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院校学困生教育转化对策研究
2022-07-08郭毅炜吴兰兰陈芳芳
郭毅炜 吴兰兰 陈芳芳
摘要:随机抽取某医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业基本表现分倒数10%的学生384人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88人,女生96人。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存在自控力差、逃避现实、沉迷上网等不良倾向;家庭教育环境不佳,导致压力过大;人际关系较差,缺乏归属感;生活无目标,学业无规划。教育转化的对策及建议:(一)及时掌握心理动态,多措并举做好思想引路人;(二)构建“辅导员+导师+同学+家长”四轮驱动帮扶机制;(三)挖掘学困生特长优势闪光点,引导他们动起来、乐起来;(四)把握时机,提前做好预防,建立有效预警机制。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学困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2-0121-04
学困生是高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通常是指学生智力正常,但对于学校的课程学习有一定困难,学习成绩表现出暂时落后而无法达到教育培养要求的学生。学困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只占了一小部分,但由于学困生常伴有厌学情绪,不遵守课堂纪律,逃课旷课等不良行为,这就会影响到班风、学风,甚至影响到校风。因此,学困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不但影响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还会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医学专业的学困生开展研究,旨在实现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人才培养的工作。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业基本表现分倒数10%的学生384人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88人,女生96人,男女比列约为3∶1;2018级70人,2019级122人,2020级192人。
(二)调查工具
在小范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反映的问题编制出合适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二是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线上发放与回收。为了提高调查问卷的可信度,我们在调查前就向调查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强调此次问卷调查绝对不会对他们的学业情况产生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4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
如图1所示,90%以上的学困生存在学习态度消极,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目标和规划;70%以上的学困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可度不高,提不起兴趣;超过60%以上的学困生感觉到自己家庭给予的压力大。如图2所示,超过90%以上的学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甚至表现出一天不上网就会不舒服;80%以上的学困生有过逃课的行为,有时候甚至会旷课;50%以上的学困生会在宿舍睡懒觉;此外,有一部分的学困生选择去校外做兼职。如图3所示,在调查的384学困生当中,有273人选择希望得到系统的帮扶,46人选择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监督管理,27人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心理健康咨询的辅导,30人选择其他,只有8人表示自己没有脱困需求。这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学困生希望得到系统帮扶,实现摆脱学习窘境的愿望。
(二)原因分析
1.自控力差,逃避现实,沉迷上网
学困生做事拖拉,自控能力较差,大部分在高中时期就无意间接触网络游戏至今,便沉迷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另外,面对较为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又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教,就愈发放纵自己,生活作息紊乱,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时候也索性直接在宿舍玩上网玩游戏,学习懒散,日复一日,最终习惯了“颓废”的状态。
2.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压力过大
绝大多数的学困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甚至是家族里唯一的大学生,整个家族对学生寄予厚望,因此学生的身上背负着较大的压力。此外,有一部分学困生是长期家庭教育缺失,其父母长年在外地奔波,由于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其学习和生活根本就没有时间过问,但也因此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而选择去打工兼职,这导致了这些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3.人际关系较差,缺乏归属感
学困生将闲暇时间用于网络社交,性格又较为内向,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差的问题,害怕与人交流,常常自我独处,没有知心朋友可以沟通或倾诉,缺乏班级的集体归属感。由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遇到麻烦又不愿意与人沟通而无法及时获得良好的帮助,常常得不到专业的心理疏导,极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逐渐发展为人际关系冷漠。
4.生活无目标,学业无规划
学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可度较低[1],学习兴趣缺乏,专业适应性普遍较差。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困生希望得到他人帮助,说明他们渴望走出“困境”,但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生涯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合理的目标,整天漫无目的地过日子,终日以上网、睡觉等消磨时间。这就表现出实际的学习表现行为与思想不一致的情况,久而久之出现厌学的情绪,进一步引发消极的自我效能感,常常表现为学习懒散,意志不坚定。
三、对策及建议
