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不见面治理”演变成脱离群众的危险
2022-07-13潘苏子
潘苏子
信息化时代,各地普遍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这些新治理方式提高了效率、便捷了群众。然而,一些地方由此衍生出脱离群众的新苗头:有的基层干部不善、不愿、不屑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安排工作习惯微信吼吼、处理事情经常电话问问、了解情况依赖表上看看。这种不良风气被一些干部自嘲为“不见面治理”。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方式,旨在提高办事效率、便捷办事群众。但此举却使一些干部产生不敢、不愿和不善与群众见面的心理。人们担心这种电话里问事、网络上办公的“不见面治理”模式,长此以往,会滋生出新的脱离群众现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打捞问题、收集问题,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当前,有的干部患有“群众感情缺失症”,不愿下基层;有的患有“群众工作恐慌症”,不敢下基层;有的患有“调研虚浮症”,不会下基层;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清楚意识到,要当“老百姓的官”,只有深入群众、心系群众,才能读懂群众、赢得群众。
“不见面治理”看似小事,实则透出了一些干部脱离群众之嫌,其潜在的危害不可小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纠治形式主义。要学会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注重贴近群众,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掌握基层实际,主动融入群众。广泛汲取群众智慧,踏实做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用实績赢得群众认可。
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脱离群众是危险的。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设计好收集群众诉求信息的网络渠道,群众点点鼠标、敲敲键盘,打个电话、发个微信信息,就可以发表建议、咨询问题、寻求帮助、进行投诉。但利用好网络资源只是第一步,互联网信息时代既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加强“键对键”,同时也要搞好“面对面”,毕竟还有很多群众不会运用智能工具,不会上网。当面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依然是基层必不可缺的重要工作方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察民情、访民意是为群众做好事实事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越深,对民情就了解得越细,制定的政策措施就越具体越实在。党员干部要经常下基层,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倾听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谋划工作,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盼。
事实证明,做好群众工作,既要充分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又不能完全忽视老办法、土办法,让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拉近干部群众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