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光

2022-07-11农轩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河南

农轩

滔滔黄河连山入海,浩荡东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尽情铺陈,激扬起中华文明的碧浪金波。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河南农业大学自诞生起就传承了黄河厚重恢宏的气象与情怀,在120年的风雨历程中,高擎厚生丰民、弘农爱国的理想,一路追光!

文明之光

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中国,渴盼着救亡图存、文明进步的曙光。

1902年,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谟在省府开封创办河南大学堂,种下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第一颗种子,萌生着古老河南走向现代的春天。

生于毫末、发于壬寅的河南大学堂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中原大地上的现代文明之火。河南大学堂先后更名为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培养出秉志、胡汝麟、时经训、傅铜、张鸿烈等众多学贯中西、勇担家国之责的时代先锋。

1912年,怀着“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的信念,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百年历史自此发轫。

“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时事豫报》110年前发出的这句感慨成为历史最好的证言。

1913年年初,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始招生。招收预科生农林各一班,共160人。1914年,农专迁校于开封东南隅的繁塔寺明道书院。中国北宋建筑繁塔和西式校门校舍相映成趣,成为农专中西合璧的历史见证。1927年,三校合并组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后改名为河南中山大学,1930年,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

“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时任农科主任王陵南的铿锵誓言,成为一代代农大人勇毅的担当。

涂治、李先闻、赵连芳、黄以仁、王鸣岐、许振英、郝象吾、彭谦、李达才、林渭访、陈振铎,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当时已经颇负盛名,也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学界泰斗。

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踏进中原,学校被迫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亡办学。生死存亡之际,举步维艰之中,教学科研耕耘不辍,传薪继火唯我先贤!

农学院师生用生命守护和赓续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血脉,以全国综合评估第四名的佳绩挺立于战火硝烟。

新中国成立,天地焕然一新。1952年,在教育部全国院系调整的时代大潮中,河南农学院独立建院,启幕新篇。

1957年,学校搬迁郑州;1971年,响应号召,迁往许昌农村。“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这就是农大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写照;1980年,学校重返郑州办学;1984年,河南农学院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先后成为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2009年11月10日,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合作共建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2020年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9月,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建设工程高校;2022年5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明确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双一流”高校。

信仰之光

立德树人,育万千桃李。

河南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人才培养桃李芬芳、硕果压枝,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农大人,奉献四海,建功八方。

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扑面而来。

“我就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1959届毕业生段学愚,毕业时连写三封请战书,从中原腹地来到条件恶劣的北国,60多年战天斗地,成为内蒙古农业科技排头兵。

1984届毕业生吴孔明,长期从事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生物学、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10月,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89届毕业生秦英林,放弃公职下海养猪,从22头养到4026.3万头,成就了养猪神话。

80后博士吕伟增,投身莲藕扶贫十数载,被农户们亲切地称为“泥坑博士”。

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00后”学子魏成雨7个小时营救出32名被困群众,英雄壮举书写着青年人的时代担当。

此时此刻,还有更多农大人,若长夜繁星,辉耀天地。

科教之光

根植中原沃土,坚持顶天立地。

学校以农立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锚定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关键技术开展攻坚克难。

以吴绍骙、陈伟程、郭天财、陈彦惠、王道文、汤继华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农大人,奠基河南小麦玉米育种科研,开创我国农作物南繁北育先河,引领河南小麦产量三次大跨越,助推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142亿斤增产至如今的超1300亿斤,打造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河南名片”,让脚下的这片土地成为真正的“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以张改平、王泽霖、康相涛、张龙现为代表的一代代农大人,创立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打破禽用疫苗国外垄断,建立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破解我国畜牧业“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創新支撑。

坚志而勇为,载道以日新。随着人才广聚,学科拓展,农大专家学者在各自领域蹊径独辟,一项项成果次第花开。蒋建平,为新中国推广优质泡桐2.1亿株;张百良,成为高等教育农村能源学科奠基人;韩锦锋,我国现代烟草高等教育奠基人;中原学者范国强,攻克泡桐“癌症”;长江学者马恒运,成为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

“涉农高校师生的根在基层,魂在农村。”农大人心里始终装着中原父老,在服务“三农”的光荣事业中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郑祥义为了民权县苹果产业,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退而不休,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张绍文一生致力于蔬菜研究和推广,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蔬菜之父;高致明长期扎根豫西山区推广中药材,八百里伏牛山上点土成金。

“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专家教授们经年累月为农民纾困解惑,成为百姓心中的“助农天团”。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河南农业大学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梦想之光

进入新时代,扬帆再出发。

今日农大,以“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深耕中原沃野;“三校区五基地”横跨郑州、许昌、新乡、信阳、海南,筑基巍巍学府。

今日农大,学科建设激活新引擎。

学校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作物学、兽医学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建设工程,4个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今日农大,科学研究勇攀新高地。

180多个科研平台、200多位高层次人才、56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5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助推河南农大走向农业科技创新最前沿。其中,国家级和国际研发平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9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的横空出世,为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世界上二倍体粮食作物中最复杂的黑麦基因组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绘出来了,全球首个花生三维基因组图谱绘出来了,3分钟可检测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出来了,高效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出来了,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起来了,泡桐“癌症”攻克了,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泡桐、核桃、山茱萸、蛋鸡、西瓜、黄瓜、辣椒、西红柿……92个动植物新品种通过审定了,一只小小的黑水虻身价千万,一粒山桐子换来5亿元研发经费。

今日农大,与世界接轨,向全球出发,视野更加开阔,步履更加从容。

学校先后承办“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高端论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高峰论坛”等活动,河南农业大学在世界放大“农大音量”。

薪火相传双甲子,弘农爱国创一流。

“扎根沃土,厚生丰民,中国要有最好的农业大学!”

“河南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河南农大、河南农業的肯定和期许,更是亿万中原父老的质朴心声。

躬逢伟大时代,逐梦星辰大海。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光辉前景,新时代的农大人正踔厉奋发、追光向前!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河南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张振、李杰作品
Jokes Today
王琳英作品
潘虹作品
谢寒作品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