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研究
2022-07-07黄广宁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
黄广宁(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
陶瓷绘画历经历代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陶瓷装饰和特别的绘画种类,它在不同朝代都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陶瓷绘画和中国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为中国美术发展长卷添上了浓重的一笔。那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在新思潮的涌入下,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未来陶瓷绘画之路应该走向何方?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一、陶瓷绘画的发展评价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陶上绘画了。当时人们会将一些简单的几何纹样或抽象的符号画在陶器上。真正意义上的陶瓷绘画发展应该从唐代的长沙窑开始。由于前代技术的限制,陶瓷上的装饰多为浮雕类,长沙窑产出了大量带有图案的瓷器,例如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图1),高22.7 cm,口径为11.0 cm,底径为12.2 cm,通体施以青釉。注子腹部以褐色的釉下彩勾勒出多株花草和一只鸟,褐色的线条内部涂有绿色的釉下彩,画面整体充满趣味性。由于长沙窑产出的陶瓷绘画大多是由工匠完成,在风格上与中国画主流的青绿山水画、工笔人物画并不相近,但是又因为绘制的工具和中国画相同—都为“毛笔”,画面多少又带有一些国画的意味,类似于国画后期发展起来的写意画。长沙窑陶瓷绘画的出现对陶瓷绘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釉下彩的研发与烧制技术的发展为后期陶瓷绘画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图1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宋朝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时间的封建割据局面,在一段时间内,社会保持着相对的安定,中原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商业、手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况,并由此带来美术的发展与绘画的兴盛。宋代是我国古代绘画的黄金时期,各类绘画都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不仅继承了宫廷画风,院画空前兴盛,而且士大夫绘画潮流开始形成,题材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并出现了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磁州窑的崛起让陶瓷绘画进入新的时代。磁州窑陶瓷的制作流程是,首先在素胚上用白色的“化妆土”(一种能够覆盖胚体本身颜色的材料),再以黑色釉下彩作画,最后施釉、烧成。黑白的鲜明对比宛如用墨在宣纸上作画。在这个时期,磁州窑的工匠经过长时间的作画练习,使绘制的瓷器画面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画趣味,形式上也具有文人画的特点,包括用笔、构图等。此时的陶瓷绘画多以花鸟、人物为题材,相比唐代的磁州窑,用笔更为细腻,很好地发挥了毛笔具有弹性的特点,并且釉下彩的控制更加精准,色泽更加饱满、浑厚。
元代,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材料的丰富,青花瓷得到兴盛发展。元代的青花瓷不像传统瓷器那样含蓄内敛,而是以强烈的视觉对比,给人以简明舒朗的感觉,它的出现将陶瓷绘画艺术推向高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的地位。元青花(图2)具有强烈的中国画气势,在构图、用笔上都可以看出国画的影子。经过一个时代的发展,在磁州窑陶瓷绘画的基础上,不管是工艺还是绘画,元青花的体系都更加完备。青花属于釉下的一种,先将调制好的青花料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再将不同浓度的青花料根据需要分别填入不同的区域。由于青花料是矿物质原料,直接用毛笔填入会有毛笔留下的痕迹,工匠们又根据瓷器制作的特性,发明了新的技法“分水”以及特制的工具“鸡头笔”。这种绘画步骤和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如出一辙,虽然和国画的绘画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是作画的思考体系是一样的。青花料是外来产物,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绘画多少受到中东地区装饰风格的影响,画面构图较饱满,与当时主流的中国画风格有一些分歧。
图2 元青花八棱罐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不管是制瓷工艺还是绘画形式都已经相当完备,这时的陶瓷绘画类型除了有釉下彩、釉中彩、粉彩、斗彩、古彩外,还有外来的釉上新彩、珐琅彩等。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陶瓷绘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材料、技术和思想。这一时期的陶瓷绘画逐渐向中国画的形式靠拢,工匠及艺术家门都尝试用国画的思维进行陶瓷绘画,并且技艺愈加娴熟,产生了类似抒情豪放的写意画形式、精工细描的工笔形式、清新淡雅的文人画形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汇聚成为中国特有的陶瓷绘画艺术,陶瓷绘画进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陶瓷绘画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中国画(图3),加之烧制技术和材料的支持,在熟练掌握材料特性的情况下,足以让人们把瓷器当成一张白纸,随心所欲地绘画。