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2022-07-11李成吾
李成吾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当前,各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主动作为,各种探索、举措卓有成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当前部分高校的育人部门还处于“单弦独奏”阶段,没有形成优美旋律的“交响乐”。针对学校育人工作的特点、大学阶段的教育特点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要求,德智体美劳教育诸方面在整体育人体系中并非处于同样的位置。对于它们应该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占有什么样的比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高校现有的理论研究还不到位,实践探索还很缺乏。
如何将德智体美劳的“单弦独奏”升华为“五育融合”的“交响乐”,构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和重大课题。
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始终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众获得感”等论断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做出了生动诠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和鲜明逻辑。
当前,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就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是完成新时代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民族的复兴靠人才,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必须是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校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广大高校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对“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认识。
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形成全面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要坚决抛弃以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獨立育人、独立研究、自成体系的格局,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科目的育人壁垒,实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育人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在“五育融合”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构筑新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既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又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线上教育、社会实践等关键的育人环节;还涉及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师资队伍、后勤保障服务队伍建设以及校舍、校园等办学条件与学生实践活动场地条件建设。教育工作者要对德智体美劳教育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从理论认识上加强研究,摸清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人的成长成才规律、高等教育阶段特点,在实践上下大功夫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25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