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贸回暖的变与不变

2022-07-11刘向东

财经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外贸供应链出口

刘向东

2022年以来,市场普遍预期中国外贸增速将在去年高基数基础加速回落。实际上,虽然受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影响,5月外贸增速却迎来超预期的反弹,较4月3.9%的同比增速明显回升。

5月,以美元计价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额增长16.9%,两者分别高于前五个月0.8和3.4个百分点,而同期进口额增长回升至4.1%,较前五个月进口增速放缓2.5个百分点。此时外贸呈现出一定的回暖迹象,究竟是疫情修复的短暂脉冲反弹,还是展现出强大的修复韧性,是否预示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稳定复苏?

外贸超预期回暖的主要特点

随着国内疫情对生产端的约束得到改善,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物流加快恢复,相关企业应对疫情冲击能力有所提升,推动中国外贸重返良好发展局面,货物出口展现韧性支撑,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呈现较快速增长。

5月,以美元计价的一般贸易项下进出口额增速达到16.1%,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4.9%,也高于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同期,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物资金额同比下降21.3%,其他捐赠物资金额更是同比下降57.8%,预示着中国对外贸易已由疫情冲击下的非常态向疫情前的常态回归。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已逐步转向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状态,反映出中国货物贸易的竞争力在逐步增强。

随着海外多数国家放松疫情防控措施,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已逐步恢复正常化,尤其体现在减少了国际间防疫物资赠送援助需求。

在海外需求常态化背景下,中国一般贸易的恢复向好主要得益于国际物流供应链渠道的逐步畅通,特别是港口拥塞状况已大幅缓解。5月,中国进出口货运量仅同比下降0.4%,进出境船舶总数同比下降2.5%,均较前五个月的降幅有所收窄,而且货运量出口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为1.1%;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1%。这些变化表明当外需恢复常态时中国工业生产也进一步加快恢复,并展现出“世界工厂”在满足世界商品大批量需求方面仍是难以替代的重要供应方。

(二)出口商品品类呈现此消彼长变化。

前五个月,粮食、家用电器、医疗仪器及器械等商品出口额增速有所下降,而水产品、中药材及中式成药、箱包及类似容器、塑料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玩具等食品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出口额却保持较高增长,钢材、未锻轧铝及铝材、稀土、汽车、集成电路、通用机械设备等资源品和制成品出口也保持较高增长,品类之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1.5%,较上月提升15.2个百分点。后疫情时代,外需商品品类已由“抗疫”模式转为正常模式,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的商品需求不再是优先项,而走出家门的户外装备和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成为必选项。

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放松防疫限制措施,海外市场对防疫相关的口罩、防护服、清洁剂、医疗敷料等物资以及居家办公相关的纺织纱线、家具、灯具等商品需求逐步减弱,对外出旅行和出门工作相关的箱包、玩具、服装等类别商品需求大幅增加,而复工复产加快也带动钢材、铝材、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出现上升势头。

(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表现亮眼。

前五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8015.75亿美元,增长9.0%,占出口总值的54.4%。

其中集成电路63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汽车(包括底盘)186.29亿美元,同比增长60.3%;通用机械设备228.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5月机电产品同比增长9.6%,对整体出口同比拉动达到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升幅度也接近10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加快优化供给体系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高端技术出口占制造业总出口额比例处于持续上升趋势且逐步接近美国60%的水平。中国中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及占比持续提升,反映出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优势依然存在,与替代性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中国的制成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在世界市场展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竞争力。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恢复较快。

随着海外疫情放松管控,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市场需求恢复正常化,增加了对中国多品类商品的进口需求。前五个月,中国与东盟、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稳步增长,分别占到进出口总额的14.8%、13.7%、12.5%、6.1%和5.8%。

其中与美国进出口额增速为12.2%,高于全部进出口额增速1.9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额增长15.1%,高于整体出口额增速1.6个百分点。5月,中国与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13.1%、8.4%、17.0%、8.3%和-5.8%,其中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增速分别为15.7%、20.3%、25.9%。值得说明的是,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维持在两位数增速,主要得益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中国与东盟经贸一体化提速,由此產生较强的贸易扩张效应。

与此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增速也高过整体进出口增速。其中,中国与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8.9%、17.7%和13.4%。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严格制裁,地缘冲突已对国际能源、粮食等贸易链条造成较大冲击,但并未对中俄之间贸易产生影响,中俄贸易额依然较快增长。

前五个月,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增速高达46.5%。这表明中国高度重视能源资源的供应安全,已逐步加大从俄罗斯等能源资源输出国进口相关资源品的规模。

出口增速大幅反弹的动因

去年高基数效应作用下,5月出口增速仍呈现两位数的增速,不由得让人思考其背后动因。相较于其他数据或有统计偏差,出口数据相对更真实可信。5月,中国出口增速的超预期反弹并非意外之举,既有外部贸易条件的边际改善的结果,也是国内产业竞争力增强的韧性支撑的使然。

(一)中国外部贸易条件已出现边际改善。

外部条件看,贸易条件确实出现边际改善,体现出中国外贸随需而“变”的一面。

一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重点行业复工达产提速。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是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5月以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港口作业效率率先实现正常化,而且有效保障物流和供应链顺畅运转,带动出口产品集中交付发货,也使企业履行并重获海外采购订单变得可行,而且前期因疫情防控积压的订单部分转移至5月履行。5月,长三角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环比增长近20%。