(一)及时掌握心理动态,多措并举做好思想引路人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既要倾注耐心,又要注重方式方法。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多加关心关怀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网瘾学困生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伴随着烦闷、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又无处发泄,辅导员通过开展“郭哥夜谈”“主任有约”等系列与学困生进行线上或线下谈心谈话,让学困生跟院系领导或辅导员说说心里话的同时,也能够消除学困生消极的心理,糾正学困生在网络认知上的片面与偏执,进而培养学困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此外,为了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通过开展“‘云’思政”对学困生进行思想引领。与此同时,结合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借助“‘疫’役发光”“‘疫’起努力思政微课堂”“中国战‘疫’”等系列分享,以故事、漫画、视频、事实数据等形式,围绕英雄榜样、生命健康、诚信法制、科学理性、网络文明、生态保护等开展教育,从而厚植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家国情怀,让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构建“辅导员+导师+同学+家长”四轮驱动帮扶机制
辅导员要发挥团队精神,增强帮扶合力,为学困生保驾护航。学困生的转化过程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困生、学习委员、家长、辅导员、学生导师、学校管理部门等进行协助配合。学习委员关注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协助辅导员监督好学困生,做好班级的“吹哨人”;家长要和高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做好学困生的监督工作;辅导员要协调好各方,深化学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导师协助学困生不断修正和完善学习方法并时刻跟进学习效果;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帮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
1.辅导员课堂听课,做好学生的“学伴”
辅导员要非常明确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是主体地位,需要以学生为本,对学困生的程度和学困课程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可以通过深入学困生的课堂听课,做学生的“学伴”,及时了解课堂情况,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学困生的出勤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学困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困生学习中遇到比较棘手的课程,辅导员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以及学习模式的适应。另外,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针对医学类专业的所有学生,辅导员可以组织进行一些列的流行病学讲座分享和学习,引导学困生运用正确的归因分析来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树立好学业自信心。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将全国各所高校一系列的“开学第一课”进行分享和共同学习,提高学困生专业思想认知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导师引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医学类专业实行的是全程导师培养制,导师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通信手段与学困生建立联系,指导学困生如何健康生活、高效学习,怎样培养专业兴趣等。专任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了解学困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引导学困生客观、全面地认识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学困生在实践中认识自身不足和加深专业认识,进一步明确将来的奋斗目标,导师可以组织专业品牌活动,激发学困生的专业兴趣。导师还可以利用个人的资源,针对性地安排组内的学困生进行实地参观未来工作场合。这些参观活动,能够让学困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为了增进师生情谊与增强互信,导师可以安排学生一起走出校园参加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同时,在一些特别重要的节假日,导师也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庆祝。此外,辅导员应该与导师随时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困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对学困生出现的心理缺陷进行辅导以及正面的引导,合力做好育人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3.引入朋辈辅导机制,带动学困生转化
在专业班级中挑选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困生结对子实施精准帮扶,督促学困生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课堂学习提醒等,从而确保学困生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另外,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辅导员组织学生干部和入党申请人在专业班级中开展“学霸云交流”,这些学习优异的同学将完善的课堂笔记进行分享,同学们针对笔记中的重、难点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在专业班级QQ或者微信群里在线分享网络学习方法和笔记,发挥学生们的“朋辈效应”[2-3],從而在学习中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业上困惑,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困生转变不良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也让性格内向的所有学困生能够宅宿舍心不宅,“宅”得更充实,进而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内在动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朋辈辅导机制的深入开展,朋辈之间的友谊日渐稳固,让学困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逐渐找回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
4.加强家校沟通交流,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辅导员利用微信、QQ、电话等多媒体平台将一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做法、教育心得以及新的教育沟通方式与家长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与此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进行线上远程或者线下现场听课,让家长参与到学困生的学习活动中来,形成家校育人合力[4-5],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进步。为帮助学困生成功戒除网瘾,转移注意力,专心投入到学习中,辅导员要积极与学困生父母联系,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与学困生父母达成共识,一起帮助学困生戒除网瘾。第一,父母至少一周联系学困生一次,关心学困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状况,让学困生感受到家庭温暖情感。第二,父母要抽出时间陪伴学困生,平时多倾听、多鼓励、多肯定。第三,辅导员将学困生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告知家长并让家长帮忙督促完成。
