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技术·资本: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三重语境与实践逻辑

2022-07-14刘芮

档案与建设 2022年6期

摘 要:建设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文化、技术和资本是探讨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发展不可脱离的三重语境。文章从文化符号呈现的脸谱化、数据文化培育的艰巨性、信息技术应用的可适性、利益驱动下的多方博弈四个方面分析了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语境,建议从文化为核,凸显品牌特色性、数据为基,构建数字生态圈、科技为翼,注重文化体验感、产业为链,形成产业新业态四个方面推动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关键词:文化大数据;少林文化;数字文旅;少林档案

分类号:G273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apital: The Triple Context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olin Cultural Big Data System

Liu Rui

(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

Abstract: Shaolin cultural big data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apital are three inseparable contexts for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olin culture big data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data system of Shaolin culture from four aspects: the facebook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the arduous cultivation of data culture, the adapt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multi-party game driven by interest. It also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haolin cultural big data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culture as the core, highlighting br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ata as the basis, building a digital ecosystem and ho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wing, focusing on the sense of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industry as the chain so as to form a new industrial format.

Keywords: Culture Big Data; Shaolin Culture;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Shaolin Archives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文旅融合成为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文旅消费、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主要目标。[1]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数字技术成为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文化大数据成为文旅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核心要素。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地处少室山北麓,历经1500余年的时间洗礼,少林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少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设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既是推动少林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主要通过收集和保存少林寺的石刻档案、塔林档案、少林功夫、绘画建筑等档案资源,并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加工,同时整合和集成少林寺官方网站等信息资源,构建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以数字态的形式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的创作与生产,打造数字文化基地来开展,从而适应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与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统一性:一方面,少林文化大數据体系的建设为文旅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文旅产业尤其是数字文旅为少林文化等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目前针对少林文化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等领域。档案学领域,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2-3]、少林档案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4-5]等方面,较少涉及少林寺的信息化重点工作——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当前,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在实践层面初步显现出对少林寺档案资源的重视和不同技术形式的应用,但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

1 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三重语境

“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是一种遵循现代商品经济原则并在现代技术操纵下,为大众群体或阶层生产文化性商品的新工业体系。[6]消费意识形态下,文化进入消费场域,成为一种可支配、可转化的商品。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加深了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程度,文旅产业发展迈入数字时代。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来看,文化、技术和资本是探讨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发展不可脱离的三重语境。少林寺要想加快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进程,实现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平衡,必须正视文化、技术和资本带来的“双刃剑”作用。

1.1 文化语境下的多重解读

少林寺在少林武术、少林医学、佛教建筑、文化传播等活动中形成了以档案资源为载体,以禅、武、医、艺为核心的少林文化。文化符号呈现的脸谱化和数据文化培育的艰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

(1)文化符号呈现的脸谱化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国外享有很高的认知度。[7-8]“天下武功出少林”是对少林武术的尊崇和赞赏,同时也遮蔽了少林文化的异质性。同质化、脸谱化的少林僧人形象及少林武术,不仅难以全面呈现少林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和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而且与少林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在中华文明史上以“禅”“武”为精髓的少林文化,在近二十年来,更多的只是反映在武术传播方面,[9]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播多停留在演艺文化、实用技艺的层面。少林武术之所以扬名天下,禅宗哲理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而少林武术在其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存在忽视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少林文化的现象,容易造成文化存续的空心化。另一方面,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少林寺一直都是被叙事的“他者”,处于被言说的客体化文化境地,主导叙事结构塑造了公众对于少林寺的形象认知。电影、电视等媒介对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美化和艺术加工,使得大众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产生认知偏差。

(2)数据文化培育的艰巨性

数据革命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在不同领域数据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被不断深入阐释,使其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11]数据文化强调让数据融入组织的运营模式、思维方式和本质特征之中,形成重视数据资源、应用数据技术、践行数据思维、推动数据开放利用的氛围。虽然少林寺已经意识到数据资源是少林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产,但是其数据文化的培育面临着诸多困难。就数据来源而言,少林文化数据来源广泛,形态多样,不仅包括石刻档案、塔林档案、古籍、壁画等历史档案,还包括寺务管理、寺产管理、文化交流、人事管理等现代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面临着数据采集能力不足、数据结构难以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后续运维困难等问题。就数据开放利用而言,数据文化不仅强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注重数据的开放利用。然而,少林寺尚未完成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也没有系统梳理少林文化数据的应用场景,不利于发挥少林文化数据的文化效能和经济效能。就人员信息素养而言,数据能力涵盖数据的获取、处理、整合、分析、应用等维度的能力。[12]少林寺既缺乏专业的数据人才进行网站运维和平台建设,僧众的信息素养和数据能力也有待提升。

