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2022-07-11宋义珍满春月宋彩云
宋义珍 满春月 宋彩云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252000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性疾患,患者的临床诊治周期相对较长,甚至需要终身治疗,这就需要考虑患者院外延伸护理模式的介入〔1〕。然而,院外延伸护理因医疗资源的相对紧缺,护士无法全方位为患者院外阶段提供动态监测与照护〔2〕。有学者考虑借助患者家庭的力量作为帮扶资源来为患者院外阶段的临床护理提供帮助〔3〕。但这又面临着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知识性储备不足以及自护能力较弱等困扰,所以,通过一系列科学与合理的照护策略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知识性储备与实操技能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4〕。而家属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及参与患者病情管理的意识构建是当前护理领域面临的瓶颈问题〔5〕。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照的科研设计思路,剖析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的规范化构建,并将其应用于行氯丙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积累临床循证依据的基础上为后续优质照护提供循证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根据入院患者住院号末尾奇偶数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纳入条件:心、肝、肾躯体性器官功能正常;量表测评后,明确为精神分裂症;至少有1名直系亲属陪护;听力与视力正常,能开展基本的言语沟通与对话;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条件:伴有恶性癌症;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两组患者各项基础性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涉及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护理、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性框架;告知患者有关氯丙嗪的用药方法、药理机制、不良反应等内容,一旦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患者当前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全方位监测,一旦发现出现异常性波动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并加以处理;对患者当前的躯体症状进行对症管理,一旦发现症状出现恶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干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疏导其内心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使双方均以平和的心境状态面对疾患。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实施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将患者及其陪护者视为一个干预对子,每次干预时间20 min。
1.2.2.1组建干预小组 由科室护士长作为干预发起者,将本科室中具备2年及以上临床照护经验的护士进行培训。每周定期召开1次为期1个学时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家庭介入式延伸护理的基本理念、实操技能,总计16个学时。每次培训结束后,要求每位成员按照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将本次培训中掌握的相关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待培训完结后,由护士长对各成员展开理论与实操考核,双项考核均合格者方可步入后续的临床护理与指导。
1.2.2.2患者及陪护者相关家庭基础性信息评估 对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家庭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内容囊括患者及家属的职业、性格特征、既往饮食习惯等,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整个家庭氛围展开评估。借助一对一沟通性访谈的方式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深入对话,了解其当前内在最真实的照护诉求,并结合其生理与心理特征展开后续干预。
1.2.2.3护士与患者、家属信任关系构建 对患者进行随访性管理,对其当前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行多元化评估,引导患者与家属就精神分裂症相关事宜提出疑问,为患者、家属、护士三方的信任关系奠定基础。针对患者与家属当前所存在的照护困惑与内在矛盾展开诉求管理,以诱导式发问的形式帮助患者、家属与护士三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护士再次对患者及家属的职业情况以及家庭经济水平进行分析,与管床医生共同商讨患者病情并遵医嘱为患者提供氯丙嗪药物。护士以现场情景模拟的形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各自代入角色,通过角色的定位来烘托和谐的家庭照护氛围,并通过言语支持与精神鼓励的形式,使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合作变得更有默契与协调性。护士在评估过程中充当着协调者与沟通者的双方角色,对其当前感知到的不良情感状况进行诱导式发问与解答,进而引导其将心理的焦虑与不安情绪进行宣泄,并引导个体保持精神层面的愉悦度。
1.2.2.4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 为患者与家属提供相对私密且无人干扰的空间,并以通俗的语言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框架,并让双方互相反馈已掌握的内容,由对方指出另一方未掌握的知识要点。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可引起个体呈现出不良反应,通过让患者阐述药物的不良作用以及表现出具体的不适症状,指导家属介入并加以对症干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手机将现场示范与指导的视频进行录制,并拷贝给患者与家属,让其反复观摩与学习。将患者与家属共同组建到微信群中,要求患者与家属在每晚入睡前30min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音频等形式进行推送,而护士则对双方的掌握情况予以评估,必要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欠缺之处,从而强化患者与家属对相关自护知识的理解水平。次日,护士要求患者与家属代入具体情境展开角色扮演,即患者病情已稳定出院,在院外需开展自我照护。首先让患者与家属各用3 min追想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体系,并让患者讲述当前的躯体以及精神不适情况,而家属则介入具体的干预措施,提高双方对精神分裂症护理能力的认知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①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第5天应用SCL-90量表作为测评工具了解两组患者当前的躯体症状。②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当前的精神症状展开评价。③比较两组患者服用氯丙嗪药物的依从行为。按照依从性执行情况进行分级,分别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躯体不适情况
研究组干预后的躯体不适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躯体不适情况(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行为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服药依从行为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行为(n)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症状不适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能有效改善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身心层面的不适。对该项结果进行多元化剖析发现,家属的介入能实现院内与院外的延伸照护过渡,并以家庭为单元展开规范化自我护理措施〔6〕。当患者及家属掌握系统性医疗知识体系后,能指导个体主动践行自我护理措施,并矫正既往错误或者负面的认知框架,且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提升〔7〕。家属介入后能使患者与家属在家庭层面达成一致的照护理念,进而为患者病情康复与预后提供基本前提条件〔8〕。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能使患者获得家属情感支持,对其内心安全感的营造有所助益〔9〕。当家属成为患者的照护支持同伴后,能使个体以相对良好的心理状况应对内在诉求,并营造出基于家庭层面的和谐照护氛围〔10〕。本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应用于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改善其精神症状〔11〕。首先,随着患者躯体不适症状的改善,能增进护患之间的信任感,这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水平〔12〕。再者,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能调动家属参与的内在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个体精神情感获得舒适化体验〔13〕。从家庭维度介入使患者与家属之间开展有效互动,并获得正性理解与内在情感支撑,进而强化患者面对疾病时的积极心理行为〔14〕。随着家庭维度介入与构建,能为患者的病情康复与转归构建出相对温馨与和谐的气氛,进而提高患者的自爱与自信品质,促进个体及早回归社会。当患者与亲属接触频次增加后,能有效降低患者与周边人群接触而产生的情感抗拒心理〔15〕。家庭的介入式延伸照护亦能使患者在院外期间获得积极且正面的社交形态,这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亦有所推动效应〔16〕。本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依从性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水平〔17-19〕。对遵医行为展开多元化剖析,其主要与个体内在的自我效能水平较为薄弱有关,而随着个体精神情感舒适化体验有所改善后,能有效提高其对氯丙嗪的服药依从行为,进而促进病情向着积极方向进展〔20-21〕。
综上所述,基于家庭为干预单元的随访护理应用于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且能改善精神症状,并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