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帆竞发扬帆起 逐梦深蓝正远航
——记奋进中的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深蓝水师”

2022-07-13通讯员姚东江王立维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水师可燃冰射孔

通讯员 姚东江 王立维

他们被誉为地质家的眼睛,他们在坚守中探寻着地层的奥秘,在奋进中寻找着沉睡的资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们扬帆起航、征战海洋,在海底数千米之下寻找油气的宝藏;他们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测井特色、高点定位,为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建设海洋强国奋力拼搏。他们就是——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油测井)“深蓝水师”。

立足津门 开拓市场多点开花

中油测井天津分公司坐落于高速发展的滨海新区南部,距离南港工业区通用码头仅13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是中油测井的海上作业基地,是“深蓝水师”将士的家园。

“1991年8月13日,我们测井人突破陆域测井的局限,使用新解放电缆绞车,通过吊钩吊轮毂的方式,完成了第一次海上作业——井下电视作业项目,那可是我们中国石油的第一次啊!”提到当年的涉海施工,当年的老队长郑树立仍然兴奋不已。

多年来,天津分公司“深蓝水师”立足津门,服务海内外。从津门的滩涂到蓬莱的外海,从南海的波涛汹涌到波斯海湾的高温炙烤,他们战酷暑、斗严寒,大力开展涉海作业支持和专业化指导,在市场导向、创新驱动、精益管理、人才强企、数字转型、国际发展“六大战略”中提升涉海技术服务水平,落实“市场导向、油田至上,一体协同、竞合共赢”市场营销理念,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以高质量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深蓝水师”持续20余年服务渤海西部滩海市场,努力保障大港油田、冀东油田海上钻井项目;10余年高质量服务中海石油渤海、南海等油区;连续五年承担国家地质调查局部署的北黄海重点探井项目;国内首家介入南海可燃冰测井评价项目,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评价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填补了技术空白;连年中标智慧石油、哈斯基、洛克石油等国内外公司的测井、射孔、解释评价项目,服务油气、保障钻探,为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调查贡献力量。

第一代“深蓝水师”

检查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服务中,新区块相对较多、区域性地质资料相对匮乏,加之海洋之下地温梯度高、不同海区对涉海设备要求不同等特点,使得涉海作业对专业化仪器设备的电子化、信息化、模块化技术都有较高程度的要求。

“这都是我们的宝贝!” 指着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大颗粒旋转取心装备,现场工程师栗欢非常自豪地说。操作间里,每个电路、每个面板、每组取心筒、每个小钻头的摆放,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据悉,中油测井不断推进技术研发工程,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立足自立自强。在高温测井芯片、高性能中子管、智能测导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三维感应、偏心核磁、大颗粒旋转取心、桥射联作等高端产品受到油气田企业的青睐,做绿色发展、奉献能源的践行者,积极创建中国石油创新型企业、绿色企业。

在冀东人工岛,他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新型胶囊式电动释放器,将可容纳同位素胶囊数量由原来的5粒增加至15粒,提高了现场安装便利性,降低同位素操作时间,助力生产绿色转型;在埕海探区,在195摄氏度的实测井温下一次性完成首井测井任务,以垂深6000米的深度刷新了国内海上测井施工的垂深纪录;在渤海赵东油区,应用爬行器生产测试工艺,历经20小时在井斜89.91度的井筒内爬行距离1700米,创渤海海区生产测试爬行最长纪录;在国海国裕海洋平台,使用改进型大颗粒井壁旋转取心仪,一次入井收获30颗大颗粒岩心,收获率100%的成绩,创下了渤海湾单枪单钻头钻进次数最多、收获大颗粒岩心最多的施工纪录。

“四精”管理 提质提效助力油气田开发

“深蓝水师”持续开展提质增效攻坚战,在经营上精打细算、生产上精耕细作、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以科学管理为生产提质、提效、提速。