(三)挖掘学困生特长优势闪光点,引导他们动起来、乐起来
作为辅导员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学困生多走出宿舍并踊跃参与活动,对其特长优势进行强化,积极引导他们提升自我效能感,不仅要让他们在活动中完善自我、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而且还要让他们明白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进而实现内化教育,最终改变其学习状态。辅导员发现并赞扬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困生充分挖掘自身特有的潜能,从中寻找获得感,进而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使其融入班集体中,重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由于学困生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表现自己,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困生的舍友进行交谈,深入了解学困生平时除了上网玩游戏外的其他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写作、唱歌等。结合学困生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社团、团总支学生会一体两翼的作用,协助引导学困生转化。辅导员积极鼓励学困生参加系部团总支的活动,如致敬战疫英雄宣传海报,党带团清明云祭扫,师生防疫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困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帮助学困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由于医学生平时经常绘制人体骨骼、器官等,通过开展医学专业知识绘图笔记竞赛,让学困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绘画出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既有助于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和总结,也有助于对知识进行凝练与提升。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引导学困生在家里多帮助父母做家务,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作风。
(四)把握时机,提前做好预防,建立有效预警机制
辅导员要全面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构建网格化的学困生预警人员系统,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从而降低网瘾的发生率。从新生入学开始,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制订好个人科学合理的作息表,转移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做好个人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分类分阶段的指导,协助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提高学习自制力,保证充分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力争获得自身全面发展。此外,针对高校大一的新生要统一安排好晚自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作息习惯,避免因为学习生活模式的改变而出现学习困难。在晚自习期间辅导员要不定期地进行出勤情况的抽查,班干部要做好每天自习的点名制度。与此同时,学校配备的班级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日常事物的各项检查活动当中,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及时发现,尽早处理,促使学生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状态。
四、学困生教育转化取得的部分效果
小潘,男,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平时性格比较孤僻、懒散、自制力差,父母常年忙于工作,从小就跟外婆一起生活。他刚入学就对手机依赖度高,和人交流比较少,喜欢上网带来的轻松感和刺激感,对专业认可度较低,渐渐地也出现了上课迟到、玩手机,甚至旷课的现象,补考更是如影随形。了解情况后,笔者经常与该生谈心谈话,随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时联系学校心理中心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在该生的班级定期开展学习沙龙和经验分享会,邀请专业老师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提高专业认同感。与此同时,笔者还安排了学生党员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并引导其多参加学生活动。此外,与该生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参与到该生的学习中来,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经过一系列帮扶,该生期末考试全部通过且获得了校学业进步奖。
结语
大学生出现学业困难是高校普遍存在且亟须解
决的问题。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建立起一套高效优质的精准学业帮扶体系,有效实现学困生教育转化,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浩,杨磊,张皓,等.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现状与帮扶策略研究[J].才智,2020(5).
[2]黎祎蓉,陳晓雪.新时代“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
[3]方磊.五协同精准帮扶:高校学困生帮扶的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2020(12).
[4]季燎原,陈丽莉,李文锦,等.基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困生”的精准帮扶机制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
[5]祁艳顺,李辉.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家访关爱帮扶实践[J].才智,2021(2).
作者简介:郭毅炜(1992—),男,汉族,福建漳州人,单位为厦门医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吴兰兰(1985—),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单位为厦门医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陈芳芳(1982—),女,汉族,福建莆田人,厦门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