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视域下地理科学专业“1234”人才培养模式
2022-07-11杨洪谌洪星
杨洪 谌洪星
[摘 要]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以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构建了“1234”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提升培养质量为中心,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整合师资力量、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力量和学生发展力量,践行市场、实践、职业和岗位导向,在培养理念、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专业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6-0069-03
教师教育承载着中国教育的未来,师范生的培育质量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师以及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1]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认证理念、认证原则、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认证对象及条件、认证组织实施、认证程序以及认证结果使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期用问卷方式从人才培养方案、办学过程等方面对师范教育做出细致的测评。通过认证建立起师范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提升。[2]
地理科学专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融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319所高校设有地理学类专业,绝大部分以培养基础教育地理教师为主。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2年9月开始招生,以培养基础教育地理师资为目标。近年来,相继获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教师培养、自然地理科学教学团队等项目立项,全体师生积极行动,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3-4]
一、“1234”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构建过程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充分借鉴了国内某些高校做法,[5-6]根据“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改革聚焦到“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上,强调专业培养既要注重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深厚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所在学院以“厚基础、强素质、重合作、能胜任”为出发点,先后访问了曲靖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省内外10余所高校,调查了5届毕业生的发展现状,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中学地理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座谈交流,经过总结与实践,逐渐构建形成了“1234”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二)模式组成简介
“1234”模式的含义是:“1”是指以坚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2”是指人才培养过程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3”是指人才培养过程整合现有教师力量、整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学一线教师力量、整合学生力量;“4”是指人才培养过程践行市场需求导向、实践育人导向、教师职业导向和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能力导向。其中提升质量是目标,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是底线,整合教师、社会和学生力量是路径,践行市场、实践、职业和岗位导向是出发点。
二、“1234”模式的实施
(一)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坚持质量为本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应用型培养理论指引下,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序开展教与学,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7]从其构成要素看,人才培养方案可分为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处于统领地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类型的归属。六盘水师范学院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学校2015年被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根据学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地理科学专业所在院系以培养理念引领专业人才培养编制、培养过程的改革。全体老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内应用型高校的做法、经验,强化了应用型意识,树立了内涵就是质量、质量即是生命的发展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突出实践育人、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改革等举措,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二)遵循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标准,坚守人才培养底线
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目标,专业所在院系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一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和思政课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生学习的职业道德要求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举办先进教师、模范人物座谈会和宣讲会,用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组织专题教研会,聘请专家解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分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的“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制定标准的落实方案。三是通过集体讨论、咨询专家和外出考察等方式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强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落脚点,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与中学地理教师标准的有效衔接。
(三)整合教师、社会和学生的力量,协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要求,2020年11月,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六盘水市教育局、部分中学共同签署了“三全育人”合作协议书,地理科学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协议的要求,整合现有教师、社会和学生力量,协同培养专业人才。一是调动现有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依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师技能训练四个课程教学工作小组。每一个小组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设计、考试试题、课程实验、实习和教师技能训练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工作。二是与中学、省级名师工作室合作,设立学业“明道”讲座,聘请中学一线地理老师讲示范课、举办讲座以及参与技能训练工作。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含中学地理教师)担任学业“导师”,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会、教师资格证考试分析会、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会以及中学课堂教学现状分享会等形式,讨论课程学习方法、职业资格证考试技巧、中学教学改革需求以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增强学习的压力与动力。
(四)践行市场、实践、职业、岗位的目标导向,提升培养质量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通过对中学(包括私立中学)、培训机构等的调研,确立了立足六盘水、面向貴州、辐射西部的服务方向,将中学一线需求变化作为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有选择性地设置课程和实施技能训练环节。如开设了“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能力,开展“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等选修课衔接高考试题改革。
以地理学科实践性为出发点,突出实践育人导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几乎每门理论课程都开设了课内实验,而且还专门开设了“地质地貌实习”“自然地理学实习”“人文地理学实习”和“地理综合实习”,实践学分占比超过25%,探索出了“1331”校外综合实习的模式。同时,针对教育能力培养,除了常规的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学教学技能训练(说课)”“中学教材分析与实践”“中学地理教学测量与评价”“三笔一画”等课程,教育实习周期延长到了1个学期(18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需要50%以上来源于中学教育教学改革。
以教师职业素养为导向,构建基于中学教师素养的教学计划。通过调研发现,县城及以上的公立中学教师的需求不大,主要缺口在乡镇中学和县市的私立中学。为此,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乡镇公立中学和县市私立中学地理教师,针对这一职业应具备的素质设计了教学计划,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即教师职业道德、书写、听说能力、专业素养和发展性素养。重点围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及书写技能、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课堂讲解来优化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基础、技能训练和教师能力培养,建立了职业道德优先、理论扎实、多重实践的课程体系。
以胜任中学地理教师岗位为导向。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整体推进、梯次养成的渐进式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能力需求分解,确定其知识和能力结构,即地理学基础知识及写、说、画、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结构。设计地理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路线图,即一二年级重地理学科基础,三四年级重教师能力训练。
三、创新点与实施成效
(一)创新点
培养定位决定行动,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方向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指导,主动对接中学需求,打破关门办学的壁垒。如通过调研清楚了用人单位地理教师需求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精准对接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培养过程做到了精准。
多方协同人才培养。发挥全体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修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和系列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鼓励以讨论、汇报和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能力,建成了一批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依据教学大纲,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考核方式。开办学业“明道”讲座,搭建学业“导师”平台,密切了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学和名师工作室的合作关系,构建了师资共享的合作育人体系,形成了联合教研、联合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联合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的局面,共同培养优秀人才。
承认学生的主体力量,相信人人能成才。专业所在的学院确定了人才培养过程是“赛马”不是“相马”。新生进校之后就对学生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和未来职业期望进行摸底调查,调查数据和结果分析报告供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教师分享,为其之后有的放矢地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考核坚持多元化,重视“合格”,争创“卓越”。
(二)实施成效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至今已经与贵州师范学院、凯里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等兄弟单位交流了人才培养的做法。新生报到连续三年都超过98%,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超过学校的平均水平。
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给予很高评价,95%以上的学生是称职的,85%的毕业生教学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15%的毕业生三年后就走上了中学领导岗位。
四年来,地理专业学生获贵州省师范生课堂教学二等奖1项,申报了大学生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获西南赛区三等奖1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的全国中学地理教研成果评比中获微课制作一等奖1项、课件制作二等奖1项。此外,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成果获校级二等奖1项,发表人才培养方面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2部,人才培养成效得到了同类高校专家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5):1-5.
[2]刘颖.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讨——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地理教育,2019(S1):26-27.
[3]杨洪,杨琴.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文本的分析[J].地理教学,2015(16):15-18 .
[4]杨洪,谌洪星.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1331”校外综合实习模式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5):66-68,75 .
[5]张军以.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地理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16-19 .
[6]熊平生,王鹏,刘亮,等.OBE理念下独立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0(9):102-105.
[7]朱海灵.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2):32-34.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S-MS合作下的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教研问题意识的提升路径研究——以钟山区的中学为例”(LPSSYjcjygg202044);一流课程 “地理野外综合实习”(LPSSYylkc202107)以及地理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LPSSYzyzhggsd2017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洪(1981—),男,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理学教育教学;谌洪星(1964—),男,大学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地理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