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五老”吴桂凤 传承赫哲人的生命之歌
2022-07-14黑龙江省同江市关工委
黑龙江省同江市关工委 文/图
吴桂凤
中俄边境小村庄里的赫哲族“五老”
她是赫哲文化瑰宝的传承人
她是古老民族故事的吟唱者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中俄界河黑龙江在村边浩荡奔流。
江边,一位赫哲族老阿妈身着民族盛装,唱着《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这位“五老”叫吴桂凤,是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的传承人。
吴桂凤说,60年前,《乌苏里船歌》的曲作者采风时,正是听了她父亲——赫哲族老艺人吴连贵吹奏的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才有这首经典名曲的编创。
习总书记的嘱托她牢记心里
“就在我讲课时,习总书记站在教室门口。”2016年5月24日下午,是吴桂凤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八岔村看望赫哲群众。回想起当时兴奋的心情,吴桂凤依旧很激动:“我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木竹林莫日根’是伊玛堪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身体强壮,勇敢善战的赫哲莫日根(赫哲语英雄、勇士之意)的故事。总书记赞扬我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更关心赫哲族语言的传承问题。所以我必须做一名很好的文化传承者,希望将来人们再提起赫哲族,想到的不仅仅是《乌苏里船歌》,还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辜负习总书记的嘱托。”
吴桂凤向孩子们传授伊玛堪
已经65 岁的吴桂凤,之前每周坚持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赫哲文化传习所讲授两次伊玛堪的课程。最近受疫情影响,线下课停了,她就利用微信群进行授课,定时发布授课内容和赫哲语的音译表。
赫哲族
中国边境地区三江流域的古老渔猎民族
伊玛堪
赫哲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壮丽史诗
吴桂凤家的院子里种着各式各样的鲜花。她觉得,现在的日子就像绽放的鲜花一样,绚丽多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的话,刻在村里的墙上,更刻在赫哲人的心底。“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没有忧愁,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赫哲文化传承上了。”身着赫哲族民族服饰的吴桂凤笑容也像花一样灿烂。
父亲临终前的话她永不忘记
“孩子,别把老祖宗的东西弄丢了,要把她传下去。”父亲吴连贵临终前对吴桂凤说的话,一直在她耳边回荡。“我父亲是赫哲族的老艺人,病重时,躺在床上还心里发急,生怕赫哲文化断了根。”吴桂凤说。
赫哲族是“六少民族”(基诺族、珞巴族、门巴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独龙族)之一,历史悠久、渔猎为生。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勤劳勇敢的赫哲人创造了底蕴厚重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赫哲族只有民族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赫哲民族语言文化只能口耳相传。说唱文学伊玛堪被誉为“赫哲史诗”,大多是叙述古代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是赫哲族独有的艺术品类,在赫哲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
吴桂凤的父母在家中都用赫哲语交流,父亲吴连贵则是赫哲族中极少数会说伊玛堪的人,在这样的环境和家庭的熏陶下,她从小就会说一些赫哲语,尤其是喜欢上了伊玛堪。父亲说唱伊玛堪,她是忠实的听众。吴桂凤说:“小时候父母日出打鱼,日落归来。闲时父亲吹箫,母亲和着音乐跳民族舞蹈。日子虽然清苦,却有着让人难忘的愉悦。”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随着老人们的相继离世,年轻人会说赫哲语和伊玛堪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父母和兄长相继离世,吴桂凤忽然发现再没有人和她说赫哲语了。更令她担忧的是,年轻人并不愿意学习赫哲族文化,赫哲族语言环境日趋脆弱。
这让吴桂凤心里很着急。
1976年,吴桂凤初中毕业,成为村里第一批幼儿教师,她就在幼儿班教孩子们学习简单的赫哲语。1996年,她自己开办了幼儿班,完成教学任务后,她就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教孩子学赫哲语、民族舞蹈、音乐等课程。她找到校领导,建议在小学课余时间开设赫哲语和伊玛堪课。经过反复多次沟通,学校同意她每周一、三、五放学后,义务为孩子们传授赫哲语和伊玛堪。
刚开课时并不顺利,孩子不愿意学,家长们怕耽误孩子学习,也不支持。孩子们觉得语言枯燥乏味,吴桂凤就把身边的真人真事编成伊玛堪讲给孩子听。家长不支持,她就挨家挨户地做家长思想工作:“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丢在我们手里。”
经过她不懈的努力,孩子们逐渐对赫哲语和伊玛堪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劲头。家长们在她的影响下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有的家长还发挥自身特长,加入到民族文化传承队伍中。
近十几年来,上到国家,下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赫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11年,“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末,吴桂凤被伊玛堪传习所聘为伊玛堪教师。这些年来,跟她学习伊玛堪的学生有近1000 人次,她也成为佳木斯市市级伊玛堪传承人。
“现在大家都注重,特别是年轻人,咱们要把这个赫哲族文化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在八岔村伊玛堪传习所里)最大的学员是75 岁,最小的才4 岁到5 岁,一到寒暑假的时候(大人们)领着孩子就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赫哲文化,学习赫哲语和伊玛堪,吴桂凤很高兴。
除了教授伊玛堪,吴桂凤还带领八岔赫哲族乡民间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的文艺演出活动,也经常参与游客的篝火联欢晚会、文艺表演,向更多人展现和宣传赫哲民族文化。为挖掘赫哲族舞蹈内涵,吴桂凤自费到省里学习民族舞蹈,她克服年龄大、身体不灵活等困难,虚心向老师请教,刻苦训练,学成归来后,她通过视频反复观察熊的各种动作,编导了反应赫哲族渔猎生活的《熊舞》,首次演出就好评如潮,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多次演出。她还参加了赫哲民族歌舞史诗《乌苏里船歌》的演出。
把传承与关爱牢牢拴在一起
2012年,吴桂凤退休后,做起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她明白,民族文化传承要重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放松不得。吴桂凤把赫哲文化传承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紧紧地拴在一起。在伊玛堪传习所讲课时,她就为青少年讲共产党的故事、英模故事,教育孩子要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做个好孩子。吴桂凤常对孩子们讲:“我们赫哲族,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践踏下,曾濒临灭亡,是中国共产党拯救赫哲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给了我们赫哲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要感恩。”
在党的百岁生日时,吴桂凤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翻译成赫哲语,教给村民和青少年演唱。她还与村民们共同创作伊玛堪新曲《总书记来到八岔村》,描绘村里欣欣向荣的小康生活,抒发赫哲人对党的感恩之情。
吴桂凤也经常去看望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为他们送去书包、笔、本等学习用品。每年“六一”儿童节,她都会去看望孩子们。今年“六一”,她参加了乡关工委开展的“爱心传温暖,童心向未来”慰问留守儿童活动,为孩子们送去节日问候和礼物,让孩子们过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节日。
在吴桂凤家,一家三代都有从事伊玛堪传承工作的人。她的侄女、侄子也是伊玛堪的传承人,她的女儿从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毕业研究赫哲文化,孙子辈的孩子们也在学习伊玛堪。现在,自发来传习所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有不少大人假期带孩子一起来学。当听到一名5 岁的小学员对她说:“奶奶,我也要学习伊玛堪。”吴桂凤由衷地高兴。
看着认真学习伊玛堪的孩子们,吴桂凤的眼中充满着希望。
窗外是繁花似锦,村中有绿水青山。大江的滔滔碧水,滋养着赫哲人。吴桂凤守护着伊玛堪,歌颂着美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