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充气加压护理预防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2022-07-11赖玲治陈婷婷周世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充气阻塞性通气

赖玲治 陈婷婷 周世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常见肺部疾病[1]。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入住ICU后,其通常需接受机械通气,以使患者的机体氧气需求得到满足,能够保障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合理范围,避免患者机体组织由于缺氧而出现功能损害,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维持。在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机械通气的过程中,为避免患者由于躁动将机械通气导管意外拔除,保障机械通气的顺利实施,就须使患者保持制动状态,机体血液高凝处于高凝状态等,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下肢深静脉血栓为ICU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同时可能诱发心肺栓塞,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间歇充气加压属于临床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物理性压迫方法。有研究[4]发现,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间歇充气加压,可取得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本次研究就选取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0例,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护理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ICU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180例,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5];急性发病入住ICU;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1)建立预防性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负责做好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导管的规范化管理方法,要将导管的固定与感染预防措施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宣讲,使导管的脱落率与感染发生率降低。每班安排2名护理人员来指导和检查导管情况;(2)心理护理:随着患者自身病情加重,不适感增加,容易使患者的情绪出现明显的波动,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效果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评估工作,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通常情况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情绪暴躁、精神萎靡等情况,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需注重沟通技巧,尊重患者,多从患者角度出发,来对问题进行思考,要多给予患者情感帮助,使患者的焦虑恐惧感减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3)呼吸机管道护理:呼吸机管道通常每7天更换1次,若出现污染情况及时更换,吸痰处理时应用封闭式气管内吸引;(4)口腔护理:若患者气管插管,则每6~8小时开展1次口腔护理,若患者未气管插管,则每天开展2次口腔护理,使口咽分泌物得到及时清除;(5)人工气道护理:加强人工气道温化与湿化,及时排痰;(6)强化无菌护理:落实无菌原则,护理操作前后按照规范洗手消毒。观察组加用间歇充气加压护理,采用郑州阳坤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AP400a血液循环泵,循环加压患者的下肢,压力为80~100 mmHg,1组循环为1次加压周期(18 s)和2次减压时间(9 s),每次20 min,每天2次,连续14 d。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2)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7 d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血小板计数水平;(3)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3.0。计量资料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78%(7/90),低于对照组的24.44%(2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9,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接受护理后,具备更低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血小板计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2.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备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比较(d,±s)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易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其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时,会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7]。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后,大多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因此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ICU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加之置管与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均容易加重机体炎性反应,使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处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9]。

静脉血栓的出现大多集中在患者出院之后,虽然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接受过抗凝治疗,但仍无法完全避免静脉血栓的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受到患者治疗时长时间卧床制动休息导致,其使得患者的血液瘀滞,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因此需重视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在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预防时,应用的方法主要为药物预防以及机械预防,预防应用的药物主要为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等,用药方法根据药物的类型,分为口服用药、静脉注射以及皮下注射等。机械预防主要为在早期指导患者开展康复活动,为患者应用下肢功能锻炼器,为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有研究报道称[10],通过将药物与机械预防措施联合应用,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需将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其意识、肢体活动与肌力改变进行密切观察,注意患者的患肢是否出现疼痛、肿胀情况,将患者的患肢抬高,鼓励患者开展患肢主动屈伸运动。在为患者实施输液治疗时,避免进行双下肢静脉穿刺,尽可能避免对其血管内膜产生损伤。

有研究[11]显示,血液循环泵的使用可使手术患者术后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提升受到控制,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且凝血指标更优,提示间歇充气加压护理的实施可使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得到预防[12]。有研究[13]报道:为ICU患者实施下肢物理性压迫处理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24.0%,本次研究与其报道基本相符。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的过程中,物理方法属于有效的方法,其不会产生药物预防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机体,不会产生明显的伤害,具备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在对患者的双下肢施加压力,再减轻压力,再施加压力,循环往复,在这一过程中,患者自身的下肢的静脉血液会被迫加速流动,从而使能够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也可使患者的机体凝血机制发生变化,对于静脉血栓的预防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14]。同时在物理压力的作用下,患者的下肢血液流动速度加快,使得其下肢组织得到的血氧供给也会明显增加,随着患者下肢组织功能加强,代谢速度加快,对于血栓预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并且物理性压力的存在,会增加患者机体的纤溶系统的活性,可有效避免凝血因子在患者的下肢部位出现明显的聚集,同时也可使提高组织型纤维蛋白溶媒原活化素的活性,将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避免出现血栓[16-17]。同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稍短于对照组,表明间歇充气加压护理的实施可使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缩短,可能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得到预防有关。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间歇充气加压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改善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机体凝血功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猜你喜欢

充气阻塞性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充气恐龙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遥控充气枕让您睡出健康
不通气的鼻孔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