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厚煤层综放大断面开切眼支护技术研究
2022-07-14霍璇
霍 璇
(陕西彬长小庄矿业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3500)
小庄煤矿以往生产组织过程中,存在大断面切眼顶板下沉严重、两帮片帮和肩角变形等围岩失稳问题,影响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40309 工作面具有相同的地质条件,开展40309 切眼支护研究十分必要。
1 概况
小庄煤矿40309 切眼位于4 煤层中部,距煤层顶板15.2 m 处,4 煤层埋深约为531~731 m,煤层厚度19~28 m。4 煤层伪顶为砂岩,厚度0~0.73 m;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厚度0.72~0.73 m;基本顶为粉砂岩,厚度9.16~8.10 m;直接底板为泥岩,厚度4.82~6.64 m。工作面以综放形式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煤层开采厚度15.2 m,割煤高度3.8 m,放煤高度11.4 m,采放比1:3。
40309 切眼总长为195 m,一次成巷宽5.7 m,高3.9 m;二次成巷宽为9.2 m,高为3.9 m,断面为32 m2。切眼南北两侧为回风和运输顺槽,东西两侧以及顶底板均为实体煤。
2 大断面切眼失稳原因
针对以往的大断面切眼顶板下沉严重、两帮片帮和肩角变形问题,经现场勘测分析,总结支护失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开切眼前,岩体内部原岩应力相对稳定,开挖后打破原岩应力平衡状态,改变应力分布。由于开掘后宽度9.2 m,高度达3.9 m,断面面积高达32 m2,使得应力集中系数偏高,从而产生顶板下沉严重和两帮片帮的现象[1]。
(2)切眼顶板受到的垂直应力是由其上覆载荷产生,而上覆载荷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埋深大小是影响岩体垂直应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切眼位于4 煤层,煤层埋深约为531~731 m,埋深大,顶板上方垂直应力高,切眼顶板煤层在高垂直应力作用下易破碎,导致围岩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顶板产生剧烈下沉现象。
(3)切眼顶底板和两帮均为煤层,相较于岩石,煤体自身天然裂隙发育。在相同垂直应力下,煤体裂隙重度发育,更容易破碎,从而降低围岩强度,导致顶底板和两帮移近明显。
3 开切眼支护技术方案
根据上述的大断面切眼失稳原因以及40309 切眼地质条件,综合考虑设计40309 切眼支护方案[2]。
3.1 支护原理
(1)采用锚杆+W 型钢带+金属网组合成“组合梁”结构。因顶板煤层厚度大,锚杆以全锚的形式支护顶部煤层,锚杆在强化顶板内煤体的同时抑制裂隙发育,减少垂直应力对煤体的破坏,可以有效约束顶底板的相对移近。
(2)采用锚索+槽钢形成“锚索梁”结构,将锚杆锚固煤体悬吊起来,将顶板松动煤层的载荷转移至上方稳定煤层[3]。
(3)采用以全锚的形式在肩角处布置锚杆,结合帮部锚杆的支护作用,可以提高锚杆支护强度,降低切眼肩角的应力集中,阻碍裂隙发育,进一步提升锚杆对切眼肩角的支护作用。
3.2 支护参数计算
40309 切眼开挖后,打破原应力平衡,应力重新分布,切眼围岩会形成自然平衡拱(普氏拱)。为切眼围岩控制得到最大支护强度,锚杆和锚索需要控制整个易冒落岩体(普氏拱拱高Hg)。Hg可根据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计算,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如图1。
图1 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
式中:f为坚固系数,3;φ为顶板煤层内摩擦角,30°;B为巷宽,9.2 m;H为巷高,3.9 m。经计算得出Hg=2.28 m。
(1)锚杆长度
由于Hg=2.28 m,锚杆支护方式采用95%全锚,即锚杆杆长由外露杆长和锚固易冒落岩体杆长共2部分组成,即:
式中:LL为锚杆杆长;LL1为外露杆长,取0.1 m。
经式(2)得出LL=2.5 m。由计算结果结合切眼地质条件可得,顶板锚杆选用Φ22 mm×2500 mm左旋无纵筋纹钢锚杆,锚固力为50 kN。出于对生产安全考虑,非回采帮选用Φ22 mm×2500 mm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回采帮选用Φ22 mm×2500 mm 玻璃钢锚杆,锚固力为50 kN。
(2)锚索长度
锚索索长由外露索长、锚固悬吊易冒落岩体索长以及锚固索长共3 部分组成,即:
式中:LS1为锚索外露索长,取0.25 m;LS2为锚索锚固索长,取4.5 m。
经式(3)得出LS=7.03 m。由计算结果结合切眼地质条件可得,顶板锚索选用Φ21.8 mm×7100 mm 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为200 kN。
(3)顶板及两帮锚杆、锚索间排距
由锚杆锚固力可得顶板锚杆间排距为700 mm×8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为750 mm×800 mm。由锚索预应力可得顶板锚索间排距为1400 mm×1600 mm[4]。
3.3 支护具体方案
(1)顶板支护
顶部采用锚网索+槽钢+W 型钢带支护。具体切眼顶板支护方案见表1。
表1 切眼顶板支护方案
(2)帮部支护
帮部采用锚杆支护,切眼两帮支护方案见表2。
表2 切眼两帮支护方案
(3)补强支护
选用两根DW25-350/110x 型单体支柱对顶板进行补强支护,间距为1200 mm。
切眼顶板以及两帮支护具体参数如图2。
图2 切眼断面支护图(m)
4 切眼支护效果分析
40309 切眼一次成巷14 d,二次成巷18 d。在一次成巷结束,二次成巷15 m 处布置观测站,通过十字观测法,对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进行监测。第一周1 d 测1 次,随着开挖进度,扰动降低,改为第二周2~3 d 测一次,观测总共持续28 d。切眼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如图3。
图3 切眼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观测曲线
在1~7 d 切眼一次成巷初期围岩变形明显,7 d内顶底板移近量为58 mm,两帮移近量为30 mm,7 d 以后逐渐稳定;16 d 以后,由于二次成巷扰动,切眼顶底板急速移近,顶底板移近量97.5 mm,两帮移近量48.6 mm;21 d 后切眼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略微上涨,顶底板移近量98 mm,两帮移近量50 mm。相对于切眼成巷后,高度减少2.51%,宽度减少0.54%,说明40309 切眼支护效果良好。
5 结论
(1)分析得出应力集中系数高、垂直应力大和裂隙发育是影响大断面切眼产生失稳的3 个主要原因。
(2)针对大断面切眼失稳原因,建立“锚杆、锚索、金属网、槽钢及W 型钢带”联合支护系统。
(3)顶底板移近量为98 mm,两帮移近量为50 mm,相对于切眼成巷后,高度减少2.51%,切眼宽度减少0.54%,支护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