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劳动教育
2022-07-13董霞
董霞
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渗透劳动因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一、榜样引领,感受劳动价值
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优秀学生的事迹,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引导更多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例如在笔者开展的一次主题班会“我们爱劳动”中,在“妈妈请你夸夸我”环节,某位学生的妈妈在镜头前这样说道:
“我在生他的时候发生了意外,脊髓损伤无法正常行走,伤得很厉害,恢复得也很慢。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出门帮我拿鞋,拿拐杖,遇到有楼梯的地方,他会伸着小手拉我上去,走在前面会等着我。他早早就学会了刷牙洗脸,能够自己吃饭、穿衣服,甚至逐渐自己叠衣服、叠被子,这些事情在幼儿园期间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儿子上一年级后,就开始一点点学习家务,从扫地、擦桌子、洗毛巾到收拾书橱、玩具,还有晾衣服、叠衣服、套被罩,等等。现在,每次出门,他会扶着我,保护我,帮我提东西。在家里,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会拿着小按摩器帮我按摩,帮我拿药倒水,帮我接洗脚水,平时会给我洗水果,有好吃的会分给我吃,真的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经常告诉他,要做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对那些爱你的、帮助你的人,要好好地对他们,要认真做人,学会生活,学习更多的本领。
孩子,妈妈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以后能有好的人生,这样妈妈无论多么辛苦都值得!”
二、实践参与,培养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一)家校配合,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家校配合,给孩子提供实践平台。家务劳动也是一个大课堂,有许多需要孩子去体验、领会、学习的东西。例如学生很喜欢美食,于是我在班会课上讲解了简单的西红柿炒蛋的做法,最后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从采购到烹饪的全过程,并在朋友圈进行展示。这一新奇的作业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朋友圈被孩子们的劳动场景所刷屏。这一活动的效果很好,于是我将此劳动实践作为每周的例行“大餐”,活动内容也从烹饪扩展到叠被、洗衣、扫地等多项家务劳动。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孩子们在这样的劳动活动中不断成长着,收获着。
(二)校园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校园中的部分空地,搭建了“班级垦牧园”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留地”,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必须好好抓住。由于暑期的校园安全工程,基地里残留着许多石子砖块,于是我带领学生齐心协力清理杂草。学生们花了两个小时才清理完毕,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顿生热爱之情。这时,我鼓励孩子们参与班级垦牧园的名字、园徽的设计,学生们踊跃参与,运用美術知识设计园徽,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命名,最终我们的小菜园——“绿野仙踪”诞生了!等到播种时节,孩子们分组合作,仔细丈量田地,运用数学知识计算,争取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他们询问家长,查阅资料,选取适合本地气候的植物;种下植物后,他们认真浇水、除草、施肥、松土,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们在精心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不易,感悟到生命的顽强美好。最终,土豆出苗了,花生开花了,青菜收获了……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究到了植物生长的奥秘,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这一劳动实践有效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成为孩子们学习、体验、探究的成长平台,实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整体提升,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自觉养成了珍惜食物的良好习惯,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教师要在最大限度上引导和辅助孩子将劳动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