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述

2022-07-07汤靓内江师范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8期
关键词:论文思政政治

汤靓 (内江师范学院)

网络作为新兴技术,在发展的几十年中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让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与思政工作相融合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工作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它立足思政工作与网络的融合而产生的理论与实际工作方式上的革新,面对这一变革,思政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与实践,力求在对于理论的辨析与实际工作的研讨之中,进一步强化网络对于思政工作的指导性意义,有助于实际生活中的思政工作开展。1978 年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我国在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阶段,”[1]而在这一新阶段中,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农业、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这一报告指出了网络技术的重要影响与地位。

80 年代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到了90年代,网络开始逐步深入工矿企业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此时,网络对于思政工作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传统的思政工作往往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而网络本身超越时间、空间的性质对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更是一种冲击,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思政工作的特点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也逐步开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9 年,但是在此之前结合网络或者思政工作的讨论早已萌芽,从初期研究网络对思政工作的冲击与影响,到后期研究逐步深入思政工作在各种具体实践背景下的开展方式、途径,同时还开始从更多更细致的角度去解读思政工作。

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年际变化

截至2022 年1 月8 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词,在知网进行检索,1950 年到2022 年论文共有825119 篇。检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从1978 年到2022 年有相关论文210398 篇。检索相关主题词如“网络思政”,从1992 年到2022 年有论文78985 篇,搜索“网络思政教育”有77135 篇。由此可见,网络思政工作是思政工作研究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而从检索结果和文章的研究主题来看,1978 年到1999 年,并未出现过直接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相关论文更多的是将网络或者思政工作作为两个个体来讨论,并未将网络和思政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即便是在思政工作中运用到网络,也是将其作为一种信息收集工具,而没有更深入地思考二者结合带来的变革。直到1999 年,才开始有了直接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而且通过检索期刊数量还可以看到,2000 年以前,每年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论文数量都在200 篇以下,到了2000 年突增到1108 篇。之后每年的相关论文数量都基本保持在递增的状态,到2011 年,相关论文数量达到了10000 篇以上,之后每一年都在10000 篇以上,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出版的网络思政相关专著,由此可见,2000 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思政工作的重点以及热点,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到了2010 年研究逐步成熟并趋于稳定。

图1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主要年份及发文量

图2 2011 年—2021 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文量

二、国内研究历程

关于“网络思政工作”,国内的研究从1999 年正式开启之后,经历了20 余年的发展,其研究重点、方向也在逐步发展变化。

(一)前期的研究重点是网络时代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999 年学者张建松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次年6 月28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式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而是必不可少、大有可为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份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了信息网络技术对于思政工作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强调了网络思政工作于网络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将思政工作的空间以及渠道扩大化,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更多的体现现代化的特征。思政工作本身要形成一种多渠道、多方位、全覆盖的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正是因为具体时代的推动和国家的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研究领域也正式开启,并在2000 年迈入了研究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与热潮。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工作在网络化的时代寻求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性议题,这一议题极具实践性,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会快速地被应用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当时社会快速发展,各项工作都面临挑战和改变,思政工作面临这一转折,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适应。张建松在首次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时,就简明的定义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则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空间,通过双方互联,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来实现的,它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网络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信息化、网络化。”[2]在这里,张建松提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突出变革性的一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靠的是人际交往,即便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也仅仅是将其作为信息收集的工具,网络并未实际参与到思政工作之中。而关于“网络思政工作”的研究,就是要将网络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网络自身的多元化、全球化、个人化、高效化等特性会带给思政工作以活力,但是改变与机遇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挑战,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思政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网络思政工作”这一研究领域开启之后,这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机遇”“挑战”。

2000 年黎刚发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综述》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当时网络思政研究领域的两大主题:网络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挑战”。关于“机遇”,黎刚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点出发,提出网络的加入使得教育主体不再仅仅承担灌输思想的权威角色,而是同时兼有信息传播者的角色。[3]这一看法在之后思政工作的实践与研究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在教育内容上思政工作从静态走向了动态 ,它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增强了自身的互动性、可看性和有效性。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思政工作从专门的主题教授,变成了主题教授与各种形式和活动的结合,其政治性开始隐含在各种教学与活动背后。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贯穿的“课程思政”思想就是这一隐含特性的体现。“课程思政”通过立体多元的协同育人,将思政工作贯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这也是教育内容变革的又一体现。

