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探析

2022-07-14全玉珍韩笑李刚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人工智能

全玉珍 韩笑 李刚

【摘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师资短缺、专业教材匮乏、教法尚未成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人工智能视域下新的教学路径:组建人工智能“中文+”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加大立体化、数字化、情境化教材开发力度,构建多元学习评价体系,加快人工智能实训室建设,巧妙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 “中文+”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27-05

自“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当地雇员中文能力有限、中外文化融合不紧密、相关专业技术应用困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指出,要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线上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但随之出现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低迷、课堂参与度低等现象引发关注。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线上“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都已迈出相应步伐,但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尚未形成合力,主要表现在校级层面不够重视,国际化教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意识不强,相应的投入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支持、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严重不足,影响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专业师资短缺

据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显示,2021年广西经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共47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4所、民办高职院校13所,高职学校在校生62万人,在岗教职员工总数24 370人,其中专任教师18 877人,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整体能力素质有待提高。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文+职业技能”师资主要是由专业教师和国际中文教师组成。专业教师由高铁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国际中文教师由行政人员、辅导员等组成,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国际中文教育背景,在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水平上参差不齐。

(二)专业教材匮乏

2000年之后,全球共出版通用型中文教材5 778种,专门用途教材仅为564种,二者比例约为10∶1。东南亚地区是国际中文教育较发达的地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该地区的汉语需求迅速增加,但仍缺乏适用教材。近年来,专业教材的出版、研究,如医学汉语、商务汉语等方面的教材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商務汉语教材已有80余种,但涉及高铁行业的专业汉语教材还较少,尤其是面向东南亚的中泰、中老高铁双语教材开发不足。如市面上可见的为数不多的高铁汉语教材《铁路专业汉语(铁路专业汉语系列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商拓主编)也仅见于中文版。而且,多数教材要求学生学习的汉语知识与所学专业的切合度不高,在短期以就业为抓手的职业教育背景下,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术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的建设虽丰富了课程资源,但质量不高,在线课程与教学以传统的科目、章节为单元,缺乏对学生学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因此针对性不强。

(三)教法尚未成型

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语言教学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到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的转变,都受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每一次转变无不是后起的教学法对先前教学法不足之处的修正,创新的内容更是对以往的颠覆和更替。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文+职业技能”本就是语言与专业技术的融合,不同的教师受专业背景的影响,选用的教学法也有所不同,如既有盛行于国内外语教学领域的产出导向法,又有盛行于职业教育领域的行动教学法,也不免存在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灌输、强调教学的统一性和计划性的填鸭式教学。缺乏适用于疫情特殊时期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堂获得感普遍较差,亟须应用人工智能手段开发符合留学生语言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当前,针对留学生的教学评价多见于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形成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貌。如没有对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对性别、动机等个体因素进行量化采集,也没有对不同场域教学环境下的干扰因素进行研究,无法为学习者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支持。同时,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但目前针对留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还未推广,而针对国内高职学生的“1+X”证书试点工作虽然已逐渐深入各个专业领域,但适用于留学生的“人工智能+X”智能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二、人工智能融入“中文+职业技能”教学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为了实现自动化或复制人类思维与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和语音识别等。当前,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面临着教育场景智能化程度不足、教育主体协同创新度低、教育过程缺乏智能化组织等的挑战。在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带来更多可能。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于2020年开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与华为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便利。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能组建和集合世界各地的教学资源,带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公平。如可将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出去,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解决师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能让疫情之下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学习汉语及职业技术的学习者,在虚拟仿真技术下体验目的语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虚拟情境中理解中华文化,提高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

第二,人工智能为立体化教材开发带来便利。人工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向关注个体终身职业发展需求,进入立体化教材发展阶段的智能时代。立体化教材的课程内容围绕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完成某项任务,注重学生能力的获得。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材建设不局限于传统纸质教材建设,而是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教材,如利用AR技术建立电子教材,学生可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能独立进行学习、实践。

第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而且是与学生共同为实现“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的同行者。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教学行为可实现个性化、可视化效果,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定制学习路径,通过微课、智慧课堂等形式能让学习者进行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教学场景将实现工作场景与教学场景的无缝融合,教学主体将实现跨时空的人机协同合作与发展,教学过程由凭经验组织转变为多模态数据治理,教育主体将更关注教学中基于数据的评价。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人机协同及对数据的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学的路径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国际化教学致力于助推中国高铁企业“走出去”,为解决当前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学院建立了“人工智能+中文+职业技能”教学的完整体系(如图1所示)。即建设校政企联合开发、中泰-中老多语协同、低-中-高三级有序递进的人工智能“中文+”教学资源库;打造信息化素养高、“比赛-评价-考核”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开发立体化、情境化、数字化教材;构建智能化学习平台、多阶段测试、数字化学习反馈、“赛试”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综合运用“线上激越四段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混合教学方法。