2021年5月,C3300队在中海油南海西部油田涠洲11-2-C4H水平井射孔施工中,采用自主研发的178枪40孔密射孔器材,使用自清洁弹工艺,创造了国内大直径、高孔密水平井射孔单井作业跨度877米、实射厚度578.3米、装弹20827发等多项新纪录。

提起那次施工,队长王帅记忆犹新:“那次施工,有效推广采用了多级增压射孔、自清洁射孔等各项新工艺技术,创下了国内海上作业3项纪录,对于让‘国’字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海洋施工中,“深蓝水师”在公司、分公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突出精益管理,推进生产组织工程增强技术服务能力,规模应用插拔式快速井口、模块化射孔器等工具,全面应用桥射联作2.0、直推式和爬行器等工艺技术,测井综合提速、单队创效同比大幅提升,为海上油气开发提速、提质、提效作出贡献。

在赵东合作区域,C2304队1位工程师、2位机械师使用2套拖橇,应用插拔式快速井口等新设备,20天连续完成7口井19井次测井任务,大幅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在辽东湾,C2280队连续出海90余天、往返3个平台完成了11口井30余井次测井任务;在渤南作业区,C2303队使用“一串测”技术,实现跨隔测压+产出剖面(PLT)同时测井,为甲方节约时效40%。

管理创新,“两提一降”提升设备保障能力

中油测井加快形成“五统一”、做到“五过硬”、强化“五保障”,“深蓝水师”后勤团队精心维护海洋设备平稳运行,保持了操作规程覆盖和设备出厂完好率两个100%,实现了多年来的设备零事故。

中国南海,那是一片美丽富饶、油气资源星罗棋布的海域,有着“第二波斯湾”之称。由于南海海域高盐、高湿度的自然环境,海上托撬等设备易腐蚀、易老化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测井人。

怎么办?面对设备维护“深水区”,以党员翟国忠为代表的海上项目中心技术保障团队深入海上,在暴雨与闷热低压的夏季、在阴冷潮湿的冬季“蹲”点现场,了解腐蚀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在撬房里、在绞车旁、在操作间,技术保障人员细致测试和分析着各项现场数据,一天天下来,他们的汗水早已湿透了工服,泛着一层薄薄的汗碱。

经过反复测试和实验,他们终于在防腐油漆、循环油等多种材料选择方面找到了有效解决途径,并编制了热带海域托撬防腐、抗撞维护保养方案,让设备适应了南海“高温、高盐、高湿”环境,保障了设备在南海安全服役8年,有效节约了设备维修成本,实现了节支降耗和降本增效。

开拓思路 为“可燃冰”开发贡献力量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高效绿色新能源,是由水和天然气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形成的笼形晶体结构化合物。由于其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被誉为“后石油时代”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其特殊的赋存环境和易分解等性质,使其勘探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2007年,国家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施可燃冰钻探工程,并获得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第四个通过国家级发展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别的国家行,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行!”这是南海可燃冰研究团队的豪言。在可燃冰储层参数定量评价的研究中,中油测井解释评价团队强化可燃冰饱和度等关键问题研究,多次前往国内相关机构,进行实际调研,向专家学者请教,形成多个有关可燃冰储层评价、成藏规律等国内国际创新性成果。

“2017年,中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可燃冰能源开采领域取得了全球性突破,确立了我国在可燃冰开采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当年的技术负责人李海燕说:“以可燃冰研究为契机,我们成功取得了4项创新技术、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完成7项研究成果,对于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开创国内水合物开发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现阶段,“深蓝水师”解释团队将继续将测井资料与实验分析数据相结合,就有效识别渗漏型可燃冰、精确计算可燃冰储层参数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可燃冰开展中展现“中油测井”品牌,贡献新时代石油智慧和测井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逐梦深蓝,在蔚蓝大海上扬帆起航。

小队在南海涠洲平台合影

猜你喜欢

水师可燃冰射孔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PFC和2315XA进行电缆射孔下桥塞
电缆输送射孔的优缺点分析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感受可燃冰的“温度”
可燃冰是什么?
未来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吗?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
某油田分段射孔水平井的产能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