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翻译能力下的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
2022-07-08岳书羽
[摘 要]多元翻译能力模式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系统的可视化模型,对于新时期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并完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的作用重大。课程模块化建设直接反映了当前的学科教学理念,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学生表达和体验的需求,激发学习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本文通过分析多元翻译能力在课程模块化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初步探索并分析了多元翻译能力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能力 多元 模块化建设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913)。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对各类语言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翻译服务。为迎合翻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也积极开设翻译专业。在此基础上,提升翻译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和熟练的翻译技能等。为实现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目标,各高校就需要不断优化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系统科学地构建翻译专业课程体系。而基于多元翻译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建设,能够更系统地帮助学生全面学习翻译方面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翻译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翻译素养。
多元翻译能力概述
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简称“TC”)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一直是翻译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如何界定翻译能力的看法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近年来,西班牙团队PACTE提出的多元翻译能力模式成为目前最全面系统的可视化模型。在此模型的指导下,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开始变得有章可循。
该模型下的翻译能力由五种“子能力”构成:双语子能力、超语言子能力、翻译知识子能力、工具子能力和策略子能力。双语子能力即译者进行双语翻译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超语言子能力指译者在翻译不同领域的文本时需要掌握该领域相关的百科知识和专题知识,翻译知识子能力主要指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和行业的了解,工具子能力主要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掌握查阅资料、运用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策略子能力是指为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而掌握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除这五个子能力外,翻译能力还包括译者的心理生理要素,如译者的态度、记忆力、注意力等。
从上图可以看出,策略子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它的作用包括组织各个子能力为整个翻译过程服务,同时还需要制定规划、选择实施方案、评估翻译项目,其中也包括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的选择,以及确定合适的翻译评价体系。图中的五项能力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说明翻译能力的培养虽说是一项抽象的工作,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形成“多课程共同体”,多课程协作齐头并进、互相呼应才能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模块就能达成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多课程相互结合的作用。多元翻译能力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系统且复杂的工作,能为各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指明道路,有利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翻译专业类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综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模块化的意义
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等缺乏系统性,使教育资源难以发挥有效性,而应用“课程模块化”设计范式的教学改革,可以让老师们更加深刻系统地考虑这些问题,积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学校和自身优势,从而将教育资源最大化合理利用。
1.课程模块化的含义
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思考与完善。课程体系模块化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思想将教学内容(即各类课程)设置成发挥不同功能的模块,然后按照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组合成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模块,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使每个功能的模块具备明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而学生通过学习每一个模块,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增加学习的能动性。
2.课程模块化的必要性
合理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可以助益教学方向的发展,从长远方向推动学科发展,最终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对于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会让教师在教学方向上陷入误区,只关注教学内容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的传授,忽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和过渡。模块化课程建设将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从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主体为导向”转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从“一言堂”转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式教学手段,从“讲授式”转为“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产出导向法”等,教学手段的优化直接作用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促成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当下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的推动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程模块化的创新改革,系统整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专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专业的未来发展。
3.课程模块化的优势
在教育学发展和师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加持下,高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突破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因此,对课程的学习,对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应该转变为一种批判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寻找达成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模块化,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师重新思考、审视课程,形成具体某一门课程的课程理念。作为一项以创新为起点和核心的教学改革,模块化课程实现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块化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完善地学习,激发学习的欲望,逐步内化自己学的行为,促进所学知识从认知到实践的有效转化。
通过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学生发现、思考、质疑、分析等行为体现出,教学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站在教学理念的角度审视,课程模块化这一行为既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的体现,只有师生通力配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效果的实现,课程模块化才能真正生效。此时,学习者不再被动接受教学内容、适应教师的教学思维,而是主动发挥自我认知,积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思考,参与构建课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和整合知识,可以最大化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教学收益。
翻译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化
翻译专业作为很多地方高校新开设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长期处于完善状态。作为应用型专业,翻译类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先讲解翻译理论知识,然后提供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最后辅以大量的翻译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然而,在真正的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反映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很难去真正联系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还会囿于翻译理论知识的束缚,不知如何下笔翻译。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师重视讲解翻译的理论知识,相对疏忽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渗透,缺乏培养学生多元翻译能力的意识,导致在课程设计和内容讲解的时候过度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应用,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关注度不够,造成学生在翻译练习中犹豫不决,不敢下笔。
现阶段,在翻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专业老师们的认识已经达成一致,那就是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多元翻译能力,而多元翻译能力的各个子能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的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培养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重视翻译能力的实际应用。
