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辅助生殖助孕患者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7-11张碧娟
张碧娟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518036
受环境、饮食、压力等多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夫妻存在不孕不育问题〔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7对育龄夫妇中即存在1对有生育障碍。最新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不孕不育患者比例在育龄人口中占比高达12.5%,且有逐年上升趋势〔2〕;同时,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许多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却因超过最佳孕育年龄而无法正常受孕,对这些家庭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3〕。而辅助生殖技术是指采用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等医疗辅助手段,使不孕夫妇成功妊娠的技术,其最早由胚胎学专家Robert Edwards和妇产科专家Patrik Steptone于1978年进行试验,并成功培育了世界上的首例试管婴儿〔4-5〕。近年来,该项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现已成为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的首选干预措施,给广大家庭带来了希望〔6〕。然而,由于辅助生殖过程复杂、周期较长、操作要求严格,注意事项繁多,因此需要助孕夫妇全程严密的配合,但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初次经历该项技术,对其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缺陷,如不对认知需求进行恰当干预,患者很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应对能力,对辅助生殖的顺利开展形成干扰,严重甚至影响其受孕成功率〔7-9〕。而认知行为干预是指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识别并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重建患者正确的观念,达到建立患者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来应对疾病的目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10-11〕。因此,本研究对辅助生殖助孕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并观察对其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促进患者助孕过程的顺利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按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生殖中心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女性患者共计1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不孕不育诊断标准,③均为首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②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视听和语言功能障碍者,③拒绝配合者。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其中,试验组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9.32±2.1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21例,专科23例,本科及以上33例;家庭人均月收入: 2 000元及以下28例,2 000~4 000元43例,>4 000元21例;不孕时长:<2年22例,2~5年38例,>5年32例;不孕因素:排卵障碍22例,输卵管因素19例,子宫内膜异位12例,绝育术3例,配偶精液因素21例;双方因素15例。对照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9.82±2.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20例;专科22例,本科及以上34例;家庭人均月收入: 2 000元及以下26例,2 000~4 000元43例,>4 000元23例;不孕时长:<2年23例,2~5年36例,>5年33例;不孕因素:排卵障碍21例,输卵管因素1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绝育术4例,配偶精液因素19例,双方因素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纳入的研究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本试验符合医院伦理学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辅助生殖助孕患者的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监测、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即对患者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估,识别出错误的或缺陷的认知,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从而对不良认知及由此产生的负性行为进行纠正,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升。具体如下:
1.2.1认知干预 (1)识别患者错误认知:患者入院后,即由责任护士采用倾听、解释、疏导的方式与患者进行初步的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心理负担,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对患者关于辅助生殖技术的错误认知进行识别,且在治疗全程均保持和患者沟通的有效性,对随时出现的认知偏差了解并记录。(2)认知重建: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认知问题及需求,制定阶段式个体化的认知干预方案,归纳形成辅助生殖技术常见问题答疑的文字材料,装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同时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以文字和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于患者的治疗全程,使患者每阶段均可清晰地了解治疗步骤,治疗全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①第一阶段:指导患者于门诊挂号,协助医师安排术前检查,并告知治疗的适应证、注意事项、治疗过程、妊娠成功率、费用等环节;②第二阶段:介绍取卵取精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手术的详细操作步骤,指导患者促排卵治疗中的配合要点(包括促排卵药物注射的注意事项、饮食、生活、心理调适等) ;③第三阶段:移植前应详细介绍术前要求,告知胚胎培养状态,卵泡监测的目的,并进行术后的生活、用药、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调适;④第四阶段:验孕成功后,对患者进行孕期B超的检查,以及对生活饮食、和安胎药物正确使用方法等的指导;若失败,则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
1.2.2行为干预
①放松练习: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呼吸练习,达到放松全身肌肉,转移内心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保持辅助生殖全程镇静的目的;②音乐疗法:结合患者心理身体状况,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引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冥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③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限,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的负性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1个月时间点上,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其中:①自我效能的评估采用一般自我效能评价量表(GSES)〔12〕,该量表共包含10个条目,内容主要为个体遇到困难、挫折时的自信心评分,采用4级正向计分法,10个条目相加得分除以10即为该名患者总得分,其Cronbach α为0.87,信效度较高。②负性情绪的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联合焦虑自评量表(SDS)〔13〕,两种量表的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包含20个条目,随分数的增高,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逐渐加重,经检验,两者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4和0.87。③生活质量的评价采用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14〕,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研制,浙江大学医学院所翻译而成,该量表包含1个健康变化指标和8个维度,合计36个条目,各维度评分范围在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该患者生活质量越好。经检验,该量表Cronbach α为0.7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得分的比较
干预前,试验组负性情绪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得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试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分,
3 讨论
受工作压力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育龄女性面临不能正常生育的困扰〔15〕。WHO统计得出,生殖障碍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的疾病〔16〕。而辅助生殖技术作为医学研究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可利用体外受精和人工移植帮助患者成功受孕,实现妊娠,现已成为绝大多数不孕不育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17〕。但由于该项在技术治疗周期长,技术含量高,需要全程的精细化、复杂的操作等原因,若不能使患者做到全力的配合,则会大大降低其受孕成功率〔18〕。然而,许多患者往往首次接受该项治疗,对该项技术的流程和结局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或认知错误,极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对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19〕。而认知行为干预是指一种能够明显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治疗形式,从而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行为〔20〕。然而关于其在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应用的国内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并观察其对患者治疗期间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提升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应对能力和配合程度,加大其受孕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辅助生殖助孕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负性情绪,提升自我效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该项措施分别针对患者治疗期间的认知和行为,展开了阶段式个性化的干预,纠正了患者的错误认知和由此产生的不当行为,加深了患者对疾病治疗过程的理解;而且适当的运动和放松训练也可以减轻其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自信心,进而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辅助生殖助孕患者中,可以降低其在治疗期间的负性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治疗的顺利开展有积极影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