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实“蓝色粮仓”推进大连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7-10戢守玺冀显芳
戢守玺 冀显芳
摘要:大連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增养殖基地和水产品供给基地,在辽宁渔业生产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大连海水养殖产出效益低于隔海相望的胶东经济圈5城市。大连渔业发展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既有新旧生产方式转换问题,也有产业调整管理缺位问题,距离现代渔业要求的信息化、智能化、高生产率、低管理成本仍有较大差距。打造现代渔业新模式成为大连市建设“蓝色粮仓”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调整。产业调整方面,转换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发展碳汇渔业,做好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方式上,巩固大连渔业养殖优势的同时,发展陆基、深远海养殖;科技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开展智慧渔业示范工作,推进智能技术在渔业养殖上的推广应用;金融保险领域,推动海洋金融参与海洋与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完善渔业生产风险防范及保障机制,加强渔业生产风险抵抗能力;组织管理方面,组建渔业专业合作社,提升大连海鲜品牌形象,同时加强水产技术推广。
关键词:蓝色粮仓;现代渔业;科技引领;全产业链;大连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2)05-0032-07
Build ‘Marine Granary’ to Promot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Dalian Fishery Economy
JI Shouxi1,JI Xianfang2
(1. Dalian Ocean University,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Dalian 1 16023,China;2. Bank Of China Dalian branch,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Dalian is an important base for breeding fishery and supplying aquatic products in the north of China. It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Liaoning's fishery production,but the output benefit of Dalian's maricultur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ve cities(Qingdao,Weihai,Yantai,Weifang,Rizhao)in Jiaodong economic circle across the se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 fishery and the demand is 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mode of production,but also the absence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management.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Dalian fishery and the informationization,intelligence,high productivity and low management cost required by modern fishery. Building a new model of modern fisher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granary”in Dalian. This requires adjustment in several aspects. In terms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the traditional fishery production mode should be transformed,carbon sink fishery be developed,and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fishery industries. In terms of production mode,the advantages of Dalian's fishery aquaculture should be consolidated,and land-based and far- reaching marine aquaculture be developed. In ter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accelerated,smart fishery demonstration work be carried out,an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mart technology in fishery breeding promoted.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nd insurance,the participation of marine finance in marine and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romoted,the risk preven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fishery production be improved,and the risk resistance capacity of fishery production be strengt.hened.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fishery cooperativ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brandimage of Dalian seafood be enhanced,and aquatic technology promotion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Marine granary,Modern fishe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ing,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Dalian
黑土地,广袤肥沃,是保证农业丰产丰收的重要资源。39°N,122°E附近的海域也存在着一片海洋黑土地,作为野生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这里海水平均温度12.1℃,潮差1.5~2 m,盐度垂直分布一致;海水流速平缓,水质清澈污染度低,氧、盐含量适宜,海藻、浮游生物丰富,这就是大连的海域环境。大连市海域和滩涂总面积约2.9万km,有海洋生物172科,约有海洋鱼类220余种[1],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2016—2019年,大连市水产品总量累计935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累计1 618亿元[2],在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1 大连“蓝色粮仓”建设现状
1.1 “蓝色粮仓”建设基本情况
