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悟达《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学·叶展叶舒》
2022-07-09撰文劳悟达
撰文=劳悟达
导 言
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学·叶展叶舒
著:(德)劳悟达
译:殷凌云 毕夏
出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2.3
书号:9787550326972
装帧:平装16开 552页
定价:128元
为何要撰写一本关于中国艺术中芭蕉图像学的书呢?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呢?
1996 年,史美德博士在斯德哥尔摩的远东古物博物馆组织了一次国际研讨会。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前提是它与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有关。我从未去过斯德哥尔摩,故而我选择了徐渭(1521—1593)的一幅画《芭蕉竹梅石图》,并决定不阐述画作本身,对此我仅透过照片有所了解,而是详细阐述芭蕉的图像学。我未曾料到,在随后25 年间,这项研究会令我流连忘返。标准参考书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更别说有任何专著了。芭蕉在中国绘画、瓷器、漆器、玉器和木雕中无处不在,考虑到这一点,这种著述匮乏确实令人惊讶。
当我开始收集和组织有关该主题的材料时,我周围的人们也替我关注,并指出了他们遇到的插图。我非常感谢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University]名誉教授谢凯[迪特里希·塞克尔,Emeritus DietrichSeckel](1910-2007),我要感谢他丰硕的芭蕉收获。当他来到系图书馆撰写他的巨著《奥斯塔辛的画像》[Das Portrait in Ostasien]时,若他在查阅过的一本书中看到芭蕉树,总是给我留下一张便条。这些手书的小纸条由简短的评论和置书的书架号组成。若有一天谢凯在图书馆里没有发现任何新芭蕉时,他会半开玩笑地说,抱歉今天没有水果给你。
2011 年,我的老师范景中教授出版了他的开创性巨著《中华竹韵》。他亲切地馈赠给我一套新著,书中有他的亲笔题词,将竹子和芭蕉这两种高贵之物相提并论。范教授的著作是一部关于竹子及其启发的艺术的综合文化史。阅读了这本博学多才、文笔优美的著作,我受益匪浅。
我的书只是迈向具有可比性的事物的第一步,芭蕉树的综合文化史尚待书写。与竹子不同,芭蕉树没有固定的图像意义。就像芭蕉新叶一叶一叶层层展开一样,芭蕉树的图像是多层次的,是一个开放的图像。这一事实一直吸引着艺术家们玩味这一主题,赋予它新的个人意义并探索新颖的艺术表现途径。
中国南方常见的芭蕉在中国艺术中的图像成了德国学者劳悟达研究的对象。
劳悟达教授的新作《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叶展叶舒》中,收罗贯穿中国艺术史中可见的芭蕉图像,包括壁画、绘画、器物以及文献,从而去探讨芭蕉图像的象征意义,以及具有人类情感的艺术特征,此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
左图: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之棋》局部绢本设色 轴 原作尺寸:173.6×103.1cm
右图:明 陈洪绶 《雪蕉图页》
(一)芭蕉、夏季与南方:(二)雪映芭蕉:(三)题书蕉叶:(四)芭蕉与肖像:(五)芭蕉与仕女:(六)芭蕉与佛教。因本书所提供的主题信息巨大,况原文用英文所著,另采用大量注释,所用插图众多,所以本次出版采用中英对译的形式,图版只用黑白小图,便于读者理解。
书法家、艺术史学家和我的好朋友柯乃柏给我的书命名了一个绰号“BBB”,即“大芭蕉书”。因为我充分意识到了局限性,这非本书的目标。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艺术。当然,人们必须求助于古典诗歌来解开特定主题的图像意义,但在中国文学世界中还有更多值得探索之处。18 世纪著名小说《红楼梦》中,字里行间处处摇曳着芭蕉树的倩影。研究这部小说本身就自成一个研究领域。这里只需要说明一下,小说主人公完全了解芭蕉的各层含义。在小说、诗歌和视觉艺术中,人们情趣独钟于宽大的芭蕉叶子,而不是果实。
此外,应该明确说明芭蕉并非树木,而属于草科植物。芭蕉树原产于中国南方。由于它的一些自然属性,譬如大叶或空心,因此芭蕉树的图像主要由江南地区的文人艺术家创作,这也就不足为奇了。芭蕉深深植根于江南本土文化,但通过艺术,它传遍了中国,甚至远播域外。17 世纪俳句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意义非凡地选择了“芭蕉庵”作为他的绰号,并就这个主题赋诗良多。
在中国艺术中最早描绘芭蕉树是在何时呢?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大部分早期材料已泯灭不存。一块可追溯到6 世纪末期葬床上的画像石,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芭蕉树描绘图像之一。还有同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和佛教碑刻。唐初的自然诗,围绕芭蕉的方方面面,赋写题诗,诗作颇丰。编纂于8 世纪末、9 世纪初的宫廷图鉴《宣和画谱》中,有几幅画以“蕉”为题,但这些画都已失传。明代在南方文人画的背景下,芭蕉画达到了巅峰。这一发展绝非线性的。相反,多种因素促成了芭蕉母题图案的演变,层次越来越细微,丰富了其图像意义。
对于每一篇章,我都选择了体现芭蕉不同图像特征的代表性文物。我衷心希望此书可以成为进一步研究这一丰富而迷人的材料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