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赴美建厂 危险的味道
2022-07-09黄耀鹏
文 / 黄耀鹏
3月28日,宁德时代投资美国电池厂仍仅限于江湖传闻的时候,吉姆·格林伯格(Jim Greenberger)就跳出来,要求宁德时代分享技术。
这让人很难一下子理解,此刻的雷言雷语,是欢迎还是劝退,其立场究竟如何。
市场换技术
格林伯格的公开身份是NAATBatt(美国先进动力电池联盟)的常务董事。这个名字巨长的联盟,是2008年时任参议员的奥巴马提议建立的,由格林伯格出掌该机构。
NAATBatt并不具备官方身份,实质上就是披着咨询公司外衣的草台班子。但是当时是由未来总统钦点,格林伯格也就一下子在汽车产业界和华盛顿有名有姓了。
但这个头衔远不能说明格林伯格的真实面目。作为前电池神棍和国会山西廊说客,如今他的游说能量已经衰弱。因为2016年奥巴马下台后,格林伯格一直找不到钻营白宫的新路径。这迫使他不断提高音量,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有美国媒体放风称,宁德时代打算投资50亿美元,在北美建电池工厂,产能最终达到80GWh,还要分布在北美三个国家,说得有鼻子有眼。
格林伯格敏锐地抓住机会放话称,他不反对宁德时代在北美建立一家工厂:“只要该公司将电池制造技术和专业知识带到美国,而不仅仅是低工资的装配工作。美国应该模仿中国与西方企业的合资企业。”
格林伯格进一步解释称:“原则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将给你市场准入。作为交换,你必须将技术转让给我们和我们的人民。”以“人民”的名义伸手要东西,这是典型政客PUA话术。
要求市场换技术,给人的感觉更是似曾相识。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舆论也对开放市场有类似的期待。但是,这从来不是官方声音,而且这种交易也从来不是强买强卖。
中国的实践证明,类似交易几乎没有成交过。没有哪个跨国企业是傻子,即便转让技术,也不可能是当前市场主流或者前沿技术。
2018年的时候,同样有宁德时代投资美国的传闻。如今4年过去了,宁德时代对美投资仍原地踏步,但传说的产能已经涨了5倍还多。
同样是格林伯格,当时声称电池产业“事关国家安全”。而在美8家电池供应商当中,只有1家可以不依赖外国技术。这家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本土制造商“EnerDel”,产能非常可怜,当时只有0.2GWh,而且其背后的投资商是杭州万向。
但对于美国的产业劣势,格林伯格倒是一语中的:“即使有兴趣将电池制造带回美国,我们的价码也比不上中国。”他抱怨称,“看不到任何美国人愿意投资锂电池”。但是,对于中国电池供应商的领先优势,他声称必须“阻击”。
怎么个阻击法?当时中美贸易战刚刚开打,他的意思,恐怕是掐住中国供应商的上游技术,而不是欢迎他们来美建厂。而宁德时代马上澄清说,上游原材料技术基本不依赖美国技术,少量芯片正在“搞国产替代”。
如今时过境迁,招数又改了。
嘴炮经济学
2021年,中美欧市场的新能源车产量为:美国142万辆,欧洲215万辆,中国354万辆。
特朗普在任期间,美国已经在产业的大架构上落后太多。原来中美欧并驾齐驱的局面,变成中国相当于美欧总和,一二三名彼此间都隔着鸿沟。
电池产能的差异显示“沟更深”。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三元装车74GWh、磷酸铁锂装车80GWh,合计154GWh,相当于全球注册量295.7GWh的52.1%。而中国实际产量,则高达219.7GWh(部分出口、流入工业或储能用途)。
欧洲和美国电池产业和中国正相反,产能没有装机量多,这说明它依赖域外供应,而且产量差距比整车差距要大一倍有余。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增长极为迅速,2021年电池装机量增长高达227.4%。这就让欧美与中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几年,欧洲和美国也没少立法做规划、掏腰包给补贴、扶持初创电池企业,貌似该干的事都干了,市场需求也够大,但就是干不过中国,简直是中邪了。
但细一思量,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只要看欧洲和美国的电池产业规划,就知道其中奥妙。
