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螺旋理论与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
2022-07-08赵雅
赵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市政建设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高校贫困生的人才培养成效性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有效落实、贫困家庭的小康“成果”能否持续巩固、就业形势压力能否进一步降低。尽管近几年来高校通过不断健全各类贫困生补助政策,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以及资助金额,以此有效减轻贫困生在学的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但单一的经济资助如同双刃剑,缺乏精神扶困的资助政策犹如车无双轮、鸟无双翼,难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成效。扶贫,重在扶志、扶智,唯有经济与精神的双重脱困,贫困生才能永久性摘除“贫困帽”。
1 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同等类型学生相比,无论是经济、生活,甚至是学业、心理上,所面临的困境与压力都是无比巨大的。尽管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等脱贫攻坚政策的出台,能有效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对贫困生而言,日益增长的高耗能经济消费模式,与现有的资助水平及就业环境形成鲜明反差,单纯的经济资助已满足不了贫困生的成才梦;对高校而言,在内有困境不一、基数庞大的贫困生,外有错综复杂的育人与就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进展困境重重。
1.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针对性不足,缺乏有效性
贫困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培养成效亦非一蹴而就,在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下,每一代贫困生的所需、所求及目标均不一样,面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生,诸如生源、困难种类、专业等不同,高校所建立的培养模式亦应有所不同,而非传统式、单一式的讲座模式或实践培训模式。对贫困生而言,国家、高校、乃至社会的经济资助并非永久性资助,真正起到脱贫致富的是知识与能力,而知识与能力恰是贫困生在大学生涯中所需与所求,过度的单一式经济资助会潜移默化地滋生贫困生的“优越性”,进而产生“贫困就等于特权”等不良思想。对高校而言,基数庞大、困难不一是导致培养模式停滞不前的根源之一,而“说教式”的讲座、单一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传统的实践培训活动等均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未能达到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成效。相反,过多的单一性活动易在贫困生心中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甚至滋生资助“作秀”的不良心态,进而阻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发展。
1.2 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度不足,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高校虽已建立起与双创教育有关的职能部门,并搭建起相应的双创基地辅以发展,但所形成的创业教育模式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刚性影响[1],以至于不管是在人员机构设置上,还是在创新培养、创业扶持指导上,甚至是在人才的培养上,部分高校均是以“虚拟化”的方式运行。在机制建设上,缺乏长效性与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机制与人才培养两方面。在机制方面,仅将创新创业思维局限在创新创业学院,众多部门未主动领会其内涵,并以此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工作环境、提升工作队伍的战斗力,如在贫困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未能协同双创学院,将双创思维以及模式引申到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中,以至于其创新力度不足,缺乏系统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双创培训的仅为极少一部分优秀学生,大多数学习一般的贫困生均被拒之门外,未能享受双创带来的浸润,同时,部分高校未能突破在贫困生人才培养上的思想禁锢,认为学好专业知识与踏上就业岗位等同于成才,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科学性。
2 双三螺旋理论在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构建
2.1 双三螺旋理论内涵
双三螺旋理论,即双螺旋理论与三螺旋理论,双螺旋理论源于DNA双螺旋模型,该模型由两条螺旋曲线相互缠绕而成,在实现自我旋转的同时,以相互共转的形式强化两条曲线间的交叉,进而形成某种独特的螺旋交叉模式[2];三螺旋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为进一步阐释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而提出,形成一种区域创新理论[3]。三螺旋理论由大学、产业与政府三者组成,以三者间的交叉、重叠形成内聚糅合之势,进而形成协同发展的趋势以及相互促进的动力源泉。
2.2 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中的螺旋模式
高校贫困生的大学成长道路并非是单一的直线模式,亦非是弯曲的曲线道路模式,而是螺旋交叉上升的递进模式(如图1)。贫困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专业、实践与就业,二是立德与能力,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并非是递进衔接模式,而是相互交叉糅合模式,即螺旋交叉递进式。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培育贫困生的专业技能为主,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就业打牢基础。第二阶段则是以培育贫困生的品德与能力为主,立德树人是首要,唯有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品质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能力则是囊括专业、学习、交际、工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升竞争力。这两个阶段的发展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共享成果,即每一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另一阶段的辅助,而每一阶段的成果也代表另一阶段的培育成果,这两阶段以实践为交接点,通过就业与能力两者相互衔接,就业是大学人才培育走向的目的之一,而能力则是通过就业展现。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互为表里,五大内容间相互包容交叉,通过实践相互验证,又以此为基础,相互补充,从而形成螺旋交叉上升递进模式。
图1 螺旋交叉上升的人才培养递进模式Fig.1 The progressiv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spiral cross rise
2.3 双三螺旋理论在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2.3.1 有助于完善贫困生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它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院系专业特色为分水岭,以学生特征、时代方向与社会所需为依据,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既不相同,也不相互独立。贫困生的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支,也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其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经济与精神双重脱贫。贫困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完善,以及其培养体系如何实现创新,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贫困生致贫与脱贫的根源以及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并将所有关键点融汇成一处寻得突破点贯穿其中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三螺旋理论的引入,一方面,以螺旋理论的动态发展为模型,以内聚交叉、外聚糅合为方式,将脱贫措施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结合贫困生的成长轨迹以及社会所需,不断调整培养方案的进度以及方向;另一方面,借鉴三螺旋理论的三大维度,即知识、能力与素质[4],将贫困生的培养体系转化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链,即在知识链上以培育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在能力链上以培育综合素质能力为主,在素质链上以培育思想品德为主,三大链紧密相连、螺旋交叉,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模式,而贯穿于这三大链的“游子链”——脱贫,正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动力源泉。