海洋渔业是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大连市主导推进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海产品实现有效供给,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产业统筹推进,同时协调渔业物资制造、冷链流通、休闲渔业、贸易与资源养护等与其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已基本构建起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五大渔业产业体系”[3]。“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加强政、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利用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专业化团队优势,在全国渔业行业中率先搭建了国家渔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为大连市水产养殖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便利;创建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面向全市水产养殖区域普及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建设标准,率先向全国推荐了10种人工鱼礁基本礁型;建成了渔业管理平台,在渔业生产中创新监测技术与手段,逐步实现监测的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依靠渔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大连市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实现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的目标,海洋生态、渔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目前,大连的海水养殖面积超过46.67万hm,以浮筏、网箱、底播和工厂化等为主要养殖方式。大连市建成深水大网箱1 100余个,新型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约13万m;底播增殖面积约36万hm,产量50万t余,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0%以上[2];工厂化养殖初具规模,养殖面积达到15.57万m,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全国领先,形成大连富谷、大连天正等渔业品牌;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家;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78家,面积44.33万hm,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85%以上[1];“十三五”期间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超过119亿尾,放流规模居全国沿海城市之首,渔民增收16.21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4]。大连率先开展海洋牧场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以长海县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框架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格局,现已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数量居全国沿海城市之首。大连市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增养殖基地和水产品供给基地。
1.2 对比“蓝色粮仓”发展情况
1.2.1 辽宁沿海经济带6城市对比
渔业是构建大连“蓝色粮仓”的主要载体,大连渔业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5市(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渔业生产形式与大连相同或相近。以2019年大连渔业生产情况与5市对比,可以宏观地看出大连渔业在辽宁省渔业生产中的现状。
根据表1分析,大连市2019年渔业产值378.6亿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924.7亿元,渔业占总产值40.9%,居辽宁沿海经济城市之首,渔业在大连农业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辽宁省2019年渔业产值669.6亿元,大连市渔业总产值占比全省渔业总产值56.5%,清晰表明大连渔业在辽宁渔业生产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国家渔船减压政策实施后,大连市近岸渔业捕捞强度逐步降低。目前大连水产品供给以海水养殖为主,2019年海水养殖产量175.79万t,占地区水产品产量79.5%,超过2018年3.5个百分点。海水养殖面积两年间略有变化,但均在47万hm,说明单位产量有所增加。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未来大连谋求增加“蓝色粮仓”供给应将重点放在海水养殖和增殖放流方面。
1.2.2 膠东经济圈5城市对比
胶东半岛与大连隔海相望,经济上既有竞争,
也有互补,在海洋经济发展上更多的是借鉴和参考。山东的青岛、威海、烟台、潍坊和日照5市构成胶东经济圈,渔业生产区域、方式、产品与大连相同相近,同时与大连共处环渤海经济带上,在渔业经济发展和“蓝色粮仓”建设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胶东经济圈5城市各自公布的2020年统计年鉴,将大连与其渔业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表2)。
青岛、烟台作为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的沿海城市,渔业产值占城市GDP分别为1.6%和4%,低于大连市5.4%的比例,相比青岛和烟台,大连渔业对城市生产贡献比重较高。对比海水养殖产量占比水产品产量,大连排名第一,青岛海水产品产量虽然不高,但海水养殖产量占比水产品产量为79%,仅低于大连0.5个百分点,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分别是70.7%、67.5%、65.7%和59.4%,大连在海水养殖方面具有优势。由于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大连养殖区域分布于渤海和黄海,海水养殖面积661 817 hm超过胶东经济圈5城市之和8万hm余,如单从海水养殖与养殖面积对比来看,大连在海水养殖产出比则比胶东经济圈5市低很多,大连海水养殖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2 大连“蓝色粮仓”建设问题
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过程中,大连渔业生产发展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既有新旧生产方式转换的问题,也有产业调整管理缺位的问题,距离现代渔业要求的信息化、智能化、高生产率、低管理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尤其个体养殖的低效、盲目、缺乏监管等问题直接影响“蓝色粮仓”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辽参是大连渔业养殖的重要品种,作为大连重要的海珍品,因其经济价值高、品牌效应大,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大连的辽参从育苗、捕捞、加工、销售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辽参产区主要集中在大连、烟台和威海这三大北方沿海城市,2019年辽宁海参养殖产量44 710 t,山东海参养殖产量92 581 t,是辽宁海参养殖产量的两倍多。海参苗种数量辽宁是189亿头,山东则达到325.3亿头,辽宁仅占山东的58.1%。而养殖面积辽宁为151 082 hm,山东仅有84 814 hm[5],占辽宁的56.1%。大连作为辽参的主产地之一,拥有广大的养殖面积和更优的地域优势,在减量增收的目标下,海参产量2019年比上一年减少2 386 t,但品质得到提升。在由品牌网发起的“中国海参行业十大品牌”网络评选活动中,经消费者评选,2019年度大连入选海参品牌有6个,2020年度达到8个。但在海参市场上,大连海参受到山东海参、南方海参以及进口海参的冲击,市场话语权逐渐降低,已深刻影响大连海参产业发展。仅以辽宁海参出现的问题为代表,折射出大连“蓝色粮仓”建设问题。