1.2 信息技术应用的可适性

尽管少林寺很早预见了技术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开发手机游戏、打造少林动漫等途径推动少林寺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实现少林寺和虚拟世界的链接。但是囿于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技术应用成本过高以及受众范围狭窄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林寺早期触网的探索反而成为现时发展的阻碍。譬如,1995年张树新创立中国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第二年少林寺就申请了属于自己的域名,2001年少林寺官方网站正式运营。[13]当时互联网技术尚未成熟,公众普及率不高,少林寺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而且网站的浏览形式单一,受众范围和传播范围都较窄,导致少林寺网站的知名度、浏览量都较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少林寺网站的设计和功能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少林寺官方网站功能模块的改进和用户体验的升级势在必行。但2001年到2021年间,少林寺仅进行过两次网站改进。目前,《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已通过评审,[14]不过在建设平台时,其技术的采用要综合考虑技术应用的成本、技术的成熟度和整体效益。

1.3 利益驱动下的多方博弈

一部《少林寺》让嵩山少林進入大众视野,同时也让资本察觉到少林文化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在资本推动和利益驱使下,少林寺及少林文化成为赚取流量、攫取利益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众多利益主体例如武校、武馆、景区、商贩等对少林文化进行抢占和争夺,少林寺的文化形象一落千丈。媒介的主观呈现、流量带来的舆论狂欢以及他者对于少林寺的误读使得少林寺的文化形象日益模糊,其商业化特征越发凸显,加剧了少林寺及少林文化的“污名化”。少林寺注册商标,成立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举措是维护自身形象、推动长久发展的无奈之举。在“少林效应”的带领下,登封市常年拥有13万习武学生,每年开展2000余场国内外巡回武术表演,带动了100余家武术产品生产企业每年3亿余元的销售收入。[15]显然,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少林文化在带动区域发展、改善产业结构、传播优秀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重点不在于“该不该商业化”“该不该做公司”,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平衡商业与信仰、如何平衡商业文化与公益文化等问题。[16]

2 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

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不仅可以推动少林寺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促使少林寺更大程度上回归文化功能,而且能够以数字形态推动少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传播,让少林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重要阵地。

2.1 文化为核,凸显品牌特色性

少林文化是在少林僧众参与少林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生产与文化表达,是能够代际传递、广泛传播的文化符号。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少林文化形态和内容的多样性,以“禅、武、医、艺”为出发点,打造少林文化品牌体系。尽管少林功夫已成为一张全球文化名片,但是文化输出不能仅仅通过武术表演等方式进行文化展演,流于形式,而应该用少林文化包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展现全面、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让少林寺成为重要的文化输出阵地,成为中国话语体系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此外,少林文化中还蕴含着日求精进的尚武精神、舍身救难的侠义风骨、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心存天下的爱国情怀,[17]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凝结。挖掘以禅为特色的少林文化,不仅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少林文化传播体系,打破对少林寺的脸谱化印象,而且有利于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外交流中的特色文化输出。

2.2 数据为基,构建数字生态圈

数字技术的通用性及数据的复用性和可分享性,催生出了不同业务逻辑下共通的技术场景,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使得数据免费分享、信息全球传播成为可能。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可以集成和整合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促进数字内容的多元共生,同时以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文化功能和交流功能。首先,对少林寺档案进行数据化加工。少林文化大数据来源广泛、多源异构、数据形态多样,给档案数据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建立数据标准体系是实现档案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的前提,是保证档案数据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档案数据化不仅意味着将档案转化为细粒度、可流通、可共享的数据形态,也意味着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管理,打破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其次,建设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强化少林文化大数据的场景应用。少林文化大数据复用性强,价值延展性广,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数据资源的集成与开发。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的架构实现数据的共享,既能保证数据的自主可控,满足其私密性需求,也具有可扩展性和很强的灵活性,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对接。最后,打造政府助力、企业参与、社会互动的合作机制。囿于技术、人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少林寺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升僧人的数字素养,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

