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演变特征及组织模式研究
2022-07-12余鑫鑫梅大伟
余鑫鑫,梅大伟
(1.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2.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3.临沂大学 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 临沂 276005)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各节点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劳动力、资金、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要素流动网络和交通运输通道将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连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1],愈加表现出网络化的特征。1946年Zipf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的分析之中[2],Castells于1989年提出了“流空间”的概念[3]。全球城市理论[4]、中心流理论[5]、连锁网络[6]等众多理论不断出现,也反映出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由中心地视角逐渐向网络视角转变。此后,国外学者基于交通运输[7]、人口流动[8]、贸易往来[9]、科技成果产出[10]等众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不断增多,其选取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全球[11]、区域[12]及国家[13]层面。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多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城市属性数据[14]或企业组织与投资[15]、交通联系[16]、信息文化联系[17-19]等关系数据开展研究,研究尺度主要在全国[20]、城市群[21]、省份[22]层面。另外,国内学者对于研究方法的改进及本土化工作也在不断进行[23]。
县域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对区域发展增量的贡献占比也逐年增加。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造成的复杂的流空间运行规律同样也要求研究尺度不能过大[24]。目前的县域研究还存在着对网络结构的时间演化关注不足、研究尺度不够细化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县(区)为研究单元,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组织模式,以期探明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程度,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本研究以2020年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5]中确定的鲁南经济圈为研究区域(图1),具体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共38个县、区、县级市,是山东省三大经济圈之一。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均匀的时间跨度选取鲁南经济圈4市38县区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人口规模及GDP等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2015年及2018年的《临沂统计年鉴》《菏泽统计年鉴》《济宁统计年鉴》《枣庄统计年鉴》。各县区之间的最短公路里程数取自高德地图所测度的最短里程。由此计算并分别构建了鲁南经济圈3个典型年份的38×38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1.3 研究方法
1.3.1 修正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由万有引力定律引申而来,已经广泛用于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经验研究之中[26]。引力模型能够通过属性数据构建城市之间的联系矩阵,为城市网络分析构建研究前提,是城市网络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其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验证,也在众多学者的修正中不断完善。考虑到模型与研究主题的匹配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此处选择王欣等[23]修正后的引力模型:
(1)
式中:Rij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和Pj为城市i和城市j人口数;Gi和Gj为城市i和城市j的GDP总值;dij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最短公路里程数。
1.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产生并成熟于社会学领域,是综合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定量分析方法,其所关注的是由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网络整体,在研究横向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和纵向动态演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能够清晰反映网络中个体的地位和整体网络结构特征[27]。本文借助Ucinet软件对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及凝聚子群特征进行分析。
(1)网络密度是研究对象整体性的反映,表示的是各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之成正比。其计算公式[28]为:
(2)
式中:Rij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D为网络密度;n为网络节点数目。