关于“挑战”,黎刚提出了如何应对的五点工作思路:“堵”“防”“建”“疏”“变”。[3]其中的“建”是指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思政教育阵地,也就是思政宣传平台以及网络思政队伍的建立。这一工作思路也成为后期网络思政的重要研究和实践方向。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自己的思政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引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此之后出现了大量关于思政网站平台建设的研究,如2001 年黄开胜和杨振斌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从“红色网站”的发展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开拓》、王强和陈贵武发表在《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上的《论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天津市教委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的《抢占网络阵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等。而“建”除了构建平台之外,还涉及“建”人员队伍,新型的思政工作团队既要有思政理论素养,又要有网络的相关技能,二者相结合才能在网络化的工作中创新方式,迎接挑战。这一研究方向也是之后对于思政工作队伍要求的基础理论之一。思政工作者面对挑战也在积极思考,例如2000 年由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书中就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角度去剖析思政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时所遇到的挑战及其对策。[4]

另外关于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思政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2001 年方向明发表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张金城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化的思考》、2005 年程振设的《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09 年陈贞发表的《积极应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等。可以看到“挑战”“机遇”是2000 年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网络思政工作”研究的主题。在对于这两个主题进行了较多较成熟的讨论后,关于“网络思政工作”的研究开始逐步细化,相关工作者和学者开始更多地依据实际工作的特性来进行网络思政工作的讨论。

(二)后期走向了研究对象精细化、研究领域交叉化

之前提到从2000 年开始,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词的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从2011 年开始,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都在10000 篇以上。在大量的研究与讨论之下,研究的触角会更细化、研究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网络思政工作”这个概念本身,而是将“网络思政工作”结合实际的行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实际的文化背景来讨论,研究开始将新兴技术和实际受众进行进一步结合。

截至2022 年1 月8 日,检索知网中以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其涉及哲学、政治学、企业经济、金融、交通运输经济、伦理学、互联网、工业经济、公安等30 余个学科分类。以“交通运输经济”这一学科为例,从1990 年到2022 年1 月8 日,学科领域发表的与“网络思政工作”相关的论文439 篇,而从1990 年到2010 年这20 年间,涉及交通运输经济的网络思政论文只有131 篇,2010 到2022 年这10 年共发表了308 篇,论文量几乎是之前20 年的3 倍。再以“军事”门类来看,截至2022 年1 月8 日,这一学科分类下,共发表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论文3519 篇,从1985 年到2010 年共发表1101 篇,2010 年到2022 年共发表2418 篇。单从这两个门类就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各学科门类下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论文发表数量也快速增加,思政工作的研究开始更多地与不同学科背景相结合,研究领域交叉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例如李丽娜,王东明,顾轶伦发表在《知识窗》(教师版)的《公立医院“互联网+”思想政治宣传与舆情管理》、扈宝安发表在《理论学习与探索》上的《运用大数据探索铁路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路径》等不同行业的思政工作论文可以看出,此时的网络思政研究开始更多涉及各领域、各学科。再如崔敏发表在《江苏卫生事业管理》上的《新媒体视阈下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通过构建和分析公立医院的工作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来形成新型的思政工作方法,可以说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结果都在求新求变.研究对象更加精细和具体化。[5]再如《“微时代”大学生党建“微”模式初探》《运用微博、微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宅”现象的对策研究》《“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入路径研究》这一些文章,讨论的角度、所研究的对象都更具体,从分析小众的“宅”文化群体入手,针对群体特性进行工作方法和思路设计。从“微博”“微信”这些学生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的思政工作模式入手,组建“组织形式”“管理形式”“活动形式”的新型“微”模式。[6]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会影响思政工作的具体操作方式,从而促进思政工作中讨论的现象更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不像早期的思政工作论文,更多的是谈论行业大背景下的思政工作开展。可以说现在的思政工作更具有个体性,开始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角度下的思政工作开展特性。思政工作开展不再仅仅是口号倡导、会议学习,而更多的是从个体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入手,将思政融合个人生活。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谢继华的《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创新研究》就详细地论述了如何通过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创新和载体创新实现在大数据视域下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创新。[7]类似的还有2021 年贵州师范大学邓晶艳的博士论文,就以《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为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这些论文从新兴的大数据这一技术手段入手,探讨如何在新兴的技术手段背景下进行思政工作的创新。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已经不再仅仅是“网络思政工作”,而是各种新角度下,具体实践工作的研究对象。

网络思政工作的研究,已经从当初的提出到第一波的热潮,再到现在持续成为整个思政工作的重点。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结合,网络与思政工作也会继续深入结合发展。对思政工作也会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而思政工作者们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也会不断走向精细化、交叉化以及个体化。

猜你喜欢

论文思政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