(一)组建人工智能“中文+”教学资源库

当前,教学资源库大多集中于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无法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具体需求提供针对性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着重考虑个性化特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在线学习的特点、学习者的需求和各类资源的功能定位,优化学习资源配置,使各种学习资源成为有机的整体,为学习者打造一个“校-政-企”协同的立体化学习网络。对学院而言,前期已建有铁道信号自动控制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但其授课对象只针对国内学生,下一步需强强联合,整合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教师、国际中文教师及相关铁道信号相关专业背景教师,并联合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政企单位,合作开发中泰、中老双语课程教学资源库,并根据留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开设低-中-高阶段课程,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适应国外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资源庫,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教学资源,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高铁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包含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价、教学法的运用、技术与装备、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能力和专业发展六个方面。对当前线上教学普遍使用的“钉钉”软件,部分教师只将其作为直播的工具,对软件的课堂提问设置、在线作业批改等功能却一知半解,教师信息化水平亟须提升。对此,学校层面应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定期开展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充实教师人工智能前沿理论知识,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导教师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如举办微课、幕课等教学比赛,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课堂教学活跃度;同时,落实相关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强化比赛结果运用,将信息化教学比赛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评、职称评聘制度建设当中,激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热情,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双师”队伍。

(三)开发立体化、数字化、情境化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应基于职业资历框架,与职业需求和实践需求相对应,兼顾多元性与统一性。针对当前教材建设中存在内容陈旧、所学与所需相脱节等的问题,应充分统筹和发挥企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合作开发“中文+职业技能”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开发以培养“完整的职业人”为建设目标,如高铁汉语教材的开发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时限、汉语水平等因素,将汉语水平与高铁专业学习需求相结合,教材以涌现在高铁行业的鲜活人物先进事迹或者重大历史事件为篇章,结合汉语等级大纲,巧妙纳入汉语词汇、语法及中华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学习汉语的兴趣。此外,传统纸质教材受篇幅等因素限制,教材的趣味性及可视化程度不高,人工智能时代对数字化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强在线数字教材的开发力度,可利用AI等技术,针对专业特点开发情境化教材。情境化教材建设以可视化为主要特征,针对课程预设学习重难点,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只需通过点击教材内容,就可呈现高铁运行场景及汉语应用场景,学生在情境中学,能培养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评价应采用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一是通过智能化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在了解学生课堂表现、答疑、反馈等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学习者学习画像,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能侧面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坏,也能体现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教师依据学习画像可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策略,如进行课堂提问或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通过课堂测试、随机测试、总结性测试等手段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效,帮助学生长时记忆知识,实现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变;三是采集学习者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即时反馈,构建学习反馈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四是举办留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和执行“1+X”证书考试制度,健全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可线上定期举办留学生技能大赛,由中外合作院校的教师担任裁判,将比赛成绩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学分或奖学金,同时开展留学生“1+X”证书考试,并将其作为留学生毕业结业的条件之一,以此激励学生潜心学习。

(五)加快人工智能实训室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留学生无法到中国开展学习,给留学生实训造成了一定影响,这时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加快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虚拟仿真教育资源仍停留在学生的视觉认知层面,即从视觉上注重生产场景的呈现,追求逼真的三维视觉效果。其实,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应注重“虚实结合”,即采用仿真设备与真实设备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站场、线路、列车等设施设备可采用虚拟仿真设备,部分信号机、转辙机等可使用真实设备。虚实结合系统构建后,与铁路运输生产实际一致,具备进路办理、列车运行仿真、故障仿真、故障处理等功能,能开展与铁路信号工就业岗位生产现场一致的现场教学。教师线上讲授完知识点后,可通过PC电脑端模拟“现场”操作,操作场景的智能化让学生的体验更真实、学习更有趣。

(六)巧用混合式教学方法

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兴致不高的现象,教师可针对不同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发现,混合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较大(李宝敏等,2022)。铁道概论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运用“线上激越四段式”教学法,通过“精讲导学”“自主学习”“小组研习”和“成果分享”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任务为驱动、结合教师有效反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综合思辨、语言表达等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一堂完整的汉语综合课(90分钟)为例,教师在讲授完课文重难点知识后(25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15分钟)、3—5人的团队研习(20分钟),以“学优生”带“潜力生”的方式,最后展示团队研习成果(15分钟),教师及小组间再对课程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反馈(15分钟)。而对铁道信号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则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以行动为导向,在高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将学生的主体能力具象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高铁相关专业的项目教学中,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知晓每个知识点的应用。同时,铁路行业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专业教学必须结合相关的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在肯定人工智能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要考虑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师等外界因素相关,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本身,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理念的最大变革。因此,下一步应着重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者,促使师生良性互动,实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教学需要学校层面足够重视才能够有效推动,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无论如何,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国际化教学在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走向世界的同时,希望能获得更多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支持,最终实现人、社会和技能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

h t t p:/ /j y t.g x z f. g o v. c n  /z f x x g k / f d z d g k n r / q t n d b g /z y j y j l /

P020220114399093121862.pdf.2022-01-14.

[2]李宝敏,余青,杨风雷.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外106篇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1).

[3]姜丽萍,王立.智慧教育视域下中文学习平台的构建:特征、功能与实现路径[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4).

[4]教育项目研究组.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5]马箭飞,梁宇,吳应辉,等.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70年:成就与展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6]王明霞.从预设到生成: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3).

[7]王景馨.铁道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的探索: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20(21).

[8]王庭槐,许晓丹,李劼昊.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激越四段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生理学报,2020(6).

[9]徐晔.人工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三维图景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

[10]张静,眭碧霞.人工智能带来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影响、挑战与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线上教育’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021ZJY1705)、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智能联锁设备维护实训系统的研究”(2020KY44024)、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项目“高职师生校园文化认同与文明校园创建的关联性研究”(2020-SKC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全玉珍(1992—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汉语国际教育;韩笑(1991— ),吉林省吉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李刚(1988— ),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实践。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中文职业技能人工智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析华文教材《中文》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及影响
下一幕,人工智能!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主流报纸要做规范正确地使用中文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