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十年前曾昭燏先生的江右考古行

2022-07-12彭适凡

大众考古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石器中层院长

文 图 / 彭适凡

(作者为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

中 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他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作为一个老考古人,我读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感振奋和教益!60 余年的考古生涯中,结识和求教了无数老一辈文物考古学者,他们的言行和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无时不在我脑海中呈现……这里回忆的是20 世纪60 年代初南京博物院曾昭燏院长和尹焕章先生在江西的考古活动。

曾昭燏

那是1962 年元旦后不久的1 月21日下午,江南最为寒冷季节的一天,曾院长和尹先生各自穿着厚实大衣,颈上包裹着围巾,来到当时位于南昌市人民广场南侧的江西省博物馆。当时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刚与省博物馆合并,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所以接待曾院长一行的是省博物馆馆长兼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的张汉城以及江西老一辈文物考古工作者郭远谓、杨厚礼、陈柏泉、陈文华、胡义慈、秦光杰、程应林、刘林等同志。在张馆长等引导下,曾院长一行到保管室参观修水山背,南昌莲塘、齐城岗,清江营盘里以及万年陈营等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我当时是个刚来省文管会工作不到两年的新兵,故自觉跟在这些老同志后面走,老同志们一一为他们介绍各遗址出土文物。山背遗址特别是跑马岭遗址经过科学发掘,出土陶片和修复的完整器较多,曾院长和尹先生特别感兴趣,陶片一片片摸着细看,对修复的器物如三袋足鬶、三足鼎、高圈足镂孔豆、圜底罐等更是小心翼翼辗转审视,并时而询问当时出土的一些情况。当问及陶鬶出土情况时,我跑上前去回答说是在圆形房屋居址的灶坑边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鼎、豆、壶等。曾院长微笑着瞧了我一眼,脱口问了一句:“你也参加了这次发掘?”我说:“是呀!去年七月至九月我随老同志一起参加修水山背遗址发掘,这里仅是刚修复的一些陶器,更多的还待修复呢!”曾、尹二位听后更感高兴,叮嘱能修尽修,完整器多愈能说明问题。这样边看边问整整一下午。

翌日上午,曾院长一行应邀在二搂大办公室同大家围着两个火盆座谈。曾院长很谦虚地说:“我们是来学习的,就叫座谈会吧!”但我辈心里很清楚名为座谈实是讲课。随后曾院长和尹先生分别谈了参观江西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后的认识和感想,中途有的老同志也作了一些简短插话,如讲到清江营盘里遗址时,就简要介绍该遗址抢救发掘情况。下午由杨厚礼和陈柏泉两位陪同驱车前往南昌莲塘和东郊齐城岗遗址现场考察。23日上午,又继续请曾院长一行在办公室举行第二次座谈。这次座谈,先是由杨厚礼同志简要介绍江西全省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发掘情况,主要仍是请曾院长和尹先生讲课。这次曾院长的江西考古行,陈柏泉同志在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的内部刊物《文物工作资料》上发表过一篇简讯(1962 年第2 期),现以其为基础,并参照我当年的日记,重新作一追忆。曾院长主要谈了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修水山背遗址下层文化,生活用器是以手制的红砂陶器为主,生产工具是以体形大而厚重的长条形有段石锛为主。目前还看不出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出土器物种类单纯、以夹砂红陶为主、独具风格的豆形器等方面观察,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肯定地说,它应是江西地区目前已知最原始的土生土长的一种早期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山背遗址位于江西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是一处遗址众多、规模庞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群,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3 处遗址,上层为商代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61 年夏,当地一名稍有文物知识的村民专门到跑马岭山上拾来一块三角形石块,送给当地文物工作人员辨认。这名工作人员看过之后就送到当时的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江西的考古工作者很快来到修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出土石器以有段石锛为代表。陶器可以分为夹砂红陶、夹沙灰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和黑皮陶,其中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三足器和圈足器比较普遍,器形以鼎、鬶、豆、簋、壶、罐、钵等为多见,其中大袋足带把鬶、杯形豆为典型器。鼎以侈口束颈鼓腹侧扁足的罐形鼎数量最多,鼎足变化较多,有扁平、圆锥和羊角等式。鬶的特点是细长颈、瘦长袋足。豆有子母口的浅盘豆、盖豆和高杯形豆。山背遗址下层以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广泛分布在鄱阳湖滨和赣江中下游地区,有学者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山背文化”,绝对年代在距今4800 年左右,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长江下游的良渚、岭南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较多近似点,可见与这些地区的史前居民有密切的交往。

第二,解放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五六万年或三四万年前各地都有人类活动,为什么江南地区人类出现要比中原晚?我们必须打破迷信,不要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从修水山背遗址来看,中原仰韶时期江西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修水出土的陶鬶很古朴,很似江苏青莲岗出土的,甚至比青莲岗文化更原始,青莲岗的泥质挂衣红陶也比修水精致些,青莲岗还有彩陶纹饰,修水没有,所以修水新石器文化应与江苏青莲岗文化同期甚或更早,比龙山要早。此外,修水的鬶形器和少量黑陶器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龙山影响修水,二是修水影响龙山,我的意见即或有相互影响的话也是后者,因为若龙山影响修水,那修水应该吸收龙山轮制陶器的技术。至于石器中的有段石锛是否与东部如福建地区有关系可再研究。

