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商科专业“四链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2022-07-14蓝文婷焦烜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链

蓝文婷 焦烜

【摘要】本文论述地方院校商科专业“四链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认为新经济业态下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构建“四链融合”育人模型并探讨其实现路径,提出将“四链融合”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四链”增强师资力量,建立“四链融合”协同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商科专业 教育链 人才链 产业链 创新链 四链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97-04

隨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广泛运用,社会商业经济业态、商业模式及组织架构等发生了变化,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不断融合创新,催生了新的产业链,提升了社会需求的层次,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品位等越来越重视,也提高了对商科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行业人才需求、提升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成为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风向标。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可见,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以下简称“四链”)的融合上进行新的探索。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四链融合”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目前,学界对“四链”的研究成果丰硕。例如,李滋阳等构建了“三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型;王剑华等对“三链”闭环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闾志俊探讨了产业链、专业链、教育链、人才链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界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商科人才培养为主体的研究成果尚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也没有较统一的论调,一是“四链”融合跨度不够,大多停留在“一链”“二链”“三链”;二是对地方院校涉及较少,以职业教育领域为主。现有研究未能为地方院校的商科专业提供较完善的理论或实践参考。

由此可以看出,学界正积极探索“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模型构建,但对地方院校商科专业的探索还相对较少,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以地方院校为例构建商科专业“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探索其实现路径,试图为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四链融合”育人模式概述

构建地方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四链融合”育人模式的核心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与政府、产业、企业的合作,打破壁垒,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有效衔接,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实践平台构建等多维度进行改革,逐步构建“校政企行”协同育人模式,使商科专业人才成为“接地气、留得住、懂管理、强实践”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主力军。

(一)“四链”的内涵

产业链的概念早有严格的界定,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从产业前后向联系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是指某产业上下游关系的物流、采购、营销、生产等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企业链、供需链。产业链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也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链也称为创新价值链。1997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管理理论,他认为价值系统应该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和中端客户等,但他的观点缺乏双向分析和侧重线性。所以,在学界又有不同的看法。学界大多认为,创新链是指围绕某一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本研究中的创新链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出发,培养具有变革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商业模式的商科专业人才。

教育链在相关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较多,但是其内涵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从学界视角看,教育链是以学生为教育起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重点的链条。本研究中的教育链是从地方院校视角,以应用型商科专业学生为教育链条的起点对象,以产教融合平台建立“四链融合”育人模式为中心,形成较精准对接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

人才链在相关研究中出现较多,国内学界或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认为人才链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型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本研究中的人才链是以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适应不同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的商科专业人才,包括基层工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企业高层管理者等。

(二)“四链”的逻辑关系

教育链是实现“四链融合”的关键,也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链以政府政策支持、以专业为核心,通过与产业链、人才链的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是供需关系,产业链是教育链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人才链的人才培养路径能到达创新链的关键平台,构建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产业链为人才链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产业链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带动着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良性循环。人才链通过与教育链、产业链的无缝衔接,培养创新链上需求的具备改革精神的商科管理人才,又通过创新反哺人才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引领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升级。地方院校要以“留得住、下得去”为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于产业对能力素质、职业素养的人才需求和要求,打造人才链和教育链。另外,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创新发展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升级,从而促进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链融合”。

(三)“四链融合”育人模型构建

“四链融合”育人模式主要是以“四链”相互融合为基本架构,融入“企、政、校、行”,遵循“把产业搬进校园”的理念,实现把政府、行业、企业的功能搬进校园,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四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四链融合”平台,地方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行业输送懂行业的、有改革精神的管理人才。要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师和企业人才跨界协同创新,打破组织边界,以人才助推经济发展,实现“四链”主体的良性循环。

二、“四链融合”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将“四链融合”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地方院校可以把“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商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入学教育为源头,在商科专业新生第一课中设置参观行业企业的环节,帮助新生了解产业和企业、产教融合平台以及大学四年的学习安排,加深商科专业学生对“四链融合”的认知,让学生知晓产教融合平台是商科职业素养训练的重要平台。通过“三级六阶段”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四链”柔性化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图2所示。

