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层改善CO2驱的实验研究
2022-07-12陈涛平陈鹏屹孙文张国芳王福平
陈涛平,陈鹏屹,孙文,张国芳,王福平
1.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哈尔滨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低渗透油层在我国原油地质储量中占有相当份额,CO2混相驱是注气开发低渗透油层的首选[1]。我国对CO2驱油技术曾开展了大量的室内研究[2-4],苏畅等[5]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CO2多级接触过程中流体物性参数进行了计算;李向良等[6]进行了室内长岩心CO2驱油物模实验,研究了驱油效率、气体突破时间与渗透率的关系;李孟涛等[7]的实验研究表明CO2与原油形成的混相带可以阻滞CO2的指进;赵凤兰等[8]采用室内物理模拟方法,分析了混相、近混相和非混相驱的驱替特征,给出了近混相驱区域的确定方法。这些研究丰富了低渗透油层气驱开发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由于受CO2气源限制,无法将CO2驱大面积推广应用。与CO2相比[9],N2气源相对丰富,但N2-原油的混相压力较高,一般油层中不易达到混相,它呈气体弹性驱替,驱替效率较低[10]。对此,王进安等[11]和孙杨等[12]都提出用N2部分替代CO2进行低渗透油层开发,可达到节约CO2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后续N2与前置CO2段塞间存在扩散和弥散作用,为了不影响前置CO2段塞与原油之间的混相,前置CO2段塞需要一定的长度。水气交替注入是抑制气窜问题、改善气驱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乔红军等[13]利用低渗透储层岩心,对N2-H2O和H2O-N2两种交替注入方式对驱油效率和相对流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汪益宁等[14]用16块总长度为92.7cm 的地层实际岩心,在水驱替原油结束后进行不同气水比下的CO2-H2O交替驱油实验;张丽娟等[15]针对高温油藏采用人造纵向非均质岩心,进行了烃类气体、氮气和CO2非混相水气交替驱油实验,分析了岩心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汤瑞佳等[16]研究了CO2-H2O交替驱中气水比、注气速度和段塞尺寸等参数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但这些研究都是气水2种介质的交替注入,尚未见到3种介质交替注入的研究。为此,开展低渗透油层前置CO2+N2组合驱(简称CO2+N2驱)和前置CO2+H2O+后续N2组合驱(简称CO2+H2O+N2驱)的实验研究,以探索在减少CO2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CO2与N2各自的优势,达到有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 物模实验
为了确定段塞组合驱是否能改善CO2驱油效果,现采用低渗透天然岩心在室内开展2种气体组合驱油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岩心。为了研究实际地层中CO2+N2驱和CO2+H2O+N2驱的驱油效果,物理模拟实验采用长×宽×厚为30cm× 4.5cm ×1.3cm的天然岩心,物性参数见表1。
表1 天然岩心物性参数
2)油、气和水。实验用原油为YS油田S99-TX13井模拟油,饱和压力4.704MPa下模拟油的原始溶解气油比为22.3m3/m3;实验模拟地层温度90℃,地层油黏度3.756mPa·s,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25.9MPa。矿化度为6778mg/L的模拟原始地层水作为饱和用水。CO2、N2均为工业瓶装气,人工加压至30MPa备用。
1.2 方案及设备
CO2+N2驱和CO2+H2O+N2驱两类驱替方案详见表2。实验中实时记录产油量、产气量等,直至产出流体的气油比达到1500m3/m3以上时结束实验。驱替实验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实验温度90℃,出口回压28.60MPa,以保证CO2-原油为完全混相状态。实验中不同PV数的CO2段塞由微型可调容量高压活塞容器和恒压注入泵联合精确控制,实际误差小于0.05mL。
表2 段塞组合驱实验结果
