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颜李学派对武术发展的促进
2022-07-12连雪琳郭紫敏
连雪琳 郭紫敏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獻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033-02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因种种原因使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光辉暗淡。颜李学派提倡的“主动不主静”、“实习实用”、“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其主要人物颜元积极主张“文武兼修”且躬身实行,倡导以武会友、交流武艺为目的的体育和武术比赛的影响下,有效地推动了习武之风的逐步盛行。
关键词 颜李学派 武术 颜元 文武兼修
一、武术发展历程中的起起落落
自战国至西汉,文武分途大约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文武分途”后,文人轻武,武者不文,武术技术多靠“口传身授”往下传,以致造成不少精微奥妙随人而亡。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各个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儒、道、佛三教日趋合流,玄学之风大行其道,官僚迷恋奢侈的贵族生活,信奉宗教,各自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使养生理论和炼养功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使之从汉代兴盛状况转为日益衰落。隋唐五代时期,随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武术大兴,并开始实行武举制。宋元时期统治阶级下令禁武,同时,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到宋理学家倡导“主静”之说的影响,更是逐渐走向衰微。元人来自游牧部落,马背上得天下,其统治阶层对中国固有的武艺并不赞赏,加之为了维护其统治,生怕人民起来造反,所以明确规定不但严禁百姓习武练艺,连私藏兵器、出猎都要问责治罪。清王朝统治者和历代一样,一方面加强军队的武艺训练以保家卫国,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练武以维护统治;同时清朝科举取士,重文轻武成风,清末武举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迅速,但在特殊时期中发展受挫。“文革”时期破除“四旧”,武术被列为其中之一,大量的武术资料丢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陷,到1972年之后才逐步恢复发展。武术的发展历程坎坎坷坷,直到现在其发展现状也令人担忧,但终归能让人看到些许希望。本文以颜李学派为例,简述其对武术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
二、颜李学派倡导的主要思想以及对武术的促进作用
(一)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
明朝的灭亡以及清军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神经,这使得曾经沉浸于理学和心学的部分人觉醒并开始主张实学实用、经世致用,黄宗羲、顾炎武便是这一类人的代表,在这样的背景下,颜李学派逐步产生。它是十七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1635—1704)和李塨(1659—1733),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动不主静”、“主实践不主虚文”、“主实文实行”、“实习实用”。颜元的《存学编》展示了其教育思想,是他所提倡的实学思想的主体。他提倡孔孟之道,在著作中,他非常擅长借用孔孟语录宣传自己的体育思想。颜元认为朱子主静有两大害处,其一,是坏身体;他说,“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1]民终日读书,不习武强身,身单力弱,因此有强劲的外敌入侵时,也无法抵御。其二,是损神智,他说,“为爱静空谈之学久,则必至厌事。遇事即茫然,贤豪且不免,况常人乎?故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2]民沉浸于书本知识中,不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久而久之处事之道则荒废。颜元以朋友张石卿为例,张君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但却不注重体育运动,身体弱、咳嗽等疾病如影随形,为此英年早逝。颜元用事实证明,只注重读书静坐的理学害人不浅,提倡读书人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明末清初,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颜元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是由于宋明以来只注重“虚学”与空谈,过于注重读书,轻视体育运动有关的练习,并无治国安邦的实际本领。颜元称“我辈多病,不务实学所致。古人之学,用身体气力,今日只用心与目扣,好深脆体伤在我之元气,滋六气之浸乘,乌得不病”[3]。而清军又是兵马得天下,具有尚武风气,这就使得他极其重视身体运动以及其所能发挥的军事作用。因此颜元大力提倡“文武兼备”,不仅是习武强身,同时也是为了保家卫国。
(二)颜李学派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颜李学派所提倡的实用及体育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一种前所未有的“体育神圣”的思想主张,而这种思想主张之所以在颜元学说中才得以发扬,实是其对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后儒思想深刻反思的直接反映。颜李学派的本质就是反理学,对程朱理学的彻底批判是颜李学派的最大特点。颜元彻底的批判静坐的危害,指出“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他还强调“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4]颜元的思想也深受家族的影响,他父亲颜昶臂力过人,常与人比试摔跤,其养祖父朱九祚曾任武官,擅长武艺[5];颜元从小拜师学武,学习骑马、射箭,兵法技击,养成豪勇气质,同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成年以后,他进一步系统学习各家技艺,坚持演练射箭、拳法及枪刀棍剑之法,“手著作式,尝终夜不辍。”如此的长期操练不辍、又勇于实践使其成为一个身手不凡的武术家[6]。他的老师李晦夫也教导他“文武缺一岂道乎!”认为文武两者都是重要的,且缺一不可。因此他积极主张文武兼修且躬身实行,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射、御等教育写进习斋教条中,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规定“五、十日习射”。1969年颜元主持樟南书院,设“武备斋”,进行兵法、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目的教育,并在书院门西建有“步马射圃”。当时的漳南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它开创了文武同修的教学模式,在先前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颜李学派十分强调在学校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认为,礼乐射御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强健、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人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颜元重视体育,并不仅仅作为强身健体、防身的手段,他也构建了学术体系。在教学传道过程中,时时注重摆正体育的位置,宣扬体育思想,这也是颜元的独到之处。他认为一个国家强盛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这关乎江山社稷,要以培养文武全才为己任。在汉武帝时期,官家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朝廷的官学几乎排除了武术技艺的教育内容;清代的科举制盛行,重文轻武更是常态,颜元不禁深叹“兵民分而中国弱,文武分而圣学亡。”[7]他几乎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从教生涯长达50年。而在这之中,颜元一直在身体力行的践行着“文武兼备”的体育思想,直到晚年,依然从未间断习武,而且武术技艺精湛,为世人所称赞。
为了宣扬体育思想,颜元还经常性组织各派进行体育比赛、武术比赛,比如在康熙二十一年,颜元子弟齐聚一堂,聚会之间除了诗词歌赋之外,还要切磋武艺。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献计,有的舞双刀、有的舞单刀、有的人比试射箭、有的人比试拳法,展示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为民间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以武会友有效地推动了习武之風的逐步盛行[8]。在他言传身教下,其弟子也在体育上拥有较高的造诣,大弟子李塨对射学犹有兴趣,著有《学射录》,是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射箭的珍贵资料;弟子王源尤好兵法,有《兵论》传世,通过这些人的传播就更加促使这种文武兼备的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正如马明达教授在《说剑丛稿》中写到:“他不仅将习武纳入自己的学术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还纳入到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这就在实事上使习武具有了体育意义。这一点无论在明清教育史上,或在体育史上,都具有首创性质,是值得大书一笔的。”[9]
三、结语
宋明理学存在一味的拔高心性而忽略实践、身体力行的问题,颜李学派针对这一弊端突出强调实践、感性经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理性经验以及知识的重要性。在理学独尊的时代里,颜李学派终究未能逆流而上,而是如昙花一现般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他并没有留下有关武术的著作,但他所提倡的“文武兼备”的思想却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大胆的批评传统理学,反对虚学,消除其弊端,深入地践行实学的思想,对于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让处在“主静”学说之下的武术看见了零星的光点,可以寻着方向继续向前走。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评》.
[2]年谱(卷下).
[3]<清>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清>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张晓军著.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孙亚敏,刘大军,周天跃,等.论颜李学派体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06):69-71.
[7]《朱子语类评》.
[8]葛剑,蒋亮.清初颜元的“文武兼备”体育思想及实践[J].兰台世界,2015(24):119-120.
[9]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