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形象学”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
2022-07-07欧阳叔雯
摘要:教师在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教学时,可以从文化间的爱憎态度、自我言说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着手,有意引导学生对比西方世界中的不同中国形象,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其间。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思政教育
教师在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教学时,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对比西方世界中的不同中国形象,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其间。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是把“异国形象”置于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关联中,研究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各种诠释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它采取跨学科的方式来考察“他者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所蕴含的两极关系及其表现在文化间的爱憎态度、身份上的认同与别异、本质上的褒贬判断,注重探讨“自我”借“他者”进行自我反观、自我书写、自我言说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
二、从文化间的爱憎态度进行思政教育
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关系主要有三——狂热(自我仰视他者):与本土文化相比,异国文化绝对优于本土,比如哲人王等;憎恶(自我俯视他者):与本土文化相比,异国文化被视为低下的、负面的,比如傅满洲等;亲善(自我平视他者):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都被视为正面的,比如功夫熊猫等。
18世纪之前,西方人在中国找到了“哲人王”。“哲人王”由古希腊思想巨擘柏拉图在他的鸿篇巨著《理想国》中提出,在其意图建构的政治秩序当中,哲人和王者的身份是重合的。从13世纪到18世纪,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繁荣、富庶、强盛的国家。欧洲人经过一番探索和思考,终于在中国找到了“哲人王”康熙。他是欧洲人在18世纪用来反对暴政和神权的一面旗帜。
18世纪之后,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被西方视为贫穷的、落后的、野蛮的、邪恶的人。“傅满洲”是英国通俗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傅满洲”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中国人,在唐人街建立了一个随时准备颠覆西方世界的黑暗帝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经济危机和中国申奥成功后,中国被西方视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 《功夫熊猫》于2008年上映,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故事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它把美国梦和中国功夫、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宣扬了功夫熊猫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励志经历,又展现了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还通过拟人化中国文化(五行拳、活化石熊猫、道家思想、龟大师等) 以友善的态度制造出了中国形象。
这一段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极具爱国主义元素,如果教师能够善加引导,就会极其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图强的志向。
从西方世界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国力强盛时,西方就崇拜中国、敬重中国;当中国国力衰弱时,西方就蔑视中国、丑化中国;当中国重新崛起时,西方就在某些时候亲善中国、赞扬中国。所以,中国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强弱。因此,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强大贡献绵薄之力,娟娟细流汇成滔滔大河,必将蔚为大观。
三、从自我言说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进行思政教育
通过形象学的教学,我们明确了:西方在言说中国的同时,也在言说着自身。
首先,西方对中国的言说是主体欲望的投射,反映了本民族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求和心理。
《鲁滨孙漂流记续集》中鲁滨逊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以及长城以外的蒙古地区,在他看来,城市、生活、贸易、军队等等一切都不如欧洲,认为“只要有三到五万良好装备的士兵就能征服整个中国大陆”。
《消失的地平线》主要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四名西方旅客意外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让康维这个外国人感受到了宁静、美好、幸福。这是一个人间天堂。
其次,西方在言说中国时 ,也在言说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傲慢与偏见,希望与恐惧。
当西方文化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时,中国形象就是天堂,在西方文明没落时,西方人希望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拯救西方,其目的是质疑西方社会,重新建构一种新的秩序;当西方文化自我认同、自我扩张时,中国形象就是地狱,西方的强大、文明需要中国的贫弱、混乱来衬托。
最后,西方文学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中国现实的客观呈现。地狱或天堂与其说是在说明中国,不如說是在说明西方文化自身。它们是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两个极端。
通过这一段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故此,我们既不能因为西方文学中的“乐园”、“天堂”而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也不能因为西方文学中的“地狱”、“失乐园”而自轻自贱、妄自菲薄。中国人应该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种理性的判断。
总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形象学的教学中,“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 12月。
作者简介:欧阳叔雯,女, 硕士。汉族。湖北天门人。现任职于汉口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