驱替实验设备为HBCD-70高温高压岩心驱替装置,该装置具有恒压恒速计量泵、特制高温高压夹持器、油气水三相计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满足实验方案要求。
1.3 驱替过程及结果
用天然低渗透岩心,分别进行了CO2+N2驱和CO2+H2O+N2驱驱替方案的实验研究。现以0.3PV前置CO2段塞驱替过程曲线(如图1、图2所示)为例,分析2种驱替方式下的驱替过程。
图1 CO2+N2驱驱替过程曲线 图2 CO2+H2O+N2驱驱替过程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CO2+N2驱驱替曲线中,当注入量<0.2PV时,气油比较低,基本为原始溶解气油比,采收率持续增加;当注入量≥0.2PV后,气油比呈快速上升趋势,采收率增幅逐渐变小;当注入量达到0.3PV后,气油比急速上升至1500m3/m3以上,表明N2已突破油墙,采收率不再增加,致使驱替结束,最终采收率为61.41%。
由图2可以看出,CO2+H2O+N2驱驱替曲线中,当注入量<0.2PV时,气油比较低,基本为原始溶解气油比,采收率持续增加;当注入量为0.2~0.37PV时,气油比呈缓慢上升趋势,采收率增幅逐渐变小;当注入量为0.37~0.52PV时,气油比呈波动快速上升趋势,采收率增幅进一步变小,表明0.1PV水段塞有效阻挡了后续N2向CO2-原油混相区的突进;当注入量达到0.52PV后,气油比才迅速上升至1500m3/m3以上,N2开始突破油墙,致使驱替结束,最终采收率为80.09%,比CO2+N2驱的最终采收率(61.41%)高18.68个百分点。
2种段塞组合不同驱替方案的实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进行纯N2驱时,采收率仅为17.15%,这是因为N2与原油混相压力高于注入压力,岩心中N2与原油未达到混相,大部分N2直接从注入端窜逸到采出端,驱油效果有限;而0.1PV H2O+N2驱的采收率比纯N2驱的高24.21个百分点,也再次证实在低渗透油层能够实施注入水段塞的条件下,水气交替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表2中2种段塞组合驱的最终采收率均比纯N2驱的最终采收率高很多,表明CO2段塞的混相驱替作用得以发挥。在相同的CO2注入量情况下,有水组合驱(0.1PV CO2+0.1PV H2O+N2)比无水组合驱(0.1PV CO2+N2)的采收率平均高16.90个百分点;0.3PV CO2+0.1PV H2O+N2驱与0.4PV CO2+N2(近全CO2)驱相比,采收率提高了18.22个百分点,CO2用量减少了25%。表明CO2与N2间0.1 PV的水段塞有效阻挡了N2向CO2段塞的扩散和弥散,使CO2的混相驱替优势和N2的补充能量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
2 两种组合驱比较
CO2+N2驱与CO2+H2O+N2驱比较研究,从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方面进行。
2.1 技术指标
CO2+N2驱与CO2+H2O+N2驱的N2及总注入量曲线,如图3所示。在CO2+N2驱中,N2的注入量随CO2段塞注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随着CO2段塞注入量的增加,被CO2段塞驱替后剩余在岩心中的原油越来越少,使后续N2段塞出现气窜所需的注入量逐渐降低,导致停注时N2的注入量减少。而在CO2+H2O+N2驱中,N2的注入量随CO2注入量的增加虽有起伏但基本稳定,这是由于加入的H2O段塞对N2的阻挡,使得N2的气窜现象滞后,有更多的N2能够参与驱替。当CO2注入量为0.2~0.4PV时,CO2+H2O+N2驱中N2用量较大,致使随着前置CO2段塞的注入量的增加,CO2+H2O+N2驱总注入量的增加幅度远大于CO2+N2组合驱,这也是CO2+H2O+N2驱采收率较高的因素之一。
图3 N2及总注入量随CO2注入量的变化曲线 图4 采收率随CO2注入量的变化曲线
将CO2+N2驱与CO2+H2O+N2驱采收率进行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在2种段塞组合驱下采收率随CO2注入量变化的规律完全相同,即当CO2注入量小于0.3PV时,2种组合驱的采收率均随CO2注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CO2注入量达到0.3PV时,采收率均达到高点;当CO2注入量达到0.4PV时,其采收率基本与0.3PV CO2段塞时的采收率持平或稍低。这是因为在前置CO2注入量达到0.4PV时,岩心中与CO2混相的原油已被大量驱出,残余原油较少,后续的N2或H2O+N2驱替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气窜,所以采收率不能继续增加。因此从采收率来看,CO2+N2驱与CO2+H2O+N2驱中,CO2的合理注入量均为0.3PV。