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体现专业的实践性、复合性和通用性。在此基础上,翻译类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就尤为必要。翻译类课程模块化主要指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具体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相应的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翻译教学的知识结构,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翻译的五大能力进行结合,有机融合到各个课程的模块中去,更好地服务于翻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不仅能直观地体现新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同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从而提升综合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基于多元翻译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队伍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传统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随着翻译专业的设置,这些老师承担了翻译专业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但是他们在课程教学中通常已经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同时也会限制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元翻译能力来说也是一大限制。
在课程模块化建设中,教学队伍中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课程负责人应具有独到的课程见解和教学创新思维,思想上从传统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转变为注重翻译专业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翻译能力的锤炼。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合理,教师们必须不断开展教学研讨,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2.教学模式
根据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出版的《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翻译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激励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模块化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未来就业为落脚点,通过课程模块化理念的指导,加上“互联网+教育”的辅助,开展和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各项基本素养和能力,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多元翻译能力。此外,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和活动。在课堂集中学习环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考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加以评价,起到督促的作用。对于简单的知识和内容,学生需要自己消化,复杂问题留待课堂集中讨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长,养成良好的长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学方法
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令他们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不适宜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主要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翻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主动高效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充当课堂的指导者,将课程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确定下来,针对每一模块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多样的教学方案,通过多手段、多渠道和多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顺利完成具体的课堂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协助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翻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此過程中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变化;最后,教师充当讲解者,对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展开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课堂所学。
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教师无论是采用小组合作、个人展示、测试还是其他课堂活动设计,更多的是要求教师根据模块化内容自主作出调整,勇于创新,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充满期待,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课堂,掌握更多的课程内容和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参与活动、解决问题、与同学小组合作,都是在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从事翻译工作都是多有助益的。
4.教学内容
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技能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的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该倾向于翻譯技能和翻译技术的应用。然而现实中许多毕业生反馈,他们在翻译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无法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无法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这就降低了翻译学生的就业实力,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需要重新思考翻译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根据翻译专业毕业生目前实际岗位的需求,向学生传授讲解实用性更强的翻译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不局限于文学作品,可以拓展到旅游、经济、政治、法律、新闻、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为他们日后从事不同领域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这也是现行翻译专业教学指南的要求。其次,在模块化建设的指导下,教师应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让学生学习不同模块领域的翻译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系统地接触翻译素材,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结合当下翻译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同时根据高校所处城市的优势产业,开设特色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专门方向的翻译人才,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5.教学评价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是采取“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长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不适用于语言类学科的评价。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有必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把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将模块化评价和期末综合测试结合,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元翻译能力。在课程初期,评价考核就应该针对每一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展开,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所学,同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会更投入,师生互动良好,也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为深入,在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双向融合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翻译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在多元翻译能力的指引下,模块化课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改变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在翻译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建议实行形成性评价,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每一节课,投入到每一节课中,关注自身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的养成。教师可以在每一模块中设置考核,增加考核次数,考核方式可以多样性,如课堂笔记、章节测试、小组汇报、读书笔记等。同时,教师可以提高模块化课程中的考核成绩权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结 语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胜任各行业口笔译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强化受训者的认知,使其从对翻译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达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在多元翻译能力培养的指导下,在课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就是希望通过将“能力模块”与“课程模块”相结合,推动传统教学的变革,确保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综合素质良好、专业能力较强的翻译人才,也为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波.基于多元翻译能力的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9).
[2]肖维青.多元素翻译能力模式与翻译测试的构念[J].外语教学,2012(1).
[3]王勃.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4]王常华,周益.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
(岳书羽: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