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身体符号:建构国家认同的新面向
——以《人民日报》微博东京奥运会报道为例

2022-07-13

河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话语符号

张 华 陈 莉 红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奥运会历来是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新闻事件.作为国家自我呈现的重要工具,各国官方媒体均会在此类国际性体育赛事中描绘国家形象,建构国家认同.现有研究多通过集体记忆的历史维度和运动员英雄主义的个体维度展开认同建构的探讨.运动员的身体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物质载体,但身体维度的国家认同建构却在既有研究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第32届东京夏季奥运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威廉·甘姆森(William Gamson)诠释包(interpretive package)分析工具,对其中的身体符号如何建构国家认同展开框架分析,可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维度.

1 文献综述

1.1 象征符号和历史化:国家认同及其被构建的维度

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在其1995 年发表的《民族认同与欧洲统一理念》(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idea of European Unity)一文中,将国家认同的要素具体阐释为“一个历史上形成的领土或国家”“共同拥有的深化或历史记忆”“共同的大众文化”“成员共享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互联系的经济利益”五大要素[1].随着全球化发展,国家认同所指涉内容越来越多,其核心概念的相关争论始终持续.聚焦于国家认同政治面向的观点认为,国家认同指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统治权威的认可、接纳、服从、忠诚[2].但这一概念边界不断得到拓展,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不仅包括对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运作等的政治认同,也包括对领土主权、民族同胞、象征文化等的文化认同[3].除了公民对国家既有政治和文化景观的认同外,国家认同的基本要素还包含着个体对自己归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4].总的来说,国家认同这一概念框架以公民为主体,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归属、认可和期待.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性体育竞赛成为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传媒对体育赛事的报道打通了体育与国家之间的通道,激发了观众基于“国家队”的命运而对“国家”产生情感,为国家认同的形成创造了机会[5].那么国家认同在传媒的体育报道中是如何构建的?国家的象征符号,如国歌、国旗等具备象征意义的符号在研究中多次被作为分析的内容,认为这些符号从物化象征、行为象征、感觉象征、社会象征的象征层面建构国家认同[6].历史化叙事也是分析的重要维度,其中代表性研究视角是采用集体记忆来分析中国女排相关报道.在以里约奥运会女排为对象的新媒体传播中,主流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以集体主义话语构建国民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并通过话语互动促成国民内部的集体化[7].通过他者观点以肯定本国成就的报道视角也受到了关注,借他人之口来叙说中国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显得客观可信,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认可度[8].同时,对运动员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也是研究中的发现.这一方面主要由媒体报道中的“金牌至上”论等特点表现出来——媒体在为金牌得主欢呼的同时,冠军被塑造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而终获成功的英雄,个人英雄主义与“金牌至上”论毫无违和地表现出来[9].尽管“金牌至上”论近年来有所淡化[10],但对运动员个人进行集中关注和报道的惯例不会变,这一点在此次《人民日报》微博东京奥运会的报道中也有所体现.可见,无论是对于国家认同的理论探讨,还是体育报道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阐释,以及其他的观照视角如公民对国家权威的认可,身体在其中都是缺席的.

1.2 被遗忘的身体:体育载体和国家资源

在古希腊,人们重视身体的健美.随后崇尚形而上的希腊哲学和重神性的中世纪神学相继兴起,作为物质实体的身体被“遗弃”了,直到文艺复兴的到来使人文主义觉醒,人的身体重新开始受到重视.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首次用“体育”(education physique)一词来论述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所谓“体育”即身体教育的简称.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一种身体活动样式,是人身体运动的发展产物,因此可以说,身体是体育的创造者[11].研究体育一定离不开身体.

身体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在于依靠体育来疏导身体的攻击性本能,减少身体暴力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竞技体育由此应运而生,而奥运会是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体育竞赛为身体暴力提供了释放的渠道,身体转而成为竞技体育的核心物质载体.体育担当着教化功能,其终极目的便在于通过身体诗学的训练,在野蛮的身体上生成德性.同时,这一过程也是社会秩序的植入过程,对于身体的培育与规训,最终目标是使它遵从、顺应、表达社会规范与秩序[12].所以,竞技体育自诞生伊始,便带有社会、国家建构的使命,身体也就开启了符号化并承载认同意义的进程.