(2)中心度能够说明个体单位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表示某节点对其它节点影响力的强弱,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一点的程度中心度与其直接联系的节点数成正比;其中介中心度与其对资源的控制能力有关;接近中心度则与该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距离有关。其计算公式[28]如下:
(3)
(4)
(5)
(3)凝聚子群是对整体网络内节点组团状况的分析。区域网络内部凝聚子群的数量、规模、演变特征等能够反映出区域网络的整体性,以及区内重要节点辐射范围的发展变化。
2 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及演变分析
2.1 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总体演变特征
2012~2015年,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保持兰山区单核心,至2018年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兰山区和中部滕州市、邹城市及任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研究时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西部中心节点逐渐出现,经济联系网络的基本骨架不断得到丰富(图2)。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较低但有明显的提高,经济联系呈现金字塔状结构。东、中、西3部分之间的联系始终较弱,至2018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强度有显著增长,东部仍保持较大程度的独立性。
图2 2012年、2015年、2018年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层级分布图
最高联系层级反映出的是鲁南经济圈中经济联系强度最大、联系最为紧密的县区。兰山区极化现象明显且不断增强。2012年处于最高联系层级的两对联系均由兰山区发出,至2015年,联系强度增加至357和314。2018年,薛城区—微山县的经济联系升至最高联系层级,强度为134,而此时兰山区—罗庄区的联系强度为475,兰山区—河东区的联系强度为423。可见,处于临沂市辖区范围内的兰山区—罗庄区、兰山区—河东区的经济联系强度始终处于领先位置。临沂3区特别是兰山区,在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中长期保持核心地位。
次高联系层级中的各县区是区域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增长极。研究时期内,此层级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发展。中等联系层级是鲁南经济圈网络结构的进一步细化。次低联系层级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的基本空间骨架及其丰富扩展过程。2012年东、中、西3部分以郓城县和费县为界分隔开来,彼此间联系数量少、质量低。东部呈现南北发展轴,以兰山区为核心;中部发展轴为西北—东南走向,以兖州区—滕州区为线状核心;西部为东西走向的发展轴,以牡丹区为核心,较东部和中部发展轴更为松散。值得注意的是,临沂地区经济联系质量、数量的提高,网络结构的丰富基本只在南部地区,而往北与蒙阴县、沂水县、沂南县的联系始终较弱,这是鲁南经济圈在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地方。最低联系层级包含绝大部分经济联系,涵盖到整个鲁南经济圈范围,其网络密度不断变小。
2.2 网络密度分析
2012年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为0.249 6;2015年网络密度为0.312 2;2018年的则为0.353 5,该数值始终处于偏低水平。从2012年、2015年、2018年鲁南经济圈网络结构图(图3)中也能看出,各县区经济联系稍显松散,需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经济交流。从动态变化上看,前3年增幅为0.062 6,增速达25%;后3年增幅为0.041 3,增速降至13%,可见鲁南经济圈经济网络密度整体为上升趋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一体化趋势得到强化。
图3 2012年、2015年、2018年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图
2.3 中心度分析
程度中心度能够反映各县区直接主动的对外联系程度。鲁南经济圈各县区经济联系网络逐渐向双核结构发展(图4)。各县区程度中心度保持稳定。2012年和2015年,滕州市、邹城市和兰山区处于前3位,至2018年,任城区超越兰山区。空间上看,兰山区相对孤立,临沂3区内经济联系强势,但对外辐射作用不足,稍有逐渐向西部扩展的趋势。程度中心度最大的区域逐渐从滕州市向西扩展,将邹城市、曲阜市、兖州区、任城区、微山县纳入核心部分。
图4 2012年、2015年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程度中心度分布示意图
中介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县区在另外两个县区间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充当“中间人”的程度。从鲁南经济圈2012年的中介中心度分布结构(图5)来看,兰山区、滕州市、邹城市、嘉祥县、牡丹区的中介中心度较高,向外逐渐减小。鲁南经济圈各县区的中介中心度总体上是下降的,仅平邑县、郯城县和沂水县3个县区在2012年到2018年间持续增长。
图5 2012年、2015年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中介中心度分布示意图
接近中心度所表现的是鲁南经济圈整体的联通程度,从2012年、2015年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接近中心度分布示意图(图6)能够看出,区域内各县区的可达性都是在不断提升的。整体以中部地区为核心向外递减,核心区的位置有一定变化,从邹城市附近逐渐向西南移动。这一方面与鲁南经济圈东西狭长的几何形状有关,同时也是受到各地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的影响。2012年鲁南经济圈接近中心度的低值区基本上稳定在西部东明县和东北部沂水县,2015年低值区扩大到曹县,区域内县区间接近中心度的差距明显拉大,至2018年差距缩小。
图6 2012年、2015年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接近中心度分布示意图
