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改性粉煤灰对水中铜的动态吸附研究

2022-07-13骆欣刘瑞森徐东耀叶锦莎

矿产综合利用 2022年3期
关键词:吸附剂粉煤灰改性

骆欣 ,刘瑞森 ,徐东耀 ,叶锦莎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 华北科技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3.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粉煤灰是燃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且逐年递增,是我国最大的单一固体污染源[1]。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当今的主要问题。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吸附剂,粉煤灰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2-3]。原粉煤灰(FA)的吸附能力较低,因此常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以增强其吸附能力,如微波/碱FA、碱FA、酸FA 和盐FA[4]。不同类型的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已被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5-6]。铜是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来源广、毒性大、易累积、难生物降解等特点[7]。在前期的研究中,将粉煤灰进行热改性,并用于静态吸附水中的铜[8]。与其他工业固废吸附剂和粉煤灰改性吸附剂相比,热改性粉煤灰显示了对Cu2+良好的吸附效果。此外,热改性操作简单,改性剂价格低廉[9],又避免了酸、碱等改性方法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因此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在工业化应用中,吸附过程一般属于连续流动性操作。为了模拟实际工程应用,本文采用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出水Cu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并结合三种动态吸附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用于评估热改性粉煤灰对Cu2+的动态吸附行为。

1 实 验

1.1 材料和仪器

粉煤灰产自唐山某燃煤电厂,化学药品碳酸钠、硝酸铜、硝酸铅、硝酸锌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马弗炉,XL-1 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GGX-600 型,;X-射线衍射仪,D8 ADVANCE 型。

1.2 实验方法

(1)粉煤灰的热改性。将粉煤灰过0.25 mm筛,用去离子水清洗、烘干。取12 g 预处理后的粉煤灰(FA)与4 g 无水Na2CO3充分混合,置于马弗炉中,在800℃下活化2 h。冷却、研磨后过0.18 mm 筛,即得所需的改性粉煤灰(MFA)。

(2)动态吸附实验。在直径1.1 cm、高20 cm的吸附柱中加入一定量的MFA。吸附柱的上端填充1 cm 高的0.43~0.85 mm 石英砂,使溶液分布均匀。吸附柱的下端同样填充石英砂作为承托层。采用蠕动泵控制Cu2+溶液自上而下流经吸附床的速度。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出水中Cu2+的质量浓度。定义出水浓度(ct)达到进水浓度(c0)0.1 的时间为穿透时间(tb),ct/c0为0.9 对应的时间为耗竭时间(te)。

1.3 分析方法

Cu2+质量浓度由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波长为324.7 nm。Cu2+的动态吸附容量(qe, mg/g)和吸附率(η, %)分别用式(1)、(2)计算。

式中,c0和ct(mg/L)为t(min)时Cu2+进、出口浓度,Q(mL/min)为流量,m(g)是MFA 的质量,te(min)为耗竭时间。

2 结果与讨论

2.1 动态吸附的影响因素

2.1.1 床层高度

表1 为MFA 动态吸附Cu2+的参数。图1 为不同床层高度下的吸附穿透曲线。由图1 可知,随着床层高度由5 cm 增加至9 cm,Cu2+的穿透时间由33 min 延长至133 min,吸附容量由1.84 mg/g增至2.04 mg/g。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Cu2+与MFA 的接触时间增加,柱内液体分布增强,溶质在吸附剂之间的扩散度越高,吸附过程越充分[10]。床层高度越大,MFA 质量相应增加,Cu2+的吸附位点增多,因此吸附效率也越高。由表1可知,当床层高度为9 cm 时,吸附效率增至67.45%。此外,穿透曲线的斜率与床层高度呈负相关,表明突破是渐进的。

表1 MFA 对Cu2+的动态吸附参数Table 1 Dynamic adsorption parameters of Cu2+ on MFA

图1 不同层高下Cu2+的穿透曲线Fig.1 Breakthrough curves of Cu2+ under different bed heights

2.1.2 流量

图2 显示了不同流量对MFA 吸附Cu2+的影响。穿透时间随着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流量增加到4 mL/min 时,吸附床很快被穿透,穿透时间缩短至26 min。低流量下,穿透曲线更加平缓,传质范围变宽,有利于Cu2+的吸附去除[11]。在较高的流量下,溶液在吸附床中的停留时间减小,Cu2+与MFA 的接触时间缩短,导致Cu2+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效率均有所下降。当流量为4 mL/min时,Cu2+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分别降至1.27 mg/g和63.81%。