综上所述,在国家认同建构中,作为重要符号资源的身体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将以身体为维度,对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尝试为构建国家认同提供新的阐释面向.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

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它权威媒体官方微博的身份;其次是它的粉丝量达1.4亿,具有相当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最后,它作为一个公共社交平台,提供了一个舆论空间,是形成共识和塑造认同的场所.因此,以“@人民日报”微博为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来说,是一个非常适当的选择.

本文在该账号中以“奥运”为关键词选取了2021年7月21日(东京奥运会开幕时间为7月23日,垒球与足球比赛提前两日进行)至8月8日间所有相关奥运赛事微博内容进行逐条记录,筛去信息重复微博和其他热点微博,共计获461条有效微博,其中图片类微博355条,视频类微博99条,文字类微博7条.

2.2 分析路径

完整的媒介框架可以分为话语、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接收三个部分,本文聚焦于话语和话语建构这两部分.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在公共话语语境下,甘姆森将“框架”定义为一个话语单元的“核心组织观念或故事脉络”,其决定了符号表达手法的选择.由此,甘姆森提出了诠释包(interpretive package)这一中观工具来分析构成公共话语的物化形态,即论说某一议题的一个意义体系,使得框架的建构变得更加具有操作性且有迹可寻.媒介话语中有两类支撑某诠释包的“符号元件”:一类是为诠释包中的核心框架量身订做的“框架元件”,包括范例(examplars)、流行语(catch-phrase)、描述(depictions)和视觉形象(visual images)等;另一类展示诠释包对议题与前后背景之间联系的理解的“推理元件”[13],以此建构出该框架的“签署矩阵”,即在这一时期内媒体报道话语的基本结构,人们可通过它来知悉媒介话语表征的某议题文化.

纵观我国诠释包相关研究,多用于媒体报道的话语分析.例如对于“雷锋”这一典型人物的转型趋势进行的分析[14]、或以别国媒介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危机的西方社论报道[15]和菲律宾媒体如何建构南海话语的合法性[16]等.本文将采用甘姆森的诠释包作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诠释包是甘姆森为分析重大社会公共议题的媒介话语所创立的中观工具,体育运动尤其是奥运会对于国家认同的构建影响范围广、程度深、重要性显著,本身就是社会重大议题,因此诠释包工具适合被用于分析媒体的奥运报道.其次,诠释包以框架元件和推理原件为基础建构签署矩阵的研究路径,有利于在所获数据的基础上建构出我国体育报道如何构建国家认同的签署矩阵,并尝试在对国家认同的既有建构维度上提出新的向面.

2.3 类目建构

当甘姆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诠释包这一分析工具,并在此后被广泛应用之时,传统媒体正一家独秀.当互联网激活赛博空间,技术赋权使得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下放,受众变得进一步“可见”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媒体开始大范围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传播的主要形态.借用诠释包分析工具研究微博文本,自然要在甘姆森等前人研究大众传播内容的基础上对类目建构有所调整.

为结合微博这一新媒体超文本的偏视觉呈现的报道特点,采用诠释包当中的“视觉形象”这一框架元件,并以“图片”“视频”具体化“视觉形象”.经过统计,筛去重复微博和话题,共获图片类微博355条,视频类微博99条.由于此次报道微博表达主题多样化,部分表达内容甚至呈现细碎化特点,以框架元件频次排名前六的主要内容类别集中纳入分析.如表1所示,两大框架元件的前六类内容分别占总比92.67%、84.84%,占比较大,代表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这些图片和视频类微博中,身体的呈现比例分别为61.97%和81.81%,为主要的报道元素.