2.4 凝聚子群分析
鲁南经济圈在研究时期内维持稳定的“四大片区八大组团”的凝聚子群特征(图7)。各组团的空间连续性普遍较强,仅鄄城县、鱼台县和平邑县出现过与其所在组团在空间上断开的现象。各组团内部县区组成变动较大。行政管辖对于县区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存在一定制约,片区的轮廓与对应市辖区轮廓相似。菏泽片区和临沂片区有扩张之势,济宁片区较为稳定,枣庄片区范围则不断缩小,表明其内部联系强度较其它片区的差距不断增大。金乡县、微山县、平邑县3地与同市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一直较低。
图7 2012年、2015年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凝聚子群示意图
3 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组织模式分析
通过对鲁南经济圈核心经济联系(图8)、中心度、联系强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核心结构的演变表现鲁南经济圈经济网络的组织模式,发现鲁南经济圈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依次形成了节点布局型模式、点轴扩散模式和网络型结构模式(图9)。
图8 2012年、2015年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核心经济联系网络分布图
图9 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组织模式图
(1)节点布局型模式。鲁南经济圈核心网络结构的显著特点就是东、中、西3部分分散发展,各部分间联系较小,局部点轴有所体现。东部极化现象明显,兰山区作为增长极具有强势吸引力。中部点轴模式较为突出,邹城市和滕州市彼此联系,形成发展轴,并形成一定数量的一般中心,其他节点围绕其分散布置。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弱,能够发挥中心职能的节点少,内部分散发展,形成巨野县点状核心和牡丹区—东明县线状核心的结构。
(2)点轴扩散模式。区域内各节点的影响范围和对外吸引、辐射能力逐渐提高,鲁南经济圈经济网络的整体性和复杂性都有一定提高。东、中、西节点之间的联系仍较弱,3部分相对独立。中部地区点轴发展模式得到强化,西部能够发挥中心职能的节点增加,东部增长极辐射范围有所扩大。
(3)网络型结构模式。鲁南经济圈东、中、西3部分仍较为独立,但各县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网络型结构趋于明显。在核心节点的引力范围外产生了多条由一般中心构成的线状中心,他们与核心节点、次级核心保持着较弱的联系,但自身内部联系较强,承担着对高级节点中心作用的补充职能。任城区、邹城市和滕州市共同构成了网络的强势核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区域经济联系网络的研究对于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各节点发展的现状和潜力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着眼于县域尺度,基于各县区经济状况,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构建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区域演变阶段理论、增长极及点轴系统理论探讨网络结构特征及核心结构演变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1)2012~2018年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有明显的发展,网络结构不断拓展,网络密度逐渐提高,但仍处于偏低水平,且增速稍有下降。
(2)鲁南经济圈逐渐由东部兰山区单核心发展为以东部兰山区和中部滕州市、邹城市、任城区等区域为核心的双核结构,西部核心处于发育阶段。随着区域内各县区可达性的不断提高,东部和中部两核心都有逐渐向西扩展的趋势。中部核心区范围逐渐覆盖曲阜市、兖州区及微山县。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呈金字塔状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分散的三角形结构,并逐渐发育为零型结构,西部地区呈线状结构并逐渐延伸,网络的整体性不断增强。东、中、西3部分之间的联系较弱,至2018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强度有显著增长,东部仍保持较大程度的独立性。
(3)2012~2018年鲁南经济圈维持稳定的“四大片区八大组团”凝聚子群特征。4大片区范围基本为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的市域范围,菏泽片区和临沂片区有扩张之势,济宁片区、枣庄片区范围逐渐缩小。八大组团中从属于菏泽片区和临沂片区的组团相对稳定,而中部济宁片区和枣庄片区内组团则变动较大。金乡县、微山县及平邑县3地长期处于其他片区,与同市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一直较低。
(4)2012、2015和2018年鲁南经济圈依次形成节点布局型模式、点轴扩散模式及网络型结构模式3种结构组织模式。
4.2 讨论
鲁南经济圈城市经济网络的发展已经表现出明显向好的趋势,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较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无论是经济联系质量的提高,还是区内联系密度的增大,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鲁南经济圈的网络结构在联系强度、联系密度、发展差距、协调一体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使用城市属性数据来测度区域经济联系强度,而对于城市之间实体联系的刻画,则需要更加具体的关系数据。在之后的研究中,将采用旅游流、信息流等多种关系数据来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其次,本研究对鲁南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进行了动态分析,但受制于数据获取上的困难,研究时期稍短,在原因分析上存在不足。深入挖掘其影响因素,分析各种因素的强弱作用、主次关系,提出更为具体的发展建议,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另外,城市使用区域内资源的能力以及对区域内资源的控制能力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