第三,清江营盘里城址,饶惠元先生将其分为三层,下层也是夹砂红陶为主,它应属于修水下层同一系统的土著文化,至于它们之间具体时间稍有早晚是有可能的,因为从陶器来看,后者也以手制为主。营盘里关键是中层的所谓印纹软陶层,为什么突然出现泥质白陶,出现仿铜器的石戈甚或铜器,下、中层的承前启后的关系似乎衔接不上,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层夹砂红陶的居民接触中原的商文化,吸收了中原的炼铜技术,所以中层的年代应为殷商甚至延续到周;上层的印纹硬陶层,时代当晚至战国。

第四,修水山背遗址主要发现下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表层只发现印纹硬陶,按理在下层和上层之间应该有一层相当于营盘里的中层文化,但修水没有中层的所谓印纹软陶层,当然亦可解释,即红砂陶的下层居民住了一段时间后即因地力消耗迁走了。修水上层的印纹硬陶层出现铜器,有三种可能,一是受中原影响;二是中原受江南影响;三是平行各自发展,我们倾向于各自发展,但它们之间肯定是有相互影响的。

在两次座谈会上,尹焕章先生也表述了与曾院长基本一致的观点,认为修水遗址是具有浓厚自身特色的当时江西发现最早的土著新石器文化,石器中以有段锛为特色,陶器制造技艺比较原始,多为手制。尽管在制作上某些特征和外地有关,如鬶与龙山、青莲岗有些相似,但龙山的鬶比修水更进步,龙山的鬶流长,把手有铆丁,似仿铜器,至于和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屈家岭文化某些特征相似,也可能是受我们的影响。营盘里中层出现不少印纹陶,这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长期使用竹器编织,因而出现了印纹陶,所以说印纹泥陶也是土著文化本身发展的结果,中层还发现不少铜器,特别是铜镞,极似殷商,这很可能受殷商文化影响。饶惠元先生在《清江文化性质分析》(发表在《考古学报》1959 年3 期)一文中,把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绝然分开,之间没有承袭因素,看来有必要慎重研究。总之,营盘里的中层、上层即印纹陶层必须和江西各地出土青铜器如东乡出土青铜鼎结合起来研究。

曾昭燏院长的回信

曾、尹两先生的这次江西考古之行,虽行程短暂,但对我们省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很有指导意义,也给我们全体考古人员上了生动一课,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位刚入伍的考古新兵,更是深受启发和教益,且影响深远。今天当我打开那字迹都已褪色的日记,往事犹历历在目,心情既沉重怀念又深感敬佩!曾院长她身在南京博物院,不仅领导江苏地区的文物考古事业,还关注和指导我们江西的文物考古工作,充分表现出她对文物考古事业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对当年曾院长讲话的一些观点,虽有的限于当时省内外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的局限,今天看来有的需予重新审视和探讨,但我认为在几个关键问题上的认识,即或六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基本还是站得住的,至少是有前曕性意义的。这里仅举一例言之,比如她在讲话中要求我们“要打破迷信,不要受正统思想影响”,她连续提出两问:既然全国各地都发现有五六万年或四五万年以前的人类活动,“那为什么江南地区到新石器时代以后还没有人类居住?”“为什么江南地区人类出现要比中原晚?”这就是说,远在五六千年前,不仅在中原地区就是在全国各地都应有人类活动,只是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都各具有一定土著特色。这是整整一个甲子前的认识,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呀!我想这和稍后苏秉琦先生系统全面提出的“满天星斗说”不是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也就在此次曾院长江右考古行之后,我就开始萌生一念头,想趁正在与秦光杰同志整理修水山背遗址调查与发掘报告之际,进一步探讨修水山背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土著性质相关问题,到是年底除发掘报告完成外,还草就一篇近一万五千多字的题为《江西修水原始文化初探》的习作,为征求大家意见,我首先想到要请曾院长指教,于是我毅然将习作寄给了曾院长,并附了一封诚恳求教的信函。不曾想到,仅半个月左右时间就收到我寄去的习作,还附有曾院长的亲笔复函。除在文稿上有可能是尹焕章等先生亲笔的具体批注意见外,曾院长在复信中就如老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一样,引言要怎么写?写些什么?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每节该重点写什么?……遗憾的是1986 年我整理信札时,曾院长的手札只保留首页,第2 页怎么也找不着。当时我读到曾院长的亲笔复函时不仅激动万分,更倍受鼓舞和感动!心想仅一次见面之交就如此热情,体现出老一辈考古学家的风骨和魅力!晚生定要更刻苦钻研,决不辜负曾院长的苦心教诲和殷切期望。尔后,我的论文《试论山背文化》就主要是依据曾院长等人的意见改写而成,但不到两年,就听闻意想不到的噩耗,曾院长于1964年12 月22 日不幸驾鹤西去,再也不能向她求教了,令我等深感震惊和悲痛!

耄耋之年的作者

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撰此短文回顾老一辈考古学家曾昭燏先生六十年前江右之行的往事,同时籍以表达我们对曾院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猜你喜欢

新石器中层院长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进退之间: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提升
从“称职”到“一流”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对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问题的思考
《中层危机》:探讨应对的金钥匙
院长的葡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