2.3 科技为翼,注重文化体验感

文化旅游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更重要的是文化体验,是消费者用以进行“自我建构、个人经历叙述、成就表达、人际关系表征、文化价值表现、社会地位展现”[18]的过程。体验文化与商业内容结合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文化体验感。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联动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文化体验的良性闭环,5G、VR、AR技术群在文化产业应用较为广泛,拥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少林寺可以借鉴“数字敦煌”“唐宫夜宴”的成功经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少林寺搬到线上,打造“数字少林”,通过讲述壁画故事、设计小游戏等方式增加可互动性的体验设计,为公众营造一种沉浸式参与的氛围和情境。少林寺还可以通过与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借助媒介技术将少林功夫搬上舞台。此外,少林寺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下展览、设立武术体验营等活动,丰富互动项目的形式,解锁文旅新场景。

2.4 产业为链,形成产业新业态

少林寺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应树立数据资产理念,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少林文化为核心,以创意开发为主要形式,形成产业上下联动、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数字化、体验化、智能化产业新业态与传统旧业态的联动与互补的状态,从而实现少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一方面,登封当地虽然依靠少林文化形成了以功夫展演、器械售卖、武校建设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链,但是该产业链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以基础性服务为主,低端供给过剩、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的问题。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可以加速推进登封地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云直播、云展览、云旅游等方式发展智慧旅游,将少林文化与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少林寺可以通过与媒体、演出公司、设计公司等文化机构合作、授权等方式,推动少林文化数据的开发利用,建立少林文化数字生产线,打造数字产业基地,形成“原生IP与衍生IP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创新业态。少林寺也可以利用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地用户数据分析用户的偏好,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服务。

3 结 语

数字时代,文旅产业的发展和少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内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构过程。少林档案数据是少林文化的持续积淀和少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是配置优化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途径之一。数字文旅视域下,数据被视为促进文旅新旧业态联动互补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为文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建设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使少林寺更大程度地回归文化功能成为可能,以数据态助力少林文化的活态传承、发展和创新,多维度、多样态呈现少林文化,继续发挥其文化输出阵地的作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实现文化效能和经济效能的有机统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BTQ097)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秀伟.从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9-36.

[2]譚必勇,刘芮,杨红瑞.传统与现代: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北京档案,2020(11):23-25.

[3]赵彩彩,谭必勇,杨红瑞.少林档案资源的开发机制与策略[J].兰台世界,2021(12):45-49.

[4]邢变变,秦柯源.文化自信视域下少林寺档案数据治理研究[J].档案管理,2021(4):76-78.

[5]李海涛,杨晗.多维视角下的少林寺档案内容挖掘与知识服务研究[J].山西档案,2021(5):159-166.

[6]李剑清.技术·意识·文脉:文明竞争与文化共享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文化逻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10-117.

[7]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国际新闻界,2013(5):74-83.

[8]王华,龙芳.大数据和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符号在美国的传播研究[J].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2):105-116,153,154.

[9][16]张小林.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商业化冲突与CIS品牌形象创意开发[C]//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63-169.

[10]李源,王岗,朱瑞琪.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33-40.

[11]张兴,吕亚娟.图书馆数据文化的蕴涵、培育路径与建设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21(13):2-6,17.

[12]朱艳菊.政府大数据能力建设研究[J].电子政务,2016(7):123-129.

[13]环球网.少林寺“野心不小”欲开发手机功夫游戏(图)[EB/OL].[2022-04-13].https://fo.ifeng.com/news/ detail_2014_07/08/37231393_0.shtml.

[14]新华网.少林寺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EB/ OL].[2021-12-19].http://ha.news.cn/news/2021-10/24/ c_1127989991.htm.

[15]河南日报.登封少林拳:“世界功夫之都”是如何练成的[EB/OL].[2021-10-09].http://tyj.henan.gov.cn/2020/11-18/1902216.html.

[17]赵红波,杨应威.论少林精神与儒家文化[J].山东体育科技,2005(3):76-78.

[18]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