2.3.2 有助于培养贫困生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探索理念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由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两部分组成,与个性特征、价值观、职业观、认知风格、求职环境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实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孤立的[5]。大学,是一个开启全新生涯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与高中截然相反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模式、全新的未知学习领域等无时无刻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而贫困生则面临更多的困境,尽管大多数高校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但大众式的教导模式、非科学的就业模型指导方式等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生涯探索意识的形成。而如何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理念,关键在于能否认知职业生涯探索的真正内涵、发展趋势以及运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模型。双三螺旋理论的引入,一方面,其螺旋动态的理论与职业生涯动态模型相契合,通过借助时序图、状态图等工具,以动态变化的观念直观描述系统的动态变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以动态模型为基准,以职业目标为方向,以职业需求、能力水平、专业方向、内容维度等为指标,形成一整套动态的大学职业生涯探索运转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以动态追踪为方向,以一人一模型的形式,帮扶贫困生科学剖析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同时,以数据分析为导向,培养贫困生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探索理念。
3 运用双三螺旋理论创新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的举措
贫困生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动态模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支,也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其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经济与精神双重脱贫,单纯的动态培养体系是不完善的,唯有以贫困生的成长模式为基础,结合贫困生的特征,借助双三螺旋理论,以螺旋交叉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与体系。
3.1 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创新贫困生人才培养制度模式
新型的贫困生人才培养制度模式(如图2),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部门协同、人才评价与奖惩为三大制度核心,通过螺旋交叉的方式,融汇三大核心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制度模式。
图2 新型的贫困生人才培养制度模式Fig.2 A new talent training system model for poor students
在部门协同制度方面,协同院级各个行政部门,诸如:团委、就业办、教务处、图书馆等,结合各行政部门的专长,将贫困生的人才培养制度融入部门管理制度中,实现贫困生在不同的部门岗位上,如团委的学生干部、图书馆的勤工助理、就业办的顶岗实习等,均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升,为成才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奖惩制度,促使制度的有效落实。在人才评价制度方面,以就业办为牵头,以校内与校外的人才定位为依据,科学、系统地评判贫困生的成长状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贫困生在校阶段,不断调整贫困生培育轨迹。在奖惩制度方面,通过考核的方式,结合贫困生的座谈会、调研等,定期对各部门、各院系所开展的人才培养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评定,并形成榜样效应,进而引导各院系积极参与到贫困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3.2 以双螺旋模型理论为基础,搭建“优困”帮扶体系
双螺旋“优困”帮扶体系(如图3)是以聚类、静态与动态三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以专业知识、经济、心理、综合素质等为定向指标,以访谈、问卷调查等外在客观评价为成长指标定位,以同一成长背景下的“优等生”帮扶“困难生”为模式,形成内外相融相生的“生命链”,通过多重螺旋有机链接,使其内聚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螺旋交叉,进而形成“蝴蝶效应”[6]。“双螺旋式”优困帮扶体系,犹如多重蜗牛贝壳相互融合,以一个为中心,多个指标为出发点,由两条链和四个螺旋循环体构成,形成纵横向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图3 双螺旋“优困”帮扶体系Fig.3 Double helix“excellent and poor”assistance system
“双螺旋式”优困帮扶体系的每一循环体均由每一阶段的特殊性构成,大一阶段,以心理扶持、资助政策引导、职业生涯规划为主,循序渐进,不断强化每一阶段的不同目标。在心理扶持方面,以各类心理普查量表为主,分析贫困生心理状态,以点对点的心理辅导方式,引导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资助政策引导方面,鼓励贫困生正视自我,坚信资助政策,勇于参与校内外勤工俭学,以自立自强为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辅导贫困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并以此为基础,为其制定专属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大二阶段,以社会实践、生活扶持培训、专业扶持、综合素质培育为主,从专业、经济、综合能力、社会实践四个方向对贫困生展开帮扶,通过经验丰富的大三学子的经验分享以及教导,不间断地引领贫困生学会自我成长。大三阶段,以职业资格指导、实训模拟、专业技能培训、竞赛强化为主,以就业为方向,契合社会所需,由大四学子对贫困生展开全方位就业指导,为大四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大四阶段,以生涯技能强化、就业指导为主,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磨炼专业技能的同时,由就业导师点对点展开就业指导帮扶,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四个阶段的“优困”帮扶,以学生间传、帮、带的形式,实现贫困生的自我帮扶、自我成长。
螺旋式“优困”帮扶体系,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螺旋交叉,而作为“优困”帮扶体系的对象——贫困生,则是以一人一体系的形式,结合问卷调查、评价体系等方式,评定每一阶段贫困生的成长水平,并形成数据库,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构建成长数据分析模型,以自助、互助的形式,取长补短,完善“优困”帮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帮扶机制,从而带动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由“抽象”走向“具体”,由“一维”走向“多维”。
4 结语
基于双三螺旋理论的视角,结合高校贫困生的人才培养现状,探析出贫困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并以双三螺旋理论中的模型思维与螺旋递进思维为核心,以贫困生的经济与精神脱贫为切入点,在创新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模式的不足,从而实现贫困生“摘帽脱贫”。尽管双三螺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但基于庞大的贫困生基数,如何形成一人一模型的长效帮扶机制却是本研究中的最大困境,也是本文的不足与反思,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出更佳的突破点,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与精神双重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