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策略
2022-07-14杨德江
【摘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工作现状,分析影响学业预警成效的原因,以学业帮扶为切入点,从帮扶时间前移、实施分类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及强化考核激励等方面提出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策略,以期增强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效果。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 学业预警学生 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72-04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应顺势而为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分类招生录取成为解决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抓手,单独招生和对口中职招生的计划占比不低于当年高校总招生计划的50%,高考招生计划占比减少,入学门槛降低。生源结构多样化、生源质量总体较低是目前高职院校招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学业预警是高校学籍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的重要举措,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点:一是如何准确有效地将潜在学业困难学生和需要帮扶干预的目标纳入视野,确定具体预警对象;二是对学业困难学生采取有效帮扶举措,确保帮扶到位。即学业预警环节包括警示提醒和帮扶转化两个关键环节,学业帮扶是学业预警的重要落脚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学业预警的过程中,侧重于对相关学生进行学业问题提醒,告知其可能造成的学业后果。高职院校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不论是在责任落实方面还是在帮扶措施力度方面,都还做得不够。综上所述,面对高职院校招生及生源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如何增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转化效果,促进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开展实践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工作现状
笔者先后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相关负责教师进行访谈交流,得知上述院校均相应开展了学业预警、学籍预警或学分预警,通常以学业成绩是否达标作为预警对象识别依据,有的院校以学期或学年为一个预警周期,有的院校在学生离校实习前集中开展一次毕业预警。在预警管理上,学业预警属于教学工作范畴,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采取“学校主导、系部配合”的方式,即学校教务处将某个时段内课程考核不达标的学生列为学业预警对象,并将学业预警名单下发到教学系部,由教学系部给相关学生发放《学业预警通知单》。个别院校实施学业预警尚处在初始阶段,即仅完成了对学业问题学生的学业警示或告知,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支持和关心指导。有的院校对学业预警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和学习辅导等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业预警学生。
笔者对广西D职院建筑工程系2019—2020学年度和2020—2021学年度受到学业预警的183名学生开展学业预警成效问卷调查。针对“学业预警是否引发自身的学习触动”的问题,36.2%的学生认为触动很大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39.4%的学生认为预警初期触动较大,但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薄弱,常常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24.4%的学生觉得触动很小或没有任何触动;近[23]的学生还需要更加持续深入的学习辅导或思想引导。针对“预警期间是否得到教师的指导帮助”的问题,52.5%的学生作了否定回答;20.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或任课教师会过问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耐心答疑解惑;26.9%的学生反映任课教师偶尔会过问重修学生的作业上交情况,但与他们的交流相对较少。总体上看,教师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指导还做得不够。针对“学生对学业预警效果评价”的问题,47.6%的学生回答“重修课程及格且没有新的不及格科目”,24.2%的学生回答“重修课程通过,但有新的不及格科目”,28.2%的学生回答“重修课程未通过,且新增不及格科目”,可见,学业预警效果从总体上看还不够理想。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重修的课程较为难学,希望教师在课内能讲解得更加详细,或能在课外安排辅导,或能提供相关辅助性的学习资料,同时,希望任课教师能多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学业预警虽然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促进和触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转化效果还不够理想。在生源多样化的招生背景下,很多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较为欠缺等不足,在学业预警工作中,仅仅靠学习上的警示提醒和学生自身的努力,难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业困难。综合上述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当前的学业预警帮扶工作尚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对学业预警帮扶工作不够重视、帮扶责任不够清晰、预警和帮扶衔接不够紧密、学业帮扶缺乏相应的跟踪考核及激励机制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指导。
二、影响高职学生学业预警成效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较为欠缺的问题。部分学生入学后,未能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抱着“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不及格可以重修”“毕业前有清考”的想法,平时放松学习要求,课程考试频频亮“红灯”。实行“2+1”模式后,学生在校两年的课程学习任务较重,需要重修的课程与班级正常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有冲突,学生往往难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修读。此外,学生重修时需要插班学习,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缺乏一定的学习支持环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修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因素
访谈中,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竞赛等任务繁重,难以在学业帮扶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带班人数较多,学生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事务繁重,难以做到对每一名学业预警学生进行跟踪和学习督促。辅导员往往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對学生开展学业指导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还不够顺畅,未能形成学业预警学生帮扶工作合力,学业预警学生学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待加强。
(三)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在实施学业预警的过程中,由教学院系对达到学业预警条件的学生下达预警通知,存在“重预警、轻帮扶”的情况,缺乏对学业预警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习指导,虽然开展了结对帮扶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未明确帮扶责任,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指导力度不足。此外,学业预警管理的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对预警工作过程的跟踪和对预警工作成效的考核,学业预警工作未能形成管理闭环,严重的会导致学业预警工作有始无终。
三、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策略
(一)帮扶时间前移,及时开展学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及时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帮助。课程中期考核后,可及时对考核不及格或考核成绩偏低的学生进行学业提醒。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及原因,指导其下一步如何改进学习。任课教师可将有关情况知会班级辅导员,与辅导员共同开展帮扶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的学业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补齐学业短板。在课程考试前,应安排足够的复习时间和实训练习时间,在课中或课后以集中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设置答疑的环节,解答学生的疑难。此外,要做好思想动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避免出现消极应考、弃考或考试作弊等情况。课程期考成绩评定后,由教学院系统筹安排相关教师对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开展学习辅导。在寒暑假期间,帮扶教师可通过在线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业复习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补齐学习短板进而通过补考。值得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在评定课程成绩时,在评定中要附上学生课程不及格的主要原因,以便在后续帮扶中实施针对性辅导。
(二)实行分类指导,提高学业帮扶转化成效
