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地区2019~2020 年多发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一体化急救新策略探讨
2022-07-14赖卓志辛剑勋邹煜虔钟宏叶金海
赖卓志,辛剑勋,邹煜虔,钟宏,叶金海
(龙川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广东 河源 517300)
0 引言
多发伤是各种致伤因子导致的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遭受严重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较严重。多发伤常见病因包括钝性或穿透性损伤、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多种损伤形式合并存在,由于伤情严重,常常危及伤者生命安全[1]。多发伤具有创伤部位多、伤情和组织破坏严重等特征,常伴失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免疫功能紊乱,伤者机体呈高代谢状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发伤发生率显著增高,成为急诊医学和创伤医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多发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同时提高道路交通急救水平,对制定多发伤救治策略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流行病学资料,并探讨一体化急救新策略,旨在为本地区多发伤救治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诊的符合多发创伤诊断的178例伤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一体化急救新策略实施时间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3例伤者纳入常规策略组,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5例伤者纳入新策略组。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多发创伤诊断标准[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或脏器功能失代偿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急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宣布伤者死亡;中途转院者。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流行病学专家意见共同制定《多发伤伤者流行病学调查表》[5],收集急诊抢救登记的多发伤伤者资料,统计资料包括伤者年龄、性别、发生季节和致伤原因等,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
1.2.2 急救方法
常规策略组采用常规急救策略,包括迅速评估伤者伤情,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脏器,以维持其基本生命活动。急救措施包括脱离危险环境、排除呼吸道梗阻、积极止血、封闭开放性气胸、处理伤口、断离肢体保存、记录伤情信息和院内急救。
新策略组在常规策略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急救新策略,包括:①设立多发伤急救小组。按照急救程序将急救小组进行细化分组,由急救小组负责组织协调专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强化急救医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并进行严格急救考核。②优化急救小组团队管理。对急救医护人员进行分层级、分责任管理,整改急救团队管理,落实急救岗位责任制度。③院前急救策略。制定并健全医疗-公安-消防等多部门联合的快速反应机制,将急救专科技术力量前移至院前,通过院前救护车的各种先进设备设施的配置、移动手术室、院前流动抢救室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院前应用,迅速检查、评估、判定伤者病情。急救措施包括创伤急救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以及呼吸道管理、抗休克处理、复合伤的处理及二次损伤的预防策略。④院内急救策略。所有伤者均在急诊抢救室内接受急救小组伤情评估和进一步急救。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年龄、性别、发生季节和致伤原因等流行病学特征;比较两组院前抢救时间、院前抢救到院内时间、院内检查时间、院内抢救时间和回院后抢救失败死亡例数和抢救成功住院治疗例数,并计算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以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78例多发伤伤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9岁,其次为14~39岁;伤者性别以男性为主;夏季发生率较高,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两组多发伤伤者年龄、性别、发生季节和致伤原因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2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创伤部位分布特征
多发伤伤者最常见的创伤部位为颅脑、胸部和下肢。两组创伤部位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创伤部位分布特征[n(%)]
2.3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有效救治时间比较
新策略组多发伤伤者院前抢救时间、院前抢救到院内时间、院内检查时间和院内抢救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策略组(P<0.05),见表3。
表3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创伤部位分布特征()
表3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创伤部位分布特征()
2.4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抢救成功率比较
在院前急救的178例多发伤伤者中,新策略组13例回院后抢救失败死亡,72例抢救成功住院治疗,抢救成功率为84.71%;常规策略组26例回院后抢救失败死亡,67例抢救成功住院治疗,抢救成功率为72.04%。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多发伤具有伤情复杂、脏器损伤程度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临床特征,对伤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国内外对于多发伤流行性学特征和院前急救措施均有不同角度的相关研究[6],但不同地区多发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存在差异,其成果及结论不一定适合应用于本地区[7]。本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多发伤伤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同时对伤者院前急救新策略和传统急救措施的疗效进行对比,旨在为预防与减少本地区多发创伤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指导本地区院前急救标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3.1 多发伤流行病学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有如下特征:①伤者年龄:多发伤伤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4~39岁和40~59岁,说明青少年和中年人群是多发伤的高危人群,其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社会活动频繁且活动范围广有关。②伤者性别:多发伤伤者以男性较为常见,其原因可能与当前社会男性依然为工业、农业、建筑业及交通事业等高危行业的社会主要劳动生产力有关。③发生季节:夏季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气候温暖时户外人口密度增加、出行需求增高有关。④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和高处坠落,其原因可能与机动车辆和高层建筑数量快速增高有关。
本研究中创伤部位主要为颅脑、胸部和下肢,其中颅脑损伤常合并胸腹部外伤和四肢损伤,伤情通常较为严重,且变化较快。与张远军[8]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急救人员应重点关注多伤者颅脑、胸部和下肢多发伤,及时给予有效急救措施,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3.2 一体化急救新策略急救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策略组伤者院前抢救时间、院前抢救到院内时间、院内检查时间和院内抢救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策略组,且新策略组抢救成功率为84.71%,明显高于常规策略组的72.04%,说明一体化急救新策略可显著缩短多发伤伤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时间,提高急救疗效。分析其原因,本院2020年采用的一体化急救新策略,在常规急救策略基础上制定并健全医疗-公安-消防等多部门联合的快速反应机制,耦合了院前急救、转运和院内检查、院内急救等多个环节,整合急救资源,有利于缩短伤者由院前急救转入院内的时间和院内检查时间[8-9]。一体化急救新策略同时重点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了急救医护人员救治水平,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时间明显降低,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10]。
综上所述,多发伤在年龄构成、性别、发生季节和事故原因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可根据上述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对策,使伤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一体化急救新策略应用于多发伤伤者救治中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可作为本地区对多发伤伤者的急救规范与原则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