江重庆市境内梯级电站库区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河流连通性维护与恢复等;开展重要支流综合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升水生态环境功能。

多点:主要包括涪江、渠江、綦江、小江、大宁河等重要河流,是重庆市水网互连互通的重要节点。应充分发挥调蓄洪水、配置水资源和维护水生态等功能,加强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持河流生态系统整体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带动全域水生态环境改善,还百姓清水绿岸。

3.3 建设思路

结合重庆市不同区域特点、河流水系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借鉴、运用国内外先进治水理念和城市先进治水典型案例,对城市河流、农村水系、水土保持及中心城区、三峡库区等重点领域和区域,针对水生态环境受损、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

以保护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为核心,从打造生态水利工程、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母亲河、建设水美重庆等方面,研究谋划“水美城市”品质提升、水美乡村建设、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重要支流系统治理4类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类重大项目,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解决重庆市水生态、水环境长期性累积性问题,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河湖。重点打造重庆市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广阳岛“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建设、重庆市中心城区现代水网工程、西部(重庆)科学城绿色水网工程、长江干流千里绿色廊道工程、梁滩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濑溪河流域川渝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区消落区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通过各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到2035年,使重庆市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河流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美丽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远期,可对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形成的120余个大小孤岛统一编制孤岛保护与利用专题规划,指引库区孤岛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孤岛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生态价值,发挥其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独特的旅游价值,传承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

4 建 议

a.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综合且长期的工作,为真正做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做到水岸同治,彻底改善和提升河湖生态环境和周边城市品质,需要制度保障,建立协同治水管水体制机制,加强水利、环保、农林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打破行业间和行政区域间壁垒,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行政决策系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联合高校、科研和设计单位共同开展全面研究,为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保障;注重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合到城市空间布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循序渐进地对水生态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维护,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并加强涉水空间管控与保护,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性。

b.城市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可将河流和公园进行动态整合,枯水期为公园,汛期则可成为泄洪通道;ⓑ选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的生态治理技术,加强对河岸带的生态治理,恢复河流自然属性,实现城市与生态共生;ⓒ采取分段整治、全线贯通的方式,依据不同段的城市属性,因地制宜分段打造滨水公共空间,每段有不同主题,处处皆景;ⓓ应对历史水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与展现,保留传统水文化记忆,在提升城市宜居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活力、有文化底蕴的新型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河流综合整治的同时,同步筹划周边地块的再开发,以水经济的繁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c.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应保障农村水系格局完整,维护河道功能和河势稳定,河流纵向、横向连通性良好,常年有水,河流水体自然流动,季节性河流恢复河道空间和河流基本形态,泄排通畅,满足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等基本功能;ⓑ治理以“河道自然曲化”为主,尽量维持河流原生态,保持河道平面的蜿蜒性,保留原有浅滩湿地、深壑沟槽等,构建河流水系自然生态面貌;ⓒ突出系统治理,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库管护等多项水利措施,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科学有序治理;ⓓ根据重庆市自然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山区河流弯多而急、比降大,治理应以河势控制、河岸稳定为主;丘陵区河流弯道多、比降较缓、淤积严重,治理应以河道疏浚通卡、扩大行洪断面、河岸生态美化为主;ⓔ结合水文化,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与滨河公园在城乡接合部进行无痕衔接,引入水文化元素、历史人文元素、自然生态元素,打造安全、生态、美丽、人文的农村水系,建设水美乡村;ⓕ加强管护,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主体作用,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d.今后,结合城市发展还可考虑实施城市历史水系修复类项目。历史水系是指历史上对城市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城市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天然河湖水系或人工河道,是具有特殊历史内涵、承载城市记忆的地域空间。随着近年来城市水系治理和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复兴的开展,城市历史水系的修复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历史水系及其沿片进行修复,既能提升老城区调蓄能力,又能复兴水系文化,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水系河湖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