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绿色赋能科技城
2022-07-12杨智淋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杨智淋
近日,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红外相机,再次拍到一段大熊猫妈妈带着幼崽活动的画面。
画面中,熊猫妈妈带着幼崽在冷杉树前通过模拟嗅闻、啃咬树干等方式向幼崽传授嗅味标记及识别方法,随后熊猫幼崽在同一位置做出类似的动作。
这已经不是当地第一次拍到熊猫画面。熊猫频繁出现的背后是平武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当地自然生态的持续改善。
平武所在的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9 个县(市、区)中有5 个被省政府确立为川陕革命老区范围。在革命年代,绵阳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第一站,绵阳境内的军事斗争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三线建设时期,这里又涌现出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红色血脉赓续相传。革命老区、中国科技城,传统与现代的叠加、精神与技术的耦合,赋予了绵阳特殊的历史使命。
日前,省委书记王晓晖在绵阳调研时,对绵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更大作为提出新要求。围绕如何推进创新发展,实现绿色振兴,绵阳有了自身的解答。
守护熊猫家园更要推动发展
“保护区内不能放牧,野生动物也不能伤害,这是国家政策可以理解,但它们伤人又怎么办?我们的产业又如何发展?”此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初期,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新驿村村民浦泽文的一番话,道出了当地许多群众的担忧。
这种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内并不鲜见。
加强生态建设,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四川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拥有300 余只野生大熊猫的平武县,素有“天下熊猫第一县”的美誉。保护好熊猫家园,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成为平武乃至绵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启动野生动物损害公众责任险是平武的举措之一。据平武县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吴勇介绍,2017 年11 月,平武启动该项保险,由财政预算保费、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投保、保险公司负责理赔。截至目前累计赔付金额超130 万元,受益群众超过1 万人次。“该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信访压力,还有效提升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公众认可度和知晓度。”
更多的长远改变还要从探寻可持续的保护模式中产生。2021 年10 月,在联合国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由平武县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申报的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平武为何能从全球26 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据该项目申报单位平武县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孟吉介绍,平武的做法主要在于探索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区为本”的保护小区管理模式,通过凝聚三方力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传统的生态保护区周边大多是比较贫困的村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孟吉说。为此,平武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注重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在明晰其生态保护利益和义务的同时,鼓励发展养蜂、冷水鱼等产业,以产业发展的收益带动群众增收,并通过引入蚂蚁金服等社会力量,把政府的引导保障作用和企业的市场推广作用结合起来,为园区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佐证了平武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孟吉说,2016年之前,关坝地区每年被黑熊吃掉的蜂箱在20 箱左右,而从2018 年至今,这个数字上升到140箱。“这说明黑熊的数量和活动范围扩大了。”
而得益于前述赔付举措的出台,群众的损失得到了有效兜底,可循环产业的发展又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经济价值,有时还出现群众主动在路边投递蜂箱的场面。据平武县一名巡山干部介绍,如今,行走在平武的自然保护区内,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类野生动物的身影。“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熊猫。”
让绿色产业成果惠及群众
5 月中旬,一阵新雨过后,盐亭县巨龙镇天水村的空气格外清新,驱车沿着硬化后的产业路一直向山坡上开,成熟可摘的杏子、由青变红的桃子、结出小果的杂柑……品种繁多的果树沿着道路两边渐次排开。
站在位于山顶的观景台上,错落有致的各类果树按片区分布在各个山间平地和坡地之上,蔚为壮观,而这只是当地6400亩花果嫘乡水果种植基地的一角。
“原来这里的很多土地都是荒地,道路也未修通,产业发展也很零散。”巨龙镇党委书记汪浪涛告诉记者。
借助“两项改革”的东风,通过招引回乡创业人士成立农业公司,在流转土地进行整体打造后,如今基地按季节种植桃子、李子、杂柑等时令水果,四季皆有果香。
“整个园区在盛果期的总产值可达到5000 多万元。”汪浪涛说,不只是带动群众增收,随着产业的发展,群众的思想都有了改变,干群凝聚力更强。原本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也成功于2021 年获评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
产业发展无疑是推动革命老区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202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在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还是要因地制宜,不可贪大求全,要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注重经济性和效益性。错位布局、分类发展,成为绵阳的推进路径。
四境皆山的北川,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拥有1300余年的种茶历史,做足茶叶文章,成为北川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从与科研机构合作选育良种到大力推广立体套作和种养循环模式,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销路、发展茶旅融合推动茶叶园区发展,在北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晓坤看来,北川通过延伸拓展茶产业链,逐步让一片小茶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和地方发展的大产业。
“预计2022 年,全县鲜叶产量4500 余吨,茶叶综合产值将达4.5亿余元。”杨晓坤说。
在与北川接壤的江油市,可以观察到另外一个推进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本。
走进该市新安中国农业公园,标准化的瓜果种植基地掩映在小桥流水之间,赏花观景、采摘休闲、特色餐饮以及观光车环线游等各类休闲娱乐活动的存在,让这里不仅成为一处农业生产园,更成为一处休闲旅游好去处。
“我们按‘产业聚园区、园区变景区、新村成社区’的目标大力进行农旅融合,初步形成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新安镇党委书记杨飞说,从数据上也能说明这一点。2021 年,该园区水果总产值为2.1 亿元,旅游收入1.3 亿元。“经营业态多了,收入来源广了,老百姓对绿色发展的获得感也就更足了。”
该镇黑滩村三组村民赵德堂就是其中的获益者。“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屋,也没得好多收入,生活过得也很苦。”赵德堂说,自从发展农业公园后,通过种植杏子、梨子、枇杷等水果,以及通过妻子在旅游旺季售卖茶水等方式,全家年收入达到8万余元。“现在房子修了,小车也买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在绿色低碳前沿体现排头担当
通过传输带,将鸡粪送到圈舍外,每日清运至有机肥厂加工生产有机肥。余下的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后灌溉果园,形成的沼气用于发电、集中供气、生产生活热水,从而实现环境零污染。
这是位于梓潼县的四川圣迪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与有机肥工厂合作,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努力促进种养结合的积极尝试。
传统养殖业容易产生大量畜禽粪污,影响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推进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是绵阳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出的明确任务和要求,对于梓潼这个生猪调出大县来说更是如此。
“除上述强化大型规模养殖场与有机肥工厂合作外,我们还探索建立养殖场+沼气池+果园、适度规模经果园+适度规模养殖场+沼液灌溉、农户分散自种自养就地消化等多种方式,既消纳了畜禽粪便、改良土壤,又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了果园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梓潼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正是在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下,梓潼县70 万头生猪全产业链、20 万亩蜜柚基地、450 万只蛋鸡全产业链、5万亩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均实现有效生态循环。
通过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和碳排放,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要求。
去年底,四川省委提出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绵阳迅即以召开市委全会的方式,出台相关决定,明确要在做强做优先进材料产业等5 个方向上,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
一块厚度约为2 厘米的材料,却可以承载5 吨的重量。这种碳碳复合纤维材料,正是江油市天宜上佳智慧交通数字科技产业园产出的一种新型材料。
据该园区负责人夏菲介绍,因具有耐高温、轻量化、耐烧蚀等特点,这种复合材料在光伏产品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每公斤售价可达数百元。
而在先进材料产业的支撑带动下,今年1—3月,江油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15.7%,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不只是在江油,作为全省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战略部署的领域之一,先进材料产业承载着四川发展万亿级产业的雄心,其支撑绿色发展的基石作用正不断显现。
据年初召开的2021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披露,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近两年平均增长15.5%,成绩十分亮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预计将成为今年四川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