二是海外放松防疫限制措施,市场需求出现边际改善。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出现明显反弹,全球摩根大通PMI指数止跌小幅回升0.3个百分点至51.5%。而且,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有所恢复。美欧等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国内物价大幅上涨,已带动其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来自中国的中间品和产成品需求。

三是前期订单外迁转移状况有所好转。4月,因国内疫情防控停工停产,部分需求订单不能及时履行,出现向东南亚等海外转移迹象。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并加快复工达产,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部分订单重新回流到中国,有力支撑了5月中国出口的超预期好转。

(二)中国外贸增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支撑。

内部因素看,中国出口增长展现出了较大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体现出中国外贸发展“不变”的一面。

一是中国拥有较为先进成熟的产业链配套。相比于东南亚等地区来说,中国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在履行海外批量订单方面既拥有产能规模优势,也有快速交货能力,即对外需订单能快速组织生产并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履行,能及时实现当前海外商家短期补充库存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低端产业链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转移,但中国完备产业链优势表现较为显著,与东盟的产业链已形成紧密嵌套衔接。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将部分产线转移到越南等东盟国家,推高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增速,但东盟国家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终端产品所需的中间品通常还得从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进口。前五个月,越南对外出口15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贸易顺差为5.16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467亿美元,而自中国进口496亿美元,对中国贸易逆差271亿美元。可见在亚洲产业链中,越南还处于终端产品制造环节,重要的中间品还需从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即扮演着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前店”的角色。

二是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有效支撑外贸企业经营好转。当4月外贸增速陷入低迷后,中国及时采取了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稳外贸稳外资的力度,进一步促进上下游企业生产活动加快恢复,推动国际物流和跨境供应链逐步恢复畅通,不断提升上海港等国内枢纽港口转运和通关效率;同时中国还引导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有效提高外贸便利度,帮助企业提振出口、获得市场份额、增加贸易收入。在稳外贸、稳出口相关政策落地见效下,5月,中国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3%,主要商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出现恢复性增长。

三是人民币一定程度贬值,有效激励企业扩大出口。近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民币汇率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高时曾出现近7%的贬值幅度。人民币汇率适当贬值有利于提振出口,有效抵冲原材料、物流及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使商品出口更具竞争力,也增厚出口企业的利潤。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可替代性强、需求价格弹性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提振作用,5月,箱包、鞋靴等产品出口增速超过40%,服装、玩具等产品出口增速在20%以上;同期家用电器、液晶显示板等部分商品出现了价缩量增的情况。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民营企业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就是对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的实证说明。

稳外贸既有近忧也有远虑

尽管外贸条件已边际改善,稳外贸也很努力,但短期疫情及外需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外贸订单流失、产业链转移等长期挑战依然严峻,既有近忧,也有远虑。

短期看,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相互交织的不确定性风险。

一是疫情影响尚未根除。国内疫情正逐步得到控制,但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强,使快速并彻底实现“动态清零”的难度加大,多数经济体放松防控的做法加大中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特别是猴痘病毒等新型疫情传播不确定性增加,新型疫情防控可能使外贸恢复反弹再度遭遇阻力。

二是海外供给替代增加。海外生产和供应链修复正在加快,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商品出口将形成替代效应。从趋势看,随着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迁趋势明显,特别是纺织制品等已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转移。由于生产制造门槛并不高,中国口罩、防护服、医药等产品出口将会有所减速。

长远来看,中国出口增速持续放缓的可能性增加。

一是全球需求将呈现下行趋势。为应对高企的通胀,主要发达经济体逐步退出宽松宏观政策,其国内需求已出现回落迹象,如美欧等房地产市场反弹乏力,将对中国家电、家具、建材等商品的进口需求走软。同时,乌克兰危机已经严重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促使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海外市场需求将受此拖累,中国企业将面临采购成本抬升压力,尤其中下游企业存在“增收不增利”现象,将增加中国稳外贸稳出口的压力。

二是美国和西方次级制裁将使中国对外贸易承压。俄乌冲突造成美国和西方对俄实施严厉制裁,中国在不跟随的情况下,今后可能面临次级制裁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将会限制与美国和西方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

稳外贸亟须稳预期和供给侧发力

稳外贸稳外资事关经济全局、就业大局。5月中国外贸形势虽已好转,但稳外贸压力犹在,亟须稳定市场预期,练好内功提高竞争力,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短期内,要下大力气落实好已出台的稳外贸政策举措,确保外贸维持较高速增长,稳定市场预期。

一是确保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稳定。加快推动已出台交通港口保畅保通政策落地见效,组织好生产排产,确保正常复工达产,采取措施保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点促进供应链维持高效运转,提高出口订单的交付能力,及时满足海外订单需求。

二是进一步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稳住既有出口市场份额,又能提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机会。

三是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进一步降低原材料和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四是紧密跟踪主要贸易伙伴需求变化。跟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把握短期市场可能反弹的节奏,有效稳定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增强抵御外部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

长远来看,稳外贸还是要从提高质量和效率两方面入手,通过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赢得市场份额。

一是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推动外贸保稳提质,保障出口企业在手订单、培育外贸新业态争取新订单。

二是聚焦供给侧发力。支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不断提高出口复杂度,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三是利用好RCEP等双多边自贸协定安排,加快推进构建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建设更加稳定有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面向全球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外部条件。

(编辑:王延春)

猜你喜欢

外贸供应链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