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22-07-07刘卫兵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山西静乐康家会中学。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早晨,透过窗上的破洞抓拍学生上课。当时思考的不仅是构图,而是孩子们读书的艰辛。刘卫兵 摄
2011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前,抓拍了几张警察的照片,结果被警察追上盘查了许久。刘卫兵 摄
2004年春,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青年人在宾馆举行成人礼庆祝聚会。刘卫兵 摄
如果把自己30年的摄影经历比作登山,其间汗流浃背的攀爬过程可谓艰辛。然而人生就是苦并快乐着。沿着山路一步步向上攀登时,沿途会观赏到不一样的风景,当你爬上一座座山顶,眺望广阔的世界时,能获得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登山需要看准目标,执着向上前行。偶尔也要停下来,回望一下走过的路,期待走好以后的路。我去年出版的纪实摄影著作《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就是回望和总结的结果。30年的经历浓缩成的全书共六章,近20万字,300多张图片。该书上市一年多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长期在京东、当当摄影图书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已连续多次重印。摄影作品应该经得起历史和读者的考验,书中的照片和文字能够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让我这个从青年到中年、从满头黑发干到几近秃顶的摄影人多少有些安慰。
该书的写作要推到10多年前,著名散文家、《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先生曾建议我,当了多年摄影记者,总该写本新闻摄影方面的书。许多好友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静心一想,自己毕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新闻摄影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采访一线报道多年,也该对摄影记者的专业有所总结。于是便开始查阅整理图文资料,陆续写出20多万字的整理性草稿。后来采访一忙实在顾不上,一拖就是近10年。
进入2019年初,翻开日历,猛然发现从事摄影工作已经整30年。岁月如梭,影像留痕,30年的风雨已经化作无数张大大小小的图片,镶刻在青春的记忆中。一股强烈的欲望催促着我再次打开尘封多年的草稿,重新整理那些摄影的经历和感悟,书写新的篇章。摄影需要灵感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时间一拖,积累的拍摄经验和思考也丰富了许多。
摄影是个半体力活,整理资料也是个辛苦事。摄影采访几十年,我经历了国内外数千次的报道,亲历许多国内外大事。我曾走遍全国,拍摄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约百万张图片,發表作品数万幅,采用图片的报刊剪报装满了半个书柜。为此,我从箱子里翻出发黄的老胶片,又在硬盘里查阅了几十万张数码照片,翻阅了几十万字的个人日记和笔记,以及数百篇自媒体图文作品和摄影理论文章。重读这些老照片和文字,是快乐的回忆,也是重新的思考。
从1970年代末,父亲第一次允许我用家里的海鸥相机照相,我自己学拍照的时间和改革开放大致相同。可以说,我是抱着相机跟着改革开放走过来的。1980年代,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挎着海鸥单反相机跟老师学黑白摄影,钻进暗房里冲洗照片。到新华社工作后,天天和相机、照片打交道,奔波于各种新闻采访。21世纪初,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一次次投入紧张的时政报道,到如今常常用手机记录日常生活。几十年中,握着相机的我像坐在高铁上,穿梭在飞速流转的时空中,感受时代的流转。
“卫兵是摄影界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眼睛尖、脑子灵、腿脚快。赶上热火朝天的新时代,他深入生活,思路敏捷,游走于街巷新闻与重大活动之间,用勤奋和思考给社会留下诸多的影像档案。”一起跑过社会新闻的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如是说。此外,新华社摄影部的老领导、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在摄影书的祝词中说:“在我眼里,卫兵是擅长摄影和文字的两栖记者。作时政记者,整天忙于报道大新闻。做社会新闻记者,始终聚焦平民生活。做战地记者,曾奔波在战争前线。作为驻外记者,探寻境外各个领域。无论什么采访,只要派他出马,总会竭尽全力、马到成功。经过无数次历练的他,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思考。”
时代在变,摄影也在变,我自己对摄影的感悟和思考也在变。开始拿相机拍留影和花花草草;后来拍社会新闻、突发事件、时政新闻,多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再后来,有意识地多记录一些新闻现场,为历史保存资料;到如今,逐渐用新媒体、融媒体、多元化和大视野的角度看摄影。观察、聚焦、拍摄、思考,摄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中。
