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
2022-07-11王惠莲
王惠莲
生活中,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错过”的经历。比如爱情,比如一趟列车,又或是同学的聚会,孩子的降生……其中的一些错过即使是刻骨铭心,我们也会用泰戈尔的“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来安慰自己,让自己释怀。而下面要讲的这个“错过”,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却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的——
2007年1月12日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的入口处,有一位男士站在那里拉小提琴,他和所有的街头艺人一样,面前放着一顶帽口朝上的帽子。拉了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看似颇有修养的中年男子停下了脚步,站在那听了几秒钟,随后就继续赶路了。又过了大约1分钟,一位路过的女士往帽子里丢了一美元,连一秒钟都没有停留,就走开了。第6分钟的时候,一位小伙子靠在墙上听了一会儿,然后看了看手表,便离开了。第10分鐘的时候,一个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的妈妈不让他停,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跟着妈妈往前走,走了没几步,又回过头来看,就这样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回头。陆续又有几个孩子经过,情况也都是这样,被他们的父母硬拉着离开了。在长达45分钟的时间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里经过,只有7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其中有27个人给了钱,除去事先放入帽子的25美元,实际收入只有7.17美元。
只是这些往帽子里丢钱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被他们视为“卖艺人”的小提琴手,居然是获得主流媒体一致褒奖的“古典音乐超级巨星”约夏·贝尔,就在两天前,他还在波士顿的一家剧院演出,听他演出的人平均得花200美元,而且还一票难求。但吊诡的是,当贝尔来到地铁站,用他在音乐会上用过的同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名琴,演奏巴赫和舒伯特的高难度作品时,他却被当成了街头卖艺人。
事后人们得知,这是精心策划的一个实验,实验所针对的问题是: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下,一个不适当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如果能够感知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在此,不谈实验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只想问一句:如果换了你,会停下脚步聆听一会儿贝尔的琴声吗?答案很可能和那2000人一样:不会。其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没有时间,因为很忙,要赶着上班、上学,或赶着去什么地方。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曾在海边工作生活了18年,可是却从未看过日出。直到今天,我还在问我自己,虽然那些年很忙,但也不至于“忙”到看一次日出的时间都没有吧?所以,“忙”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就如“忙”这个字的构成,是“心”“亡”了,心已经被柴米油盐“熏”没了,没有“心”去感知身边的“美”了,因此,即便是让你路过贝尔拉琴的地铁站,你也会和那2000人一样,只顾赶路,不会停下来欣赏。
二是被偏见蒙住了双眼。怎么会想到在地铁站这样的地方,会有大师在演奏呢?大师不都是在音乐厅演出吗?怎么会出现在地铁站呢?在地铁站里拉琴的不都是街头艺人吗?街头艺人能有多高的水平呢?如果水平真的很高,就不会在这里卖艺了。如此一想,还会停下脚步吗?
三是已经习惯了从众,忘记了自己也有一双眼睛。例如旅游,一到节假日,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就会人山人海,而那些没有名气的青山秀水,却少有人问津。原因就是,热门景点是大家公认的,凡是大家公认的,就认为是好的,就会趋之若鹜。而对于那些尚未得到认可的无名之地,即便很美,也很少会踏足。一如“贝尔实验”,在剧院演出,一票难求,换到地铁站,仅7人停下了脚步。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会有那么多人连停下来倾听一会儿都做不到。
这,或许就是“贝尔实验”的意义。
要想不错过大师,就得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譬如一片落叶,一株小草,因为在本质上,小草、落叶和大师一样,都是美的代表。然后去除偏见,不从众不随大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然的话,错过的就不会只是一个大师,而是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