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 “2+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7-14冯丽丹黄锋
冯丽丹 黄锋
【摘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制订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发挥校企共同培育合力、打造“校企共建、互融共生”的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等培养策略,以实现政、校、企、生多方共赢。
【关键词】高职院校 轨道交通专业 “2+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115-04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期,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升级的挑战,“云物大智移”“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轨道交通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高端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对学校培养大量熟悉新技术、创新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2+1”人才培养模式秉承的核心理念是“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人才培养模式,即让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后,进行一年的企业对口专业顶岗实习,从而形成一种稳定、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前两年系统开展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操作培训,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具备基本的职业发展能力,夯实学生未来发展基础,并通过企业顶岗实习确保学生毕业时与社会无缝衔接,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加剧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题,故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创立全新“合作教育模式”十分必要。“2+1”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扩展教育视野、瞄准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全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输出标准、学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这是该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2+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实习情境之中与企业生产过程之中充分锻炼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在读期间尽可能全面提升素质和本领,做到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2+1”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职业能力、岗位胜任力较高,能很好适应企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了职业竞争力。同时对企业而言,以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能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新职员工入职培训成本,缩短了岗位适应的时间,使新职员工能快速到岗开展生产,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是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学”是学校教育开展的核心,学生在校需要长时间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知识、提高生产实践能力。“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某一种或是某一类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设计了专项教育课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工”作为“学”的目的之一,即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建设开发校企实训基地(工厂)。实训基地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运营,实习生产的产品以商品化营销,对实习者参照企业化模式开展日常管理和全程考核,让他们在既有学习基础之上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做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掌握上岗就业所需的技能和本领,这也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
四是以“额定时间、合理报酬”为操作方式。“2+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交替或分时段让学生在“工”和“学”的模式之间切换。通常,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为三年制,在校期间学生应当在校内进行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在校外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顶岗实习实践。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属于带薪实习有偿劳动,合作企业需要根据实习学生工作内容、上岗时间、付出劳动,结合实际市场行情给予合理报酬。
二、轨道交通專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铁职院”)与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局”)创新合作开展新职工入职培训始于2015年,为全路首创,截至2021年新职培训超过一万人。2018年,柳铁职院与南宁局就对预录的机车专业学生开展“2+1”人才培养试点,至今已有3届。从试点到2020年推广至铁路所有专业和16个工种,柳铁职院是第一所开展工种最多、启动最早的铁路院校。历经近4年的改革与实践,柳铁职院取得一些经验,以下以轨道交通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制订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不同于普通技术工人,更需要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水平的培养模式、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个别从中专升格成为大专的院校,资源集中能力不足、职业培养力度较弱、转型升级进程较长,尚无法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模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要聚焦区域经济,构建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专业集群,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与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教学方案、计划、进度等进行科学设置。根据市场实际用人需求和企业专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展岗位实训,缩短学生和岗位之间的距离。例如通过调研分析,在原有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的基础上,一是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三年教育全过程;二是将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中;三是将企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纳入专业拓展课中,并分别明确一定数量的学时,保障学生能够获得相关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从而构建“学历教育+技能证书+岗前培训”三融通的凸显柳铁职院特色的“2+1”定向培养模式。
该模式即是将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标准等三方标准要素融合,嵌入轨道交通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中,以适应新形势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柳铁职院以上述方针建立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明确轨道交通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培养链条。第一阶段以铁道行职位专业建设指导标准,从学生入学开始,融入铁路企业文化、岗位标准、大赛项目、深度融合的宽基础面向学习培养。第二阶段从第五学期开始,实施专业岗位与专项实训相融通的培训。第五学期的中期开始实施岗位资格性培训与综合实训相融合的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考证。在第六学期实施独立上岗前的培训,要求学生考取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开始顶岗实习,到第六学期期末,完成整个三年级阶段的按岗位组班的精细化培养,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直接到企业顶岗就业。该举措不断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积极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最后引入企业岗前培训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性。