表1 《人民日报》东京奥运会期间发布微博类目建构

表2 身体呈现图片微博占比情况

表3 身体呈现视频微博占比情况

作为奥运报道中最为常见的视觉呈现对象,身体属于显性报道元素,但也正因如此,人们常常忽略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在对媒体如何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阐释上,身体这一维度反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3 研究发现

3.1 身体的符号化

在《人民日报》微博的报道中,运动员运用身体进行对抗性比赛的瞬间得到了巨大关注,身体肌肉被调动和凸显,身体形态的极致扩展呈现出健壮的美感.在奥运会这一竞技体育赛场中,运动员的身体承载了人类意志力、力量与价值的美感,图片和视频中展现的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强健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其作为符号而传递符号意义的符号化身体.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国家对身体的规训和控制起到的重要作用.竞技体育发展出一套科学的体育运动管理规则,对运动员身体进行强势介入[17],对身体生理上的暴力性本能予以专门的疏导,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稳定.同时,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及其健美强壮的身体透露出国家话语,展示出国家成果.二是在国际体育竞技比赛的话语场中,身体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的象征符号.国家需要优异的国际性体育赛事成绩来标示自身发展的巨大成果,运动员选拔和培养机制如同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一样,将运动员作为原材料制造成现代国家所需的产品[18].东京奥运会赛场上奋力拼搏获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身体,反映出现代国家体育管理的科学性和体育事业的大发展,正是我国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代言.运动员的身体作为现代国家在国际体育竞争中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工具,成为体育民族主义的重要表达话语.

3.2 身体的“主体化”

在古希腊,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心灵.到近代,身体对象化则是强化了其工具地位,工具取向是身体对象化的价值追求.对象身体从自我中裂变出来,成为实现主体目的的工具性载体[19],身体始终以对象化的客体存在.而当《人民日报》微博对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身体图片进行报道,将其放在为国争光的语境下接受网民的注视与崇拜时,身体便获得了自我表达的主体性.

福柯在其后期作品《性史》第二卷中提出“自我的技术与主体化”(technologies of self&subjectification)概念,旨在分析“个体如何被引导着去思考自我,为自我而行为,为自我而发生改变”,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就逐渐将自身认作为一种主体.福柯称这种个体形成自我的技术是一种主体化过程[20].在这里尚未明晰的是个体被谁引导,这对身体的主体化有着重要影响.国家在对运动员身体进行规范和培育的过程中,植入了为国家奋斗、拼搏的社会文化秩序和激励机制,身体被这样的意识形态引导着思考自我和成为自我,这种形成自我的技术不断被重复和强化,潜移默化地塑造身体的这一“主体性.图片和视频中运动员坚定的眼神、精力高度集中时的面部表情和头发上悬落的汗珠诉说着刻苦训练、努力拼搏、为国争光以实现自身价值,成为身体主体化表达的重要含义和目标.

3.3 身体的历史化

身体的历史化也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维度.此次《人民日报》微博报道将历届奥运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比赛或领奖中的身体进行接合,设计出“首金”“满贯”“初心”等主题图片,同时在视频中将1932年和2021 年奥运会影像进行对比播放,并带入话题#这就是中国体育的传承#,配文“致敬一代代拼搏的中国人”.

将身体放入历史化的语境中,主要呈现了两种逻辑.一是“传承”,通过展现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身体,强调一代接一代的中国运动员对国家忠诚与奉献的意志接力.同时通过展现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历届奥运冠军领奖现场,来突出我国在这一项目上多年连续的优势,唤醒受众民族自豪感.二是“对比”,展现新中国成立前和东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不同的赛场身体状态.《人民日报》微博将1932年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百米大赛的刘长春和2021 年创造亚洲百米纪录的苏炳添两人照片进行并置,从而“对比”出历史的反差.二者的对比主要在以下几处:一是身体的强壮程度,肌肉作为衡量身体强壮与否的重要标准,苏炳添的身体较刘长春明显更加饱满和坚实;二是眼神的坚定程度,苏炳添眼中带着坚定向前的“杀气”,而刘长春眼神中则含着些许迷茫和担忧;三是比赛服装,苏炳添身着胸前印有“CHINA”标志的红色紧身比赛服,而刘长春身上带有“东亚”两字的白色背心则略显陈旧与简陋.尽管此照片是否为刘长春的奥运比赛照尚可存疑,但两张照片并置产生的心理反差却是真实可感的.在这样的身体呈现中,历史与现实相逢便产生碰撞,唤醒了人们关于奥运的国家记忆,“过去——当下”与“落后——强大”的对比强烈,借助历史化的身体叙事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