由图4可以看出,相同CO2注入量下,CO2+H2O+N2驱的采收率始终高于CO2+N2驱采收率;同一采收率下,CO2+N2驱所需的CO2段塞的注入量比CO2+H2O+N2驱所需CO2段塞的注入量大约多0.1PV,这主要是因为CO2+H2O+N2驱在CO2段塞后增加了0.1PV的水段塞。
分析认为,在CO2+H2O+N2驱中,CO2段塞与原油混相后,有效降低了原油黏度,并发挥其驱替作用,将原油驱替出来;而在CO2段塞与后续N2间注入0.1PV的H2O,不仅因其黏度远大于气体,对残余原油具有更好的驱替作用,可以将与CO2混相的原油有效驱出,而且水又可以有效阻挡N2向CO2段塞的扩散和弥散,使CO2混相驱替优势和N2的补充能量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所以在0.3PV前置CO2段塞下,CO2+H2O+N2驱的最终采收率比CO2+N2驱高18.68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驱油效果。
2.2 经济指标
为了对比分析低渗透岩心CO2+N2驱与CO2+H2O+N2驱中,不同CO2段塞情况下的吨油气体成本(每生产1t原油所需要的气体总价),根据表2和图2计算了2种组合驱的吨油气体成本。其中相关参数:液态CO2价格435元/t,折算至标况下CO2的价格0.87元/m3;标况下N2价格1.47元/m3;注入水价格按一般工业用水价格5元/m3;国际原油价格取50美元/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取6.5)。根据计算结果所作的吨油气体成本对比曲线如图5所示,在相同CO2的注入量下,CO2+H2O+N2驱相比CO2+N2驱的吨油气体成本有较大幅度降低。当CO2注入量为0~0.1PV时,CO2+H2O+N2驱的吨油气体成本相比CO2+N2驱降低幅度最大,即H2O段塞对气体成本的降低明显,但此时采收率相对较低;当CO2注入量为0.2PV时,2种驱替方案的吨油气体成本明显下降,但此时采收率仍不理想;当CO2注入量为0.3~0.4PV时,CO2+H2O+N2驱和CO2+N2驱的吨油气体成本逐渐提高但二者差值缩小,此时采收率都较理想且二者差值相对稳定。
图5 吨油气体成本随CO2注入量的变化曲线 图6 投入产出比随CO2注入量的变化曲线
考虑到不同前置段塞时后续N2段塞亦不同,进而又计算了仅考虑整个注入气体的成本,CO2+N2驱与CO2+H2O+N2驱的投入产出比(产出原油总价与注入气体总价的比值)曲线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CO2+H2O+N2驱的投入产出比高于CO2+N2驱的。在没有CO2前置段塞时,H2O+N2驱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利润率最高,但此时采收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置CO2段塞尺寸从0PV增加到0.2PV时,CO2+H2O+N2驱与CO2+N2驱的投入产出比差值逐渐降低。这是因为采收率随着前置CO2段塞尺寸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同时,CO2+N2驱的N2用量减少,而CO2+H2O+N2驱的N2用量相对稳定;当前置CO2段塞尺寸从0.2PV增加到0.4PV时,CO2+N2驱的投入产出比逐渐下降,CO2+H2O+N2驱的投入产出比稍有波动,但二者差值较小,这是由注入段塞PV数、采收率及单位体积气价3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所致。
因此,在CO2+H2O+N2驱中,虽然前置CO2注入量为0~0.2PV时的吨油气体成本较低、投入产出比较高,但其采收率不够高;在0.3PV前置CO2段塞下,CO2+H2O+N2驱的投入产出比为5.16,是CO2+N2驱投入产出比(4.73)的1.09倍,是最理想的驱替方案。
3 结论
1)在低渗透岩心中,采用0.3PV CO2+N2驱方式,可达到全CO2驱的采收率,并能减少CO2的用量。
2)在低渗透岩心中,采用0.3PV CO2+0.1PV H2O+N2驱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前置CO2段塞与N2各自的优势,可获得较理想的驱油效果,它比全CO2驱的采收率提高了18.22个百分点,并减少了CO2用量25%。
3)在0.3PV前置CO2段塞下,CO2+H2O+N2驱的投入产出比为5.16,是CO2+N2驱投入产出比的1.09倍,是最佳的驱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