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赏宝 遨游全球
2022-07-13邢婷婷姜永斌
邢婷婷 姜永斌
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联袂上阵、近150件珍贵藏品线上展出、馆长亲自担当“讲解员”……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正式启动。在这场文化盛宴中,各博物馆相继参与接力,依次展示藏品。中外博物馆珍藏交相辉映,邀全球观众云端共享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
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的第一站,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从文字看中國——解析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为主题开启直播。在最受关注的“馆长之选”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遴选了“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大盂鼎、“编年记”竹简等五件(套)馆藏精品,生动阐释藏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像今年这样大的规模进行文博藏品线上展示是前所未有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主任(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黄洋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外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有助于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本次活动中,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将分别携带各自珍贵馆藏“闪亮登场”,联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共同向世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直播中还设置有问答环节,馆长通过现场回答观众提问,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提升观众的活动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增强观众对文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博物馆馆长是最好的文博形象代言人,他们多是深耕博物馆多年的行业专家,对每件文物可以说都如数家珍”,黄洋说。
伴随着古筝清鸣,一座巨型铜鼎腾空90度旋转,内壁镌刻的铭文金光闪耀,旋即从鼎中飞出,定格在大屏幕上。一列列遒劲雄美的金文书法,仿佛诉说着几千年前的古老故事。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之选”的又一件珍宝——西周大盂鼎。
“铭文是鼎的身世密码,是最具魅力的符号语言。”配合着王春法的讲解,屏幕上以慢镜头展示着大盂鼎的细节,铜锈斑驳的鼎身、繁复多样的兽面纹、内壁铸刻的291字长篇铭文清晰展现在观众眼前。
8K拍摄制作和大屏播出超高清呈现文物细节,AR、动画让文物活化“动起来”,全程5G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这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中,满满的科技元素,为观众带来视听感十足的文化盛宴。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博物馆数字产品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黄洋介绍说,自2012年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对博物馆藏品“摸清家底”的同时,建立了可移动文物藏品数据库,让今天的云端看展成为可能。
“云”上赏宝,全球遨游。近日,“手拉手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小程序新鲜出炉。点击进入小程序的“馆藏珍品”模块,只见“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等展品图片下方有一个显眼的“三维”图标。点开以后,文物先是悬于屏幕正中匀速周转,随着手指的滑动,可以任意角度翻转或放大缩小,供观众仔细鉴赏。再点击“特征”模块,一段炫目的立体动画将文物的“看点”逐一分层加载展示出来。
“用户在小程序可在线鉴赏各国博物馆珍藏文物,通过数字化‘三维’方式,提升与文物之间的互动,让文物在我们眼前‘活起来’。”该小程序开发技术团队负责人表示。
“千载积藏,传习云上”。不久前,故宫博物院故宫云课APP发布首款数字徽章《瑞鹿幽夏》,创新了博物馆文物线上数字体验。记者注意到,不只国内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许多国外著名文博机构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发数字藏品。比如,日前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直播活动中,30余万中国观众在“云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罗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国王雕像、帕提农神庙雕塑和阿兹特克双头蛇等珍贵藏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国际文博领域的交流互鉴日益增添活力。
“博物馆的发展与互联网科技是同向共行的。”黄洋认为,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性保护、活化文化遗产,让文物和历史说话,并借助数字内容产品的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力,有助于更好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