例如“珠山八友”充分地将文人画与陶瓷相结合并吸收西洋文化取长补短,诗、书、画三位一体,借以抒发胸臆,开创了全新的陶瓷绘画语言,也为陶瓷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非常多的“外行人”以及外国人投入陶瓷绘画的创作中,他们通过学习陶瓷绘画的技法及特性,将天马行空的想法绘制在瓷器上。虽然在工艺上没有专业人士那么完善,但是具有独特的绘画趣味,也受到大众喜爱。陶瓷绘画的载体也不再局限于瓷板、瓶、罐等器物,在现代陶艺也有涉猎,造型和绘画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美融合。陶瓷绘画语言发展至今,向全世界展现了其独特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在代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浸透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审美、愿景,代表着中华民族,代表着陶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图3 东平县博物馆—艺术展厅
二、中国古代陶瓷绘画的审美趣味
纵观陶瓷绘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陶瓷绘画的发展路程和中国画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重合,中国画可以说是陶瓷绘画的根基。人们受中国画审美趣味的熏陶,将中国画的形式融入陶瓷绘画,并根据陶瓷材质的特殊性发展出陶瓷绘画独特的风格,原因有三点。
第一,中国历代书写画画使用的工具都是毛笔,毛笔的独特性造就了绘画、书法的独特性,当匠人将其用在瓷器上绘画时,不自觉地就会根据他们的用笔习惯进行绘制。中国书画讲求用笔及线条,虽然陶瓷绘画的载体和国画、书法的载体不同,书写绘画的质感也不同,但是匠人们还是会最大限度地对中国画的用线用笔进行还原。
第二,在构图上,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可以说是绝对的。历代关于中国画的著名论著都提到了构图对画面的重要性,判断一幅画的好坏,构图是非常关键的标准。中国画的构图凝结了中国人民千年的智慧与精神文化,在中国画的影响下,陶瓷绘画的构图不仅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还由于陶瓷的特殊形态,发展出了独有的构图形式。将中国画构图生搬硬套到陶瓷上是不和谐的,中国画是平面作画,而陶瓷是立体的,可以多角度观察,陶瓷绘画在考虑一个面构图的同时,还得考虑其他面的构图是否合理,要全面、整体地进行构图。
第三,陶瓷作为商品,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品位。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出现大量的职业画家,他们以卖画为生,所画题材也逐渐转向世俗化。同样,陶瓷作为手工艺品,为了更好地被大众接受,也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唐代的长沙窑和宋代的磁州窑都是民窑。民窑和官窑的区别就是民窑能为大众烧制瓷器,而官窑则是专为统治阶级烧制瓷器。在中国绘画整体繁荣的大环境下,将中国绘画意趣融入陶瓷的制作是时代潮流,受到了大众认可,同时也将陶瓷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当代陶瓷绘画的全新之路
回顾历史,在过去信息闭塞和物品流通性差的情况下,陶瓷绘画的发展和传播都比较困难。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交通便利,出现了4K甚至8K的相机,这些相机能最大限度还原作品的样子,让全世界看到。这使原来各种阻碍陶瓷发展的壁垒被打破,中国陶瓷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外来绘画思想的冲击。这时的陶瓷制作及绘画工艺相对成熟,陶瓷绘画展现出了良好的兼容性,风格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这时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后现代陶瓷绘画,它们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陶瓷绘画有很大的创新。这批陶瓷绘画者将现代思想观念融入绘画,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陶瓷绘画语言,这也反映了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越来越弱的现象。
与此同时,陶瓷绘画也出现了很多弊端。陶瓷绘画的载体是陶瓷,而陶瓷作为工艺产品,本质是为人们提供使用功能。当下,很多陶瓷绘画者一味追求商业价值,机械搬抄图案设计,缺少新意,在追求量的同时忘了质才是根本。中国瓷器之所以闻名世界,远销海外,是因为其能做到审美和实用的结合。在当下多元的大环境下,中国陶瓷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之路,而陶瓷绘画不管是作为陶瓷的装饰手法抑或是单独的绘画语言,都需要学习前人的优秀传统并加以灵活运用,最大限度丰富文化内涵,创作者唯有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研究、去创新,才能使这条路越走越宽。
陶瓷绘画作为中国的名片之一,从中国画的体系中独立出来是必然,所谓的独立并不是将中国画传承千年的精髓抛弃,而是在保留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之外,更多地发挥陶瓷绘画所特有的美,不被各种程式束缚。在构思和作画的同时,要将视野拔高,不仅要注意画面的构图、色彩等,更要考虑画面和陶瓷的整体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创作。如今在中国画审美品格的引导下,陶瓷绘画仿佛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这条路会走向何方,能走多远,和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不论是中国画的崛起,还是陶瓷绘画的兴盛,都源于我们不断复苏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国家日益强大所带来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陶瓷绘画在这个时代能做什么,能成为什么,除了延续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是否还能融入新的视觉体系,影响甚至引导这个时代的审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