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创新
——以陕西省楮皮纸制作技艺为例

2022-07-14磨靖蓉李姗姗

陕西档案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艺传统文化

文/磨靖蓉 李姗姗

当下我国的传统技艺重要价值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认识和认可。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迫在眉睫,传统技艺是我国民间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即是保护我国日趋消亡的优秀文化,陕西省楮皮纸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快转型,借助新媒体找寻全新的途径实现自身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渗透了生产、流通、消费和文化层面。新媒体不仅变革了传统技艺的存储、展示、互动、宣传和推广的方式,还能内化为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驱动力。当下我国的传统技艺重要价值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认识和认可。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迫在眉睫,传统技艺是我国民间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即是保护我国日趋消亡的优秀文化,陕西省楮皮纸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快转型,借助新媒体找寻全新的途径实现自身传承与创新。

一、新媒体于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价值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国内最早由冯昭奎界定,他指出新媒体是新的传播信息的媒体和工具,功能灵活多样且部分功能甚至能跨越传统媒体分类的多重功能[1]。彭兰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互联网[2]。在多年的发展中新媒体包含内容侧重点存有较大差异,本文主要探究的新媒体主要是依托信息、数字、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在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以及LED显示屏、全息投影等户外媒体进行宣传传播的媒介形态。

传统技艺是先人代代相承积淀流传至今,历经漫长生产实践过程形成的生产技术,富含民众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情感,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3]。非遗沉淀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蕴含了各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创新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十九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精神指示的必然要求。

1.拓展传统技艺宣传渠道和效度

新媒体的呈现方式丰富灵活、通俗易懂,从而吸引更多受众。随着以微信、QQ、抖音、微博等为代表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其中具有信息推送真实精准,到达率高且易控制、用户链强大等特点的微信公众号最为出众[4]。传统技艺从“阳春白雪”转变为“下里巴人”,对受众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更多受众被容纳入内。由于技术的革新,海量信息借助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受众能够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查看学习民间传统技艺。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受众面广度与效度都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2.拓宽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销售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手工技艺线下销售方式,借助新媒体能够拓宽传统技艺产品的销售推广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提升和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购载体,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购物用户规模达到7亿人,占手机网民的八成,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手工艺品销售渠道拓宽,独特文化魅力得以展示。除此之外,消费者还能通过新媒体与非遗传承人沟通需求,实现个性化的“私人订制”,传统技艺品与现代生活更好相融。

3.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设计理念创新

新媒体主要面向青年群体,青年群体对产品的关注重点从产品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价值,转移至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新媒体实质上不断冲击着传统技艺类产品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手工艺人革新制作工艺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其次,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传统技艺展示方式,由传统的以图片、视频为主的静态展示转向全息影像为代表的动态展示、以及可交互式展示,如触摸屏和各类体验装置。展示方式手段变得动态化、立体化、全面化,传统技艺产品的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4.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路径多元化

楮皮纸制作技艺及生产销售流程图

新媒体的宣传使更多民众了解到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传承处于消亡边界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也得到重视。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以家庭代际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但单一传统模式下的传承链并不稳定,极有可能因为技术和艺人的断层而出现传承链断裂的情况。目前,得益于新媒体对濒危传统技艺的宣传,工作室传承、与院校共建基地传承、网络课程学习等多样化的全新传承路径开始出现。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青少年木偶传承研学营,以“研学+”的形式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和线下主题研学,传统技艺传承得以渗入青年一代群体中,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路径多元化。

二、楮皮纸制作技艺及其传承创新现状

1.楮皮纸制作技艺及其工艺流程

陕西省北张村至今仍保留着古法楮皮纸制作技艺,已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2009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张逢学先生为楮皮纸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楮皮纸制作的生产与销售流程见上图,生产工序大致为浸泡、蒸料、清洗、碾料、制浆、抄纸、晒纸七步。但在实际生产中,一张成品纸的制作需约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整个过程完全依靠手工完成[5]。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的不断冲击下传统造纸技艺濒临消亡,但楮皮纸制作技艺历经千年而不衰败。至今仍存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生产器具、工艺体系并且与当地艺人生活相融,仍未被机械化的造纸技术替代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奇迹。然而,辉煌的背后实则存在不可忽视的危机,如宣传效度低下、力量薄弱;代际传承不稳,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因而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承与创新楮皮纸制作的传统技艺刻不容缓。

2.楮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创新现状

2.1 宣传力量薄弱宣传力度低下

目前张逢学一家为宣传楮皮造纸技艺,注册有“非遗国家级传承造纸匠人”“用户2763407838736技艺传承”两个抖音账号。前者2019年起发布官媒所摄张逢学的个人纪录片,发布视频13条,累计获赞398个。后者由张逢学儿子运营,主要发布造纸及个人生活日常,2019年至今发布视频125条,获赞1.5万。前者发布的视频主题统一,更新时间无明显规律,影响力小于后者。但后者发布的视频内容较为分散,无特定主题。张老先生孙子表示,除抖音外暂未在其他新媒体平台宣传楮皮纸,抖音宣传楮皮纸收效甚微,在拓展其他新媒体时面临着人手不足和手续繁琐的难题。