2.1 养殖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21世纪以来在黄海和东海出现海水富营养化势态,绿潮、赤潮和金潮产生频率增加;渤海海域环境闭塞,海水流通不畅,工业、生活污染物沉淀于渤海海底,污染难以清除。在辽宁沿海养殖区域内监测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物,氯化物、氰化物、有机酚等化学物质,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含量增加。前期的过度捕捞,使黄渤海周边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虽然通过增殖放流途径增加物种数量,但放流品种主要以经济物种为主,生态平衡性并未达到。养殖区域内因生物多样性不足,易发生近亲繁殖,海洋生态食物链供给量不均衡问题,对大连海域包括海参在内的底播养殖海产品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2.2 个体养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除獐子岛、鑫玉龙等个别大型水产养殖企业外,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的个体养殖户是海参养殖的主体。个体养殖形态是“散、小、乱”,养殖生产区域分散,不成规模,养殖方式传统低效,养殖技术及工具落后。大连市利用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了包括“刺参底播增殖技术”在内的众多先进养殖技术,但除大型养殖企业养殖和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外,中小养殖户仍然是“靠经验、靠体力、靠天气”的传统水产养殖方法,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大连海参成本高于山东海参和南方海参。
2.3 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尚不完善
水产行业特点和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使中小养殖户生产经营观念难以跟上“蓝色粮仓”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重产量,采取高密度养殖方式,使用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海参,残饵和粪便直接外排,造成整个养殖水域大环境恶化;养殖水体污染造成病害问题突出,出现使用农药和禁用药等违规现象,产生食品安全问题。2020年央视3·15曝光的山东毒海参,也波及消费者对大连海参食品安全的信任,出现销量下滑;养殖户经营急功近利,在海参育苗出苗后或养殖1~2年还处于幼体时便急于出售,海参被收购后出现“北参南养”的现象,等海参达到成品标准后很多以“大连海参”名义又销回大连,挤占市场;跟风养殖,盲目跟从市场上紧俏水产品,如超过海参养殖收益,就会转向其他海产品养殖。在减量增质的目标下,个体养殖推动“蓝色粮仓”增效有限,散户因素对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
2.4 产品区域特征不明显
国内海参养殖模式相近,生产工艺相同,产品种类区分度小。海参市场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没有鉴别优质海参的能力,也无法判断海参的价格合理性。海参产品除知名品牌外其他海参难以鉴别,甚至出现“劣参驱逐良参”的现象。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生产创新乏力。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对生产工艺、产品开发、产品内涵等多方面创新与挖掘不够,产品缺少高附加值,以初级产品、缺少深加工的中低级产品形态进入市场,同质化严重,对企业品牌推动作用不强。挖掘大连海参的文化内涵,从外观形态、食用方式、產品寓意等增加产品的区域特征,赋予大连海参明显的地域标志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
“可视、可测、可控”一直是渔业生产监测目标,这将大大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海参养殖需要了解温度、盐度、pH值和溶解氧等相关数据信息,尤其是大面积底播养殖,数据信息更为重要。因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建设相关海洋信息监测平台工作只能由政府或专业机构承担。目前大连市海参养殖,甚至是整体海产品养殖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较低,亟待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并提升海洋信息公共服务共享程度。
2.6 水产养殖保险保障程度有限
海水养殖保险因标的物的种类涉及面广、养殖技术性强,保险责任并不全面,如针对水产养殖疾病和养殖技术风险等方面的险种就较少涉及。大连市已形成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在内的四大类保险种类,开发形成8个险种产品,但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旦出现巨灾风险保险企业将面临巨额亏损。还有很多养殖户的保险意识淡薄,2018年因高温天气,辽宁海参直接经济损失68.7亿元,但全市投保海参养殖海水温度指数保险业务的养殖户仅有2家,直接影响海参产业灾后恢复生产。
海参产业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养殖产品生产中,就“蓝色粮仓”整体建设而言,还存在涉及“蓝色粮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高端产品不多、新型商业业态不成熟和延长产业链乏力的问题,以及海洋金融支持渔业生产力度不足,科技投入需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储备和渔业研究力量还不能充分支持渔业科技贡献率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大连市“蓝色粮仓”的壮大做强。
3 大连“蓝色粮仓”建设策略建议
在新时代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下,大连市渔业正面临环境、资源、市场、机制和观念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制约。传统养殖和育苗企业在国家新的环保政策规范下面临关、停压力,近海渔业捕捞资源日益枯竭,水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增长必然要突破有限的渔业资源条件限制,通过渔业养殖寻求新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渔业新模式成为大连市建设“蓝色粮仓”的必然选择。
3.1 发展碳汇渔业,实现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以海洋渔业资源与可持续产出为核心,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利用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的高效“固碳”作用和海洋环境中食物链传递规律,建立上层藻类,中层贝类、滤食浮游植物,下层海参、鲍、海胆等海珍品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各层生物的代谢物相互利用。发挥大连海水贝藻类国内产量优势和养殖技术优势,引人扩大优势贝类养殖品种,合理扩大养殖规模,保护大连本土鲍鱼、刺参、裙带菜和扇贝原始种子基地,深化扇贝、贻贝、海带、裙带菜和紫菜等大连优势贝藻类海产品深加工,推动大连碳汇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2 拓展养殖空间,发展陆基、深远海养殖