图2 不同流量下Cu2+的穿透曲线Fig.2 Breakthrough curves of Cu2+ under different flow rates

2.1.3 溶液初始浓度

Cu2+的初始浓度为10、20 和30 mg/L 对应的穿透曲线见图3。由图3 可知,随着Cu2+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剂被更多的Cu2+包围,MFA 表面的吸附位点被更快地占据,吸附床很快饱和,因而穿透时间变短,穿透曲线逐渐向左偏移。由于吸附位点的数量有限,当Cu2+浓度由10 mg/L 增加到30 mg/L 时,吸附效率降低了9.03%。然而,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Cu2+在溶液和吸附剂之间的浓度梯度增加,吸附驱动力增大[12],吸附量qe值相应增加了0.5 倍。

图3 不同初始浓度下Cu2+的穿透曲线Fig.3 Breakthrough curves of Cu2+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2.2 动态吸附的模型拟合

2.2.1 Thomas 模型

Thomas 模型假设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 等温线和二级反应动力学[13],数学形式如下:

式中,kT(mL/(min·mg))为速率常数,qe(mg/g)为吸附容量。

采用Thomas 模型对动态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拟合参数见表2。由表2 可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Thomas 模型的相关系数(R2)在0.92~0.98之间,模型预测的吸附容量(qe)与穿透曲线的计算值(qe,exp)接近,表明Thomas 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u2+在MFA 上的动态吸附。当床层高度由5 cm 增加到9 cm 时,速率常数(kT)由1.97 mL/(min·mg)降至1.15 mL/(min·mg),表明轴向分散和质量传输阻力有所增加[14]。在高流量下,吸附质的流动性增强,传质阻力降低,kT值增大。当流量增至4 mL/min 时,kT值增加到3.69 mL/(min·mg)。随着Cu2+初始浓度的增加,kT值减小至0.86 mL/(min·mg),这是由于较高的吸附质浓度会引起传质系数有所减小[13]。

表2 Thomas 模型的拟合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of Thomas mode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2.2.2 Yoon-Nelson 模型

Yoon-Nelson 模型形式简单,不需要吸附质和吸附剂的详细资料,可用于预测表示吸附速率的τ值[15],表达式为:

式中,kYN(1/min)为Yoon-Nelson速率常数,τ(min)为ct/c0为0.5 时需要的时间。

Yoon-Nelson 模型与Thomas 模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因此R2值也在0.92~0.98 之间。由表3可以看出,该模型得到的τ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Yoon-Nelson 模型可以预测动态吸附曲线。速率常数KYN随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流量和Cu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床层高度的增加会导致传质阻力增大,传质速率降低,因而KYN减小。提高流量有利于传质性能的改善,增高Cu2+初始浓度使得传质推动力增强,传质速率均会增加,KYN值增大。

表3 Yoon-Nelson 模型的拟合参数Table 3 Parameters of Yoon-Nelson mode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2.2.3 Adams-Bohart 模型

基于表面反应理论的Adams-Bohart 模型假设平衡不是瞬时的,吸附速率与吸附剂的剩余吸附容量及吸附质浓度成正比[10],见式(5)。

式中,N0为单位体积的饱和吸附量(mg/L),kAB为Adams-Bohart 速率常数(L/(mg·min)),Z为床层高度(cm),F为空床速度(cm/min)。

穿透曲线的N0、kAB以及R2见表4。Adams-Bohart 模型的R2值在0.70~0.83 之间,表明拟合效果比Thomas 和Yoon-Nelson 模型差。由表4 可知,Bohart-Adam 速率系数(kAB)随床层高度和Cu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进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这归因于kAB的变化取决于表面扩散系数的变化[16]。N0代表体积饱和吸附量,与Thomas 模型参数qe类似,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和进水流量的下降,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然而N0值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可见Cu2+的动态吸附过程主要发生在MFA 固定床的上层[17]。