在帮扶工作中,帮扶人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学者认为(曹威麟、杨光旭、夏红卫,2007),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愿学、在学,但学习上存在困难,学业处于落后者;另一类是厌学、弃学,并非学习能力不够,但学业处于荒芜状态者。比较而言,高职院校也有类似的学生,预警等级较低的一般是愿意学习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预警等级较高的往往属于第二类,即厌学、弃学的学生。
对学习动力不足、专业发展迷茫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谈心谈话、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开设优秀校友讲座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化解职业发展困惑。
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由教学院系统筹举办学习辅导班、兴趣班和开展课后辅导、线上学习指导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是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产生学习成就感;对操作技能薄弱的学生,则通过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的方式为其创造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同时安排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对其进行帮助指导,促使其尽快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提升专业实践水平。
对欠缺自我管理意识、缺乏学习专注力、学习投入不足的学生,要深入调查学生是否沉迷网络游戏成瘾、是否过度参加课外活动或兼职、是否缺乏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影响正常学习的其他问题(如学生遭遇情感问题、家庭变故等),帮扶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支持,及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帮扶人员应当与学生进行深入谈心谈话,帮助学生找准问题所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做到“一人一策”。在实施帮扶过程中,帮扶人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心理支持和方法指导,对学生出现的积极变化进行及时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重修相对较多的课程,宜采取单独开班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这有利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及辅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提高课程考核的通过率。
(三)建立学业帮扶管理机制,保障学业帮扶取得成效
1.组建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机构,为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成立由院系领导、专业带头人、教学秘书、学工秘书等人员组成的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本院系的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跟进、指导和落实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定期分析和总结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情况,对学业预警工作进行效果评估及改进优化;二是成立一支由党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的学生学业辅导和支持的工作队伍,定期分析研究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形势,对重点帮扶对象进行专题“会诊”,拟定帮扶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准的学业改进方案;三是成立学业预警帮扶信息工作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档案、教师帮扶指导工作记录、学生学习动态信息等,为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落实帮扶责任,形成学业帮扶联动机制
学业预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学业。这就需要发挥教育教学各方主体的不同作用,建立辅导员、任课教师、家长、团学干部联动的帮扶体系。
辅导员主抓学生学业预警工作,应与任课教师保持沟通联系,及时地、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考试成绩和学分获取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指导,促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强化学习动机。任课教师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管理,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平时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课后与班级辅导员主动沟通,及时进行帮扶和干预,努力减少学生学业问题发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学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重视发挥家长的学业督促和提醒作用。学生同伴的年龄与学业预警学生相仿,思想和行为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他們相对熟悉学业预警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表现,易于开展学习交流和学习提醒。在学业帮扶工作中,学生同伴可以起到督促学习、帮助答疑解惑的作用,优秀的同伴可以产生榜样示范效应。
此外,学生本人作为学业预警最重要的主体,接到预警后在思想上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克服学习依赖和惰性心理,加大对学习的时间、精力投入。学业预警学生应认真制订并实施相应的学习计划,既要学好当下的课程,又要兼顾正在重修的科目,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想方设法突破学习障碍,努力提高自身学业水平。
3.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帮扶工作顺利实施
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帮扶人员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学业帮扶激励机制,以更好地调动帮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将教师的学业帮扶工作核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或将学业帮扶工作成效纳入部门绩效分配方案,体现学校对学业帮扶工作的认同,激发教师参与学业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对参与帮扶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每学期表彰学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激发他们参与学业帮扶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继续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三是对成功退出学业预警的学生给予积极肯定,为他们颁发学习进步奖,给予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勉励其继续努力学习,避免旧问题反弹或新问题发生。
4.实行闭环管理,提升学业帮扶质量
完整的学业帮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制订帮扶工作方案、执行帮扶措施、跟踪和反馈帮扶工作效果等环节,参与帮扶工作的相关组织和人员应遵循闭环管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严格执行帮扶工作计划,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学习动态追踪及效果评价,若出现帮扶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要及时修正或调整帮扶策略,直至学业预警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业转化效果。
学业帮扶是学业预警后期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帮扶工作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学校在政策指导、资源协调和机制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更需要教学院系落实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求,制订可行的帮扶工作方案,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细致的帮扶指导和服务,引导学业预警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凌理,刘云建,李磊.高校学困生学业预警机制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7).
[2]林欣,黄小东,陈超.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帮扶机制的实施困境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8).
[3]许迪.高校学业预警帮扶机制研究与实践:基于黑龙江省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学业预警工作的实证分析[J].学理论,2015(23).
[4]曹威麟,杨光旭,夏红卫.“学困生”学业预警爱心援助工作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5]王宇飞,徐墨瑄.对于有针对性开展学业预警帮扶工作的探讨[J].雪莲,2015(12).
[6]尹建平,李渭新,冯娟,谢红强.学业预警帮扶措施及其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20(49).
[7]李兵,杨婷.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生的学业预警管理[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8]万蓉.高等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成因分析及帮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
注:本文系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和成效提升研究——以建筑工程系为例”(2019JGY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德江(1982— ),广西天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