2.2 代际传承不稳,创新能力不足

代际传承危机凸显,一方面,由于楮皮纸制作技艺工艺繁重、经济效益低下等因素影响,村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放弃传承技艺;另一方面,老艺人年事已高,单一的代际传承模式可能导致楮皮纸制作技艺传承链出现断裂。村内从事楮皮纸制作仅剩张逢学一家,现实经济问题与技艺传承二者的矛盾突显。创新能力较弱,楮皮纸制作技艺工序及成品已成定式,除纸品外暂无其他产品销售。

2.3 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狭窄

产品结构简单且单一,由于造纸原料采摘的季节不同,不同楮树树皮汁液含量存在差异,仅能生产出黑白两色纸张。受限于单一的产品结构,楮皮纸的主要用途一是书写纸张,二是作为生活用纸用于书法绘画、包装杂物以及卫生用纸等。销售渠道较为狭窄且销售较为被动,目前楮皮纸的销售方式主要为等客上门,主要客源来自陕西本地。

三、基于新媒体的楮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

1.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产品宣传效度

借助新媒体,打破地域限制拓宽楮皮纸制作技艺宣传受众面与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一是微博推广。在微博首页创建话题“古法造纸”“非遗”等话题进行广告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楮皮纸制作技艺。二是短视频推广。将记录楮皮纸制作技艺工艺流程和生产日常、艺人介绍楮皮纸的实用价值和技艺文化底蕴的视频,定期发布在如抖音等热门短视频平台。三是微信公众号软文宣传推广,线上线下并行。在线下开展宣传志愿者活动,活动视频照片等上传至微信公众号撰写相应文章进行软文推广。提升楮皮纸制作技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依托代际传承,打造新媒体培育平台

通过新媒体广泛挖掘传承人;革新传承方式,将单一线下面授改为线上教学;培育适应新媒体的传统技艺人。一是通过新媒体从线上广泛挖掘对楮皮纸制作技艺感兴趣的潜在传承人,以楮皮纸造纸体验游等形式吸引游客学习楮皮纸制作技艺。二是与高校、中学等组织协商共建基地、将楮皮纸制作技艺引入课堂,采取直播课或录播课的方式,将传统线下面授技艺转变为线上教学的模式。三是与当地文旅部门联合举办研学活动,将楮皮纸制作技艺渗入青年一代群体中,变革传统的家庭代际传承模式,实现产学研融合。

3.革新造纸技法,优化产品质量与结构

革新技法与制作理念、适应社会青年群体新需求,打破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借鉴泾县宣纸的经验开发文创产品。一是革新技法,创新制作理念。创新技术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生产成本的下降;转变过往的定式制作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利用新媒体精准捕获消费者需求、市场动向等信息,及时获取产品反馈并改进技艺。二是调整产品结构,针对消费者使用需求的差异分构出高中低档的纸品,培养专业的消费群体。三是深挖楮皮纸制作技艺文化资源。利用其自身的文化优势,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和特点,兼具美学与使用价值的产品。

4.兼顾传统技艺与文化记忆的协同传承

以楮皮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所需要的不仅是手工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技艺蕴含文化记忆的传承。文化记忆的传承指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个人经验和集体记忆积淀的所有关于非遗的文化内涵、成果展示和文化记忆本身。时下,新媒体日益发展,非遗文化记忆传播公众开放性日益凸显,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文化记忆体系的外溢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了文化记忆建构新方式[6]。应依托楮皮纸制作技艺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实现楮皮纸制作技艺的精神核心与价值观念的公共传播和大众传承。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找准平台自身合理准确定位,使用户深层参与治理发表意见,非遗传承创新文章内容避免严肃单调、长篇大论的官方通讯稿件,开通互动渠道激发用户参与感,守护社会文化记忆[7]。其次,设计开发利于楮皮纸制作技艺文化传承的产品,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积极利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使受众汲取造纸技艺及纸张文化内涵,深化文化价值的认同。

毋庸置疑,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借助新媒体作为宣传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技艺的媒介,其作用不单局限于实现对传统技艺的技术层面传承,更显著展现在对文化自信培育和提高的层面上。新媒体在为传统技艺探究出传承创新新路径的同时,也提供了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借助新媒体技术,应着力于挖掘并向大众呈现和传递技艺背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根源,唤醒大众对于手工技艺渐渐淡化模糊甚至消失的记忆。传统技艺承载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伴随着新媒体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带来的是大众对于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全面认知,对民族精神文化之坚韧伟大的深刻领会。在传统技艺文化与精神的润泽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认同,背靠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由此,笔者相信,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创新,无疑会为陕西省楮皮纸制作技艺和销售开拓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技艺传统文化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