3.4 身体的空间化

在所有呈现身体的视频中,展现我国运动员在夺冠后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有15 个,占比18.51%.这些视频主要通过运动员注视国旗、国旗缓缓升起和现场全景这三个画面实现对这一空间的谋划.声音均以国歌奏乐声响始,奏乐声停毕,开头结尾没有多余镜头与声音,提供了纯享、沉浸式的升国旗奏国歌观看体验和场景.在这一空间中,作为冠军运动员的身体处在领奖台最高台阶上,这一位置空间是夺冠的表征.其次,作为现代国家的基本象征,国歌与国旗这样的国家符号被认为具有激发爱国主义情绪和认知、强化国家认同的作用[21].在集体奏唱国歌的政治仪式中,视频中频频将镜头聚焦在肃立注视国旗、歌唱国歌的运动员身上,基于共时性、共情性、共享性的情感体验,此时的运动员身体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符号,在空间中和国旗这一视觉符号、国歌这一听觉符号融为一体,带领受众瞬时进入共同的时空场域,藉此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感知[22].最后,由于在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中养成的惯性情结,在此类视频的观看过程中,《人民日报》微博通过将身体融入国家符号构建的场景中,由此建构了这一独特空间中的国家认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强化身体符号建构国家认同

通过对《人民日报》微博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相关报道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着重利用身体这一符号来建构国家认同,并从符号化、主体化、历史化和空间化四个维度进行了强化.

相较既有研究,将身体符号建构国家认同的理论面向展现出来,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维度.首先,国家与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形塑着身体的健壮形态,为身体暴力提供专门的发泄渠道,身体也成为国际赛事中国家的重要符号,成为其自我证明的重要工具.其次,在身体的符号化过程中,人们的主体意识、历史感知、空间想象都被连带而起.在《人民日报》微博内容中,进一步探索可以发现,运动员也进行着身体通过拼搏奋斗以为国争光的主体性诉说,身体的主体性得到了展现.然而,身体的这一主体性表达来自于运动员对刻苦训练、为国争光这一目标不断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重复,并形成一种自我技术建构了自身的主体性.因此,不管是作为“主体”还是“客体”的身体,都与现代国家这一共同体密不可分,展现着它向外呈现自我和向内塑造价值以构建国家认同的秩序与逻辑.同时,身体还被放到了历史化的语境之中,通过身体特点的前后变化,以突出“过去——当下”与“落后——强大”的对比,加强受众对于当下国家共同体的认可和归属.此外,在媒体的谋划中通过特写,身体和国歌、国旗形成象征符号,搭起一个想象空间,基于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中养成的惯性情结,一种后来居上、扬眉吐气的情绪得以充分激发和释放,受众的国家认同构建和强化悄然完成.

4.2 研究不足:话语空间的转让与他者视角的采用

应该指出的是,在此次《人民日报》微博对于东京奥运会的报道中,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还有其他的重要方面.首先,官方话语权一定程度上的转让是报道一大亮点.作为流行于网络空间的大众媒介文化,网络流行语的实质是以娱乐方式出现的一种公共话语,表达网民对现实的关注[23].《人民日报》微博此次采用了16个流行语,共计出现75次,力图吸引网友,构建共通的话语空间.其次,《人民日报》微博采用了通过他者视角增强国家主体性的策略.例如#外国网友对马龙的评价#这一话题引用国外网友对于我国运动员“我们还想跟中国队较量?看看他们,太强了!”等正面评价,也体现出这一策略.

本文收集数据为奥运会举办期间图片和视频微博,其他呈现形式的微博报道和东京奥运会结束后的相关跟踪报道未纳入其中.其次,采取了以报道生产者为对象的研究视角,对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反馈缺乏足够关照,后续研究或可从此方面出发.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话语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