表4 Adams-Bohart 模型的拟合参数Table 4 Parameters of Adams-Bohart mode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2.3 XRD 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MFA 吸附Cu2+的机理,在前期FTIR 分析的基础上[8],对FA、吸附Cu2+前后的MFA 进行了XRD 测定,见图4。根据Jade6.0软件分析,FA 的主要矿物相为硅线石(Silimanite,Al2(SiO4)O)、石英(Quartz, SiO2)和赤铁矿(Hematite, Fe2O3)等结构。FA 经热处理后,原有的玻璃网格结构被破坏,生成了钠霞石(Nepheline,NaAlSiO4)、针铁矿(Goethite, FeO(OH))、白云石(Dolomite, MgCa(CO3)2)等新物质。吸附Cu2+后,NaAlSiO4、FeO(OH)、MgCa(CO3)2晶体的衍射峰的位置未见偏移,但峰的强度有所增强,表明溶液中Cu2+与钠、铁或钙镁晶体之间存在离子交换作用[17]。结合MFA 吸附前后的FTIR[8],可知MFA 吸附Cu2+的机制主要包括O—H 等含氧官能团与Cu2+的络合反应、Cu2+与Na+等阳离子发生的离子交换。

图4 FA 和MFA 吸附Cu2+的XRDFig.4 XRD spectra of FA and Cu2+ adsorbed on MFA

2.4 Zn2+、Pb2+的竞争吸附

在吸附床高度9 cm、流量2 mL/min、Cu2+初始浓度 20 mg/L 的条件下,考察了Zn2+和Pb2+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见图5。对穿透曲线进行三种动态吸附模型的拟合,发现Adams-Bohart模型不能预测双组分混合物中Cu2+的吸附(R2<0.8),而Thomas 模型和Yoon-Nelson 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双组分体系中Cu2+的穿透曲线(R2:0.92~0.94)。Thomas 模型预测的吸附容量(qe)与穿透曲线计算的吸附容量接近。与单组分溶液相比,双组分体系中Cu2+的吸附耗竭时间和吸附容量均减小,反映了金属离子间的吸附竞争。Pb2+比Zn2+呈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表明Pb2+对MFA 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三种金属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顺序依次为Pb2+(4.01)<Cu2+(4.19)<Zn2+(4.30),水合半径越小的金属离子空间位阻越小,越容易接近活性吸附位[18]。与Cu2+和Zn2+

图5 双组分体系中Cu2+的吸附穿透曲线Fig.5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of Cu2+ in the binary system

相较,Pb2+的共价指数更高[19],与O 原子中的孤对电子有更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络合物[20]。

2.5 吸附剂的损失

表5 显示了双组分体系中Cu2+的三个动态吸附模型拟合参数。在动态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由于受到水流的持续冲刷会造成一定的质量损失。因此,在吸附床高度为9 cm、进水为去离子水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流量下MFA 的损失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6。由图6 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MFA 的损失率逐渐增加。120 min 后损失率趋于平稳,流量为2、3、4 mL/min 对应的损失率分别为0.38%、0.52%、0.72%,较低的损失率表明MFA 是一种比较耐水力冲刷的吸附剂。

表5 双组分体系中Cu2+的动态吸附模型拟合参数Table 5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models in the binary system

图6 MFA 损失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6 The change curves of mass loss rate with time

3 结 论

(1)在热改性粉煤灰对Cu2+的动态吸附中,床层高度、流量以及Cu2+初始浓度均会影响穿透时间和吸附效率。增加床层高度,Cu2+的穿透时间延长,动态吸附能力增强。提高流量和初始浓度,Cu2+的穿透速率加快,动态吸附率降低。

(2)采用Thomas、Yoon-Nelson 和Adams-Bohart 模型对动态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吸附过程符合Thomas 和Yoon-Nelson 模型。降低床层高度、增加流量和初始浓度,有助于提高动态吸附速率。

(3)在双组分体系中,Zn2+和Pb2+的存在均会抑制MFA 对Cu2+的动态吸附,抑制性表现为Pb2+> Zn2+。

猜你喜欢

吸附剂粉煤灰改性
铜基改性吸附剂对磷化氢的吸附去除研究
改性聚酯纤维耐碱性能(抗拉强力保持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粉煤灰喷浆材料抗压强度的实验研究
不同吸附剂对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效果研究
阻燃改性麦秸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研究
复掺外加剂对硫氧镁水泥性能改性研究
净水污泥柠檬酸钠改性焙烧制备陶粒吸附剂及其对废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粉煤灰综合利用进展及前景展望
纳米CaCO_3的表面改性及其在PVC中的应用浅析
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