“三级”是指初学者、实践者、创新者阶梯状深入训练。“六阶段”是指将人才培养模式分成大学在校训练期间的六个阶段,阶段一是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阶段,让学生树立商科职业人的心态;阶段二是了解企业管理阶段,通过对企业流程的认知和实训,使学生了解企业、行业,进而懂行业;阶段三是指学生通过前期对企业的认知,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商业企业或制造企业进行项目式的训练;阶段四是指学生通过模式训练之后,开始自创项目,进行模拟经营和参加各项创新创业训练;阶段五是对学生自行创办企业进行指导,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挖掘潜力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或针对非创业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阶段六是指学生毕业后可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业,学生初入职场时能得到产业教师的指导,从而快速适应社会和职业。学生在阶段一、阶段二属于初学者,在阶段三、阶段四是实践者,在阶段五、阶段六成为创新者。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商科的实践环节与其他学科不同,其实操性强,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也较多,“把产业搬进校园”是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要借助产业平台,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如图3所示。

第一,依托产业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院校应当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针对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商科专业人才应摆脱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束缚,要与政府、社会、企业建立紧密的产教融合联系,灵活地选择“廠中校”“校中厂”等方式,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界与业界的互动。

第二,借助企业力量,采用柔性化育人手段。对地方院校的商科专业教学来说,新的经济业态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可以促进商科专业教学管理精细化,助推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学习,打造智慧教育全生态环境。商科专业的重要学习特征之一是终身学习制,所以商科注重柔性化教育,要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上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形成属于自己的智慧体系和学习创新模式。

第三,通过产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拓展育人途径。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发挥商科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地方院校可鼓励商科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平台开展训练和创新实践项目,并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实现“以赛促学、以试促学”,补齐学生的知识短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加强师资引进与培养,打造实践育人团队。地方院校要建立引进和培养商科师资的长效机制,将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认识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地方院校商科师资引进与培养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较多,而商科专业师资队伍更注重“双师型”的要求,要求师资队伍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指导。地方院校可借助产业链上的师资,进行柔性引进,如请企业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和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孵化等,从而补齐学校教师团队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

第五,积极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拓宽商科专业人才的视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扼守本土意识、注重中国国情,同时也要有国际化视野,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部分地方院校受地域的限制,其所在地区跨国企业较少,国际化视野较窄,可通过产业平台寻求与产业龙头企业、跨国企业合作,选拔一部分优秀商科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开展跟岗实践、毕业实习等,在企业中接受国际化标准训练,以此提升商科专业的育人水平。

(三)利用“四链”增强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校企可联手共建师资队伍,让学校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与研究,帮助企业发现存在问题,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与企业共同攻克难题,并用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案例反哺课堂。通过“四链融合”平台,学校可以将企业的师资“请进来”,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精英担任实习实训校外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共创专业特色。通过校企师资链式融合,商科专业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院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吸引人才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优质人力资源,为“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储备充足的人才,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用”资源价值最大化,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四)建立“四链融合”协同管理机制

“四链”涉及“企、政、校、行”,需要制订规章制度以统一步伐才能实现深度融合。故需明确“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目标、运行模式、考评指标等,使各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有效衔接,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四链”的主体机构(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为了共同的目标实现深度融合,各主体机构要制订一致的目标,即为社会、为产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各主体机构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才能实现管理协同。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学校的主要社会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企业是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行业致力于不断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打破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的局面,可成立“四链融合”管理委员会,通过该管理委员会实现各主体机构的定期沟通,协调各方资源,共同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助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五)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为了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找到各利益相关者在“四链融合”平台的利益平衡点,这是实现“四链融合”的重要基石。可通过“四链”的主体“政、企、校、行”建立人才培养利益共享机制。地方院校要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的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四链融合”培养出的人才可优先服务教育链的主体政府,政府可制订相关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定向定编到所辖区的基层企事业单位,这是教育链主体之利。通过基于“把产业搬进校园”理念构建的实践平台,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培养个性化的商科专业人才,让学生实习期间到企业或者上下游相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此举既为企业节约了培训新人和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成本,也为产业培养了具备改革精神的行业精英。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实训平台等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实现社会资源共享。而学校是“四链”深度融合的最大受益者,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有利益就要有考评,要强化利益相关者的考评机制,例如政府政策、资金拨付、社会资源共享、人才引进等,实现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地方院校商科专业构建“四链融合”育人模式,“把产业搬进校园”,有效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的资源,不仅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提高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的良性循环,激发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上各主体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管理,2019(6).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专业‘五位一体’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7JGZ156)、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四链’协同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2021ZJY14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蓝文婷(1983— ),广西贺州人,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金融、创新创业教育;焦烜(1972— ),通讯作者,吉林延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财务管理。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贺州市全方位打造石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走进核电全产业链
纺织非遗,保护链+产业链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产业链春之奏鸣
手机恶意软件产业链博弈及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