摄影是与现实生活和个性追求密切关联的媒介,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摄影对于我是工作和职业,也是爱好和乐趣。多年来,总希望用手中的相机为社会和民众做点儿实事和有意义的事。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多年前曾给我的书题词:“用摄影记录现实,以真诚服务社会。”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的何平曾在我的纪实文学著作《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序言中说:“记者的使命不仅在记录历史,更在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领导和前辈的鼓励与希望,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摄影就有多大。摄影再大,用二维静止的照片去记录动态万千的鲜活世界,也难以穷尽。有时能感受到摄影的威力和影响力,有时也深感它的局限和无奈。为此,我一直在探索和运用摄影+文字+思考的方式,力争让摄影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采用这种图文并重的方式,讲述摄影背后的故事,发表数百篇自媒体图文作品,撰写多部纪实著作,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今,摄影和图片已经广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作为网络时代一种难以或缺的互动和沟通方式,摄影能让人变得见多识广、丰富多元并健康快乐。我常跟朋友们说,想快乐吗,拍拍照片吧。
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土壤。进入新华社工作30多年,特别感谢新华社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才会逐渐地进步。感谢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为《摄影实战手记》作序,他恳切深刻的序言,是对我的真诚鼓励。感谢摄影界人士徐祖根、解海龙、李舸、盛希贵,以及作家梁衡、梁晓声先生的致辞,他们热情洋溢的赞誉是对我的勉励。在书稿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各界朋友给予了真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摄影书从撰写到出版这两年,正赶上新冠疫情在国内外蔓延,复杂多变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封闭隔离也为完成书稿赢得了宝贵时间。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有阳光生活就会灿烂,世界总会更好。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王文澜在《摄影实战手记》序言中写道:我们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随时面临预示变革的节骨眼儿,读者会在书中发现历史进程的精神支点。这些无数的记忆碎片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必将成为充满智慧的心灵之镜。
“充满智慧的心灵之镜”应该是一种追求吧。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如果不随手拍几张感兴趣的照片,总觉得今天缺点儿什么。我多年养成的习惯,边走、边看、边拍、边想,人生路上的人间烟火和不一样的风景,真的好看。
1988年,南京,大桥下的背手小姑娘。时隔30年后,照片引发人们寻找小姑娘的热情。照片是摄影人记录和读者观看共同作用的产物。刘卫兵 摄
1990年,甘肃兰州,外国老式汽车拉力队抵达,引发当地人的好奇。刘卫兵 摄
1993年,北京西长安街上的平板三轮车。刘卫兵 摄
1996年,江西赣州火车站,从山里赶来的老人第一次见到火车,激动地上前抚摸车厢。刘卫兵 摄
1995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在北京闭幕,李嘉诚、周南、霍英东(从左至右)在庆祝晚宴上观看演出。刘卫兵 摄
2009年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左二)和夫人翁帆(右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刘卫兵 摄
2017年,北京故宮,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刘卫兵 摄
Pf90J18PCdQQslwcn96a0VRPzPFWiCzrC3HgBRJALTA=1997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慰灵碑前祈祷的老人。刘卫兵 摄
2008年,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孩子们在雨中奔跑。刘卫兵 摄
2000年春天,香港佳士得拍卖会,圆明园铜牛首和铜猴首即将拍卖。这张新闻照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刘卫兵 摄
2015年,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一阵风吹过,人与自然变换出奇特的景象。刘卫兵 摄
2020年1月春节,新冠肺炎蔓延全国,北京前门大街空空荡荡,一位行人推着箱子前行。刘卫兵 摄
2000年,香港演员成龙在北京参加中华巨龙舞长城活动。刘卫兵 摄
1996年春,河北阜平县,村民观看北京送戏下乡演出。刘卫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