在近海、滩涂养殖基础上,探索陆基、远海养殖新途径。陆基养殖重点推进以工厂化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发展,推广包括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内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建设一批规模大、信息化水平高的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区,将育苗、养成、海洋食品加工、营销、服务等环节与信息化结合,实现陆海统筹全产业链大数据智慧管理。探索深远海养殖,拓展可持续养殖水深达50~80 m的深远海水域,研发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和技术,开发深水大网箱和浮式养殖平台等海洋离岸养殖方式,助力海洋养殖向外海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3.3 巩固大连渔业养殖优势,筑牢水产品安全防线
发挥大连原有海水养殖优势,巩固虾夷扇贝、裙带菜等大连优势海水贝藻类生产规模,提高刺参、皱纹盘鲍、紫海胆等大连特色海珍品养殖品质,提升河豚、牙鲆等大连高经济鱼类生态养殖模式;保持大连海洋牧场国内建设领先优势,将智慧海洋工程融入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加快修复与优化海域生态;统筹生态养殖、增殖放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在大连渔业养殖形成绿色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杜绝违规使用农药、禁用药和抗生素等行为,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实现智能化信息管理;制定质量认证标准,全面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品牌安全信誉度。
3.4 整合漁业生产资源,提升大连海鲜品牌
鼓励龙头企业组织中小养殖户开展大规模海域使用权流转,集中分散的养殖海域资源,降低个体养殖生产的风险和盲目性,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和苗种供应、技术信息服务、养殖监管、品牌塑造和产品营销服务的统一管理,搭建起渔业生产全产业链。
开展品牌工程建设,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申报驰名商标;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体系,对海产品开展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报工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精深加工海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工效益同时增强品牌竞争优势。提升水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利用互联网推广大连海鲜品牌,推动渔业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5 延长养殖产业链条,融合渔业三产
拓展“蓝色粮仓”多种功能,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不断融合一二三产业,实现水产养殖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养殖产业链条,纵向发掘大连渔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其自主融合制造、储运、贸易、休闲等渔业二产、三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海洋牧场和休闲海钓等第三产业结合,鼓励有实力企业从育苗—加工—销售,再到休闲渔业,融合全产业链生产,提高企业利润率。横向融合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建设一批高起点、高规格的集水产品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教育于一体的龙头示范经营业态,将“蓝色粮仓”建设与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和培育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弘扬传承渔家文化为主题的渔业特色小镇[6];挖掘并创新渔业文化内涵,打造“海参节”等旅游特色产品,多途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增添新经济增长点。
3.6 创新海洋金融形式,完善海洋保险体系
拓展海洋金融投融资形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投入”的资金多元化投入,按照“投资受益一体”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民间资本参与海洋与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制定优惠政策,形成多元化的共投共享海洋金融投资新机制。加强资金与产业的对接能力,以财政拨款、“先建后补”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扶持重点企业、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科技创投和技术研发中心等。
建立完善渔业生产风险防范保障机制,拓宽增养殖业保险的业务领域,研发创新型险种;成立海水养殖保险巨灾基金,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推广渔业互助保险,建立长效合理的共保和再保险制度。
3.7 加强水产技术联合研发推广,开展智慧渔业示范
政府主导,联合大连地区渔业、水产科研机构,资源共享,对“蓝色粮仓”重要领域合作攻关;创新海水养殖与生产技术推广形式与途径,鼓励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生产企业深入渔业一线指导生产、推广技术、宣传渔业政策、沟通行业信息;深化改革,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破除制度障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营造强力政策引导、充盈资金支持、实干人员落实的科技推广氛围。
建设智慧渔业示范区,展示智能化、自动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综合生态体系。聚焦捕捞作业、海洋监测等场景,研制智能检测与感知控制的传感设施设备,开发智能化捕捞作业装备;以5G技术为支撑,建设渔业安全生产系统、养殖水域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搭建现代海洋牧场监测平台,推动海洋数据处理与共享应用。对可验证、展示、运营的智能示范成果快速总结推广,加快推进智能技术在渔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扩大“蓝色粮仓”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华.奋力推进大连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N].大连日报,2020-10-22(5).
[2]智曼卿.“蓝色粮仓”成规模资源修复成效显[N].大连日报,2020-10-25(1).
[3]王磊.大连推动渔业三产融合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8-12 -13(2).
[4]杨少明.大连耕海牧渔全力打造“蓝色粮仓”[N].辽宁日报,2020-06-02(6).
[5]中国农业农村部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28-58.
[6]李小华.完善五大体系建设促进大连渔业持续健康发展[N].大连日报,202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