柳铁职院通过践行“学历教育+技能证书+岗前培训”三融通的“2+1”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极大改善了之前入职铁路系统的毕业生一般都需要近半年时间跟岗实习,待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的现状,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从2018届机车专业开始试点,到2021届铁路专业全面铺开,覆盖学生达2 000多人。
(二)发挥校企共同培育合力
无论是“2+1”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推广,还是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培养,都不能单靠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努力。企业要立足于长期发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到“2+1”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完善校企融合培养人才的方式,从而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和高校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企业往往更看重即时效益,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还是相关培养成果投放到市场中产生效益,都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无形给企业增加时间成本、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在“2+1”人才培养模式当中,企业一直处于一个较为消极的状态,合作动力明显不足。高校此时需要发挥更强的带动作用,用输送高素质人才给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带来的效益,反哺企业对实训顶岗的各方面投入,从而让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2+1”人才培养。让企业不仅作为参与者,更能成为受益者。高职院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并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企业负责提供项目投资、共同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建设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合作项目的开发既可以为学校师生创造实战锻炼的机会,还可以使科研成果在企业内得以顺利转化,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以柳铁职院为例,学院目前承接的南宁局等四个路局2021届共1 125名学生的培养任务,其中包括南宁局录用的柳铁职院学生和其他18所铁路院校学生,以及昆明、兰州、青藏公司在柳铁职院录取的学生,学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较大。但秉持“所有外校学生都是铁路院校学生,大家系出同源,血脉相连”的理念,学院按照“合作共赢”的思路,提出并完善了“住宿、组班、师资、培训、验收”的“五统一管理”运行体系,充分发挥了校企共同培育合力。一是统一安排在校住宿,所有学生统一安排校内住宿,集中管理。二是统一按在校生方式进行管理,全部学员纳入南宁局“2+1”管理体系,分工种组建教学班级,共18个,每班分派校企双班主任,如人数不足的工种,编入柳铁职院原有教学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文体活动,全部学员享受在校生待遇。三是统一组建教师团队,以“柳铁教师+铁路导师”模式,聘请南宁局铁路导师143人到校授课,承担课时占40%。四是统一记录培训过程,学院统一制作培训教学履历书,全过程记录、全方位考核、精准化到人、精细化到课,真实详尽地记录整个培训过程。五是统一验收标准,校企双方将“毕业证书、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证书、岗前培训合格证书”三证书作为“2+1”定向培养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和验收标准,由南宁局集团公司、柳铁职院及有关站段组织实施。
而自开展试点以来,校企双方一直将“毕业证书、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证书、岗前培训合格证书”等三类证书作为“2+1”定向培養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和验收标准,由南宁局、柳铁职院及有关站段组织实施,建立了淘汰机制,通过几届学生的实践,成果显著,整体验收合格率达99.2%。根据南宁局职培部统计,采用“2+1”定向培养的学生,入职后跟岗期限由原来的5个月以上成功缩短为1到2个月,每年节省新职工培训费用达500万元以上。在轨道交通专业“2+1”定向培养模式上形成了有实效、可复制、能推广的“柳铁方案”。
(三)打造“校企共建、互融共生”的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
为了更好开展校企合作,柳铁职院与南宁局共同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一是柳铁职院针对南宁局培训基地建设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以此实现校企互补有无、深度融合。南宁局总经理杨斌到柳铁职院为校企共建的“高铁产业学院”“职工培训基地”揭牌,副总经理陈建国多次指导工电供实训基地建设,柳铁职院的高铁供电综合实训基地就是由柳州供电段总工程师全程参与设计实施,都充分而全面地对接铁路局的需求和标准。例如,高铁供电综合实训基地得到了国铁集团工电部竞赛专家的高度认可,连续两次在柳铁职院高铁供电综合实训基地举办国铁集团职工技能竞赛。二是依托校企双方基地,共享双方资源。柳铁职院对接铁路行业中的8个系统及22个工种(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开发“高铁信号综合维修岗位实作”等15个精品培训项目。三是依托企业,柳铁职院构建了覆盖车、机、工、电、辆、供于一体的全链条、集群化、高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改扩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1个,打造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企业培训“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教学设备总值2.9亿元,生均设备值1.9万元,校外铁路实训基地47个,保证了90%的技能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
在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柳铁职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需要,校企双方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堂实施、考核验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六个维度建立了协调保障机制。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责任。如南宁局派出人事部、职培部、站段、科室班组的负责同志常驻柳铁职院,根据培训目标,商讨制订培训方案,明确教学运行、技能考证、学员管理,并进行双方任务分工,共同制订定向培养工作推进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培训、考核等工作,提高了双方的深度协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培养成效明显。
综上所述,实施轨道交通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制订符合市场需求的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发挥校企共同培育合力,在打造“校企共建、互融共生”的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合力。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实现政、校、企、生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长科,张丁月,祁永琼.高职院校“全真全程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0).
[2]李和平,张广红.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
[3]张书芳.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4]胡江平.对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1(2).
[5]谭玉兰.“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文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
[6]许贻斌.“2+1,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下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数据的育人成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A050)、2020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轨道交通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2020B0670)、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研究项目“终身学习视野下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研究”(2021A005)的研究成果之一,系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丽丹(1982— ),广西龙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黄锋(1968— ),广西武宣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