欧委会在2020年底声称,要在2025年实现产能460GWh,实现电池的全自供(包含外资厂商在欧洲产能)。
而美国声称,2025年实现230GWh产能,建立13家电池工厂(过去10年只建成特斯拉加州超级工厂1家);在2030年前实现对锂电池上游资源、中游材料、电芯制造和PACK、下游电池回收以及下一代锂电池研发全面覆盖。
不需要考虑这些产能规划和补贴能否顺利到位(其实根据政府更迭情况值得深度怀疑),单纯资金利用效率上,美国和欧洲都太拉胯了。
更有可能,它们的补贴和政策都沦为“嘴炮经济学”,PPT做得很漂亮,规划做得很有激情,然后就没了,底下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政府政策和企业主导的商业行为,是脱节的。
由谁出面
美国2021年5月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重点是补贴加码、退出延迟,将在美国组装的电动汽车税收最高抵免从7500美元提升至10000美元,对生产工人为工会成员的汽车在其基础上提升2500美元,同时放宽汽车厂商享受税收减免20万辆限额,对其提供1000亿美元补贴,直到电动车渗透率达到50%后逐步退坡。
这些措施对谁有利,一望便知。福特和通用汽车既获得了补贴保证,又拿到了电池产业的拉动的主导权。如今走到死胡同里的“奥特能”软包电池,当年是谁提出来的,又是谁将其覆盖到北美所有整车方案的,现在大家都绝口不提了。
特斯拉倒是自己出方案的。在本土没电池用,只能找到消费电子的圆柱形18650电池,没想到自己走出一条生路。可见从技术革新到产业扩张,政府能做的事很少。
现在电池技术和产能全方位落后,美国确实有点急,看“清洁法案“的资金力度就可见一斑。
但是,如今全球电池产业前10名的市场集中度是91.5%(2021年数据),单是一个宁德时代就占据了全球33%,已经进入寡头时代,产业门槛抬得非常之高。
如果没有政府扶持,初创电池企业进入,会被打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供应链中、末端集中于东亚,欧美初创企业技术不行、成本不行。唯一的指望就是新技术电池弯道超车,现在也没看到迹象。
大的电池厂商都纷纷筑起专利墙的同时,又对每一个可能的技术方向投资研发。马太效应加剧。
于是,格林伯格的解决方案就来了,市场换技术。其实福特和通用汽车已经这么干了。
韩国LG能源、SKI和三星SDI在投资美国过程中,都被要求“分享”。韩企在美国正在建立多达7家电池工厂,这些投资显然应客户要求建立,优势是能规避关税,劣势是人力资源和建厂成本比本土高。
通用汽车要求LG拿出电池核心技术,福特也对SKI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三星SDI还没投资,也遭遇了斯特兰蒂斯的分享要求。韩媒称之为“霸凌式要求”。
韩媒未免夸张了,因为本质上系主机厂利用需求端地位,提出的商业要求。虽然三家韩企合计投资高达数百亿美元(单是SKI与福特的合资工厂,投资就高达114亿美元),不可能回头了,现在要求技术分享有点不道德,但手段仍然没有脱离商务范畴。反而是三星SDI尚未入坑,可以决定去留。
但是按照格林伯格的说法,是政府强制,就像2021年美国商务部要求全球芯片代工厂商交出生产数据一样。没有什么代价,也没有交换,单纯就是命令。
技术专利自带商业价值,这么做似乎有点违背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即便花一点钱,也不能改变“明抢”的性质。今年破坏的规矩太多,也不差这一两样。
宁德时代有没有投资意愿?应该有。曾毓群今年初对媒体喊话称“宁德时代一定要进美国市场”,原因当然是为了全球布局和更靠近客户。即便美国的生产成本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反正能反映到产品交割价格上。
但是如果美国政府闹这么一出,宁德时代就得考虑值不值了。在先威胁制裁、后要求交出数据、再要求分享技术秘密的三板斧上,宁德时代如果没有嗅出一点危险的味道,那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了。
如今“中概股”事件上,双方互信丢了多少,很难计算。
而喊了好几年的赴美,如今都没有进入正式议程,恰恰说明宁德时代有疑虑。因此,真不知道格林伯格到底是哪头的,好歹也得骗进来再宰,哪有围捕对象还没进门就先收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