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应服务智能经济建设
2022-07-07马近朱
马近朱
近年来,金融科技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金融创新,使用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提升了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推动了普惠金融和智慧中国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处于动力切换期,产业结构重心将全面转向更为依赖创新的经济形态。2020年国家发布“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智能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关键词,智能经济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金融科技正处于发展转型阶段,具备数字化智能化优势,应按照“十四五规划”对行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建设智能经济。
金融科技企业面临转型
中国金融科技领域拥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独角兽企业。他们从支付起步,依靠科技力量,凭借平台效应,集线下支付、线上支付、转账、信用卡、消费者融资、投资等绝大部分金融功能于一体,形成新兴金融控股集团,改变了中国金融业态,成为“做金融的金融科技”。蚂蚁集团是全球功能最全面、整合程度最高的金融科技平台,2019年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当年处理支付交易110万亿元(折合16万亿美元),是贝宝的25倍以上。蚂蚁集团以支付为人口从事借贷业务,推出类信用卡产品“花呗”和个人贷款产品“借呗”,向个人用户及小企业放贷。十年之内,蚂蚁集团的消费者未偿贷款余额已达1.7万亿元,约合中国消费者借贷市场总额的15%,小企业贷款累计达到4000亿元,约合小微企业贷款市场总额的5%。信贷业务成为蚂蚁集团最大業务单元,占据公司2020年上半年收入的39%。蚂蚁集团还依靠平台功能进入资产管理业和保险业。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收益在1.7%左右,高于银行现金账户收益率,2017年余额宝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蚂蚁集团还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产品分发渠道,约有170个公司经由蚂蚁平台售卖6000余种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资产管理金额高达4.1万亿元。蚂蚁平台经由借贷业务,向潜在客户推荐资产管理产品。蚂蚁集团涉足保险业后,同大型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人寿险、车险、医疗保险,以分销平台的角色收取费用。资产管理和保险业所得收入占据蚂蚁集团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蚂蚁集团的实践表明,科技能够提升金融效率,但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不会产生新的金融功能。
2020年我国“监管沙盒”试点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中,信贷场景、运营管理和支付等以应用为主的项目分别占比47%、23%和13%。换言之,金融科技创新往往集中于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开发技术等较为后端的创新,以新应用服务巨量市场需求、创造盈利,较少重视基础创新。长此以往,金融科技领域必然出现行业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我国金融科技基础创新也会落后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2020年12月对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提出整改要求,2021年2月出台《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均意在敦促金融科技企业合规有序展开金融和贸易活动,摒弃过度倚重金融业的取向,发力新领域,服务新经济,特别要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成为“不做金融的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服务智能经济的客观必要性
智能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基本坐标,以物理设备、电脑网络、人脑智慧为基本框架,以智能政府、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经济形态。智能经济是立足S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为内容的新基建,有望驱动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社会的进步。现有的自动驾驶、智能助手等只是智能经济的冰山一角。可以预见的是,交通、金融、制造等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必然提速,促进智能经济全面落实。智能经济受人工智能驱动,将在三个层面带来重大变革和影响。
一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近20年来,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手机几乎全面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经济时代,智能终端远远超越手机范畴,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等都会入列新型智能终端队伍,和手机一道成为物联网的众多节点。物联网中的智能终端应用与服务形态随之发生变化,人们会以更自然的方式与机器、工具“交流”。
二是智能经济将为基础设施带来巨变。传统的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将不再处于舞台中央,新型的人工智能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等,将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基础设施。未来重要的操作系统不再基于个人计算机,也不再基于手机,而是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框架。深度学习框架对上承接各类智能应用,对下主宰人工智能芯片设计。
三是智能经济将催生新业态。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行各业正在快速实现智能化,新的消费需求和商业模式必然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不同产业,切实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人工智能在疾病筛查、辅助诊断治疗、新药测试等方面,都将带来积极重大影响。
金融科技与智能经济一脉相承、内涵相通,两者具备一体化趋势,能够共同提升社会整体智能化水平。智能经济会对金融科技提出新要求,金融科技则能在服务智能经济的进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新路子。金融科技发端于支付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壮大,支付终端从POS机具逐步转向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这些终端支撑的业务范围从支付扩展至电商、物流、叫车、送餐、社交媒体、视频等全渠道社会服务。智能经济在客观上要求金融科技发挥既有的消费互联网终端优势,逐步连接起更多的智能终端,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终端,使之具备互操作性,实现各类终端的互联互通,服务与这些终端相关的各行各业,支撑起无远弗届的物联网经济。智能经济还要求金融科技将业务重心从金融转向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领域,比如芯片业和机器人行业,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智能化。智能经济催生出的新业态,往往是金融科技已然进入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业务领域,如:交通、医疗、城市安全和教育等。疫情期间,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帮助社会各部门普及互联互通的健康码,推广各类远程办公App,提供用于健康打卡、智能门禁、小区公告、报事报修、红外测温等的基层智能服务内容,推出自动驾驶机器人为医疗人员运送物资等,使得国家在特殊时期运转良好、社会治理水平跃升、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效仿。金融科技只要围绕智能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就能在新时代重塑业务新形态,找到腾飞新机遇。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
金融科技服务智能经济的实践探索
金融科技应优先进入物联网发展较快的行业。智能经济呼唤海量智能终端互联互通。随着智能终端超越手机,金融科技企业不应局限于开发手机App运营基于手机的基础设施.而应着眼于更多样化的终端,构建中国标准和规则的物联网及其应用。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已达55亿个(数据来源:2022年4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计2019年至2025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将以27.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上升。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3.99亿户,其中应用于智慧公共事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22.4%、18.1%、15.6%。
汽车制造和家居行业涉及多种终端和场景,智能化进程较快,适合金融科技企业优先进入。汽车制造业涵盖自动驾驶、高精地图、自主环境感知等自主系统,将进入高级自动化和自治时代,人脑、云脑、端脑与生物体、数字体、机械体融合共生,达到人机柔性智能融合。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大都步入自主系统,全面深入汽车制造业成为金融科技企业顺应潮流的举措。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与苹果公司就共同研发、生产自动驾驶电动车进行谈判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方将利用韩国车企在美国的工厂,生产苹果品牌自动驾驶电动车,预定2024年正式投产。苹果由此步入汽车制造业,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业内认为,未来汽车制造的关键之一是汽车信息技术领域,如:车联网、自动驾驶等。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百度与吉利已成立智能汽车公司,重点发展车联网与自动驾驶。资本市场对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充满期待,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的股价已较发行价分别翻了10倍、5倍和4倍,金融科技企业服务汽车制造业的潜力巨大。
智能家居行业也以囊括多种终端设备为特征,是金融科技企业应当进入的绝好场景。以海尔的墨盒洗衣机为例,该款洗衣机送达用户后,产品与客户的交互正式启动。洗衣机具备物联网无感支付功能,优于当下普及的移动支付。用户与制造商签订协议,当洗衣机监测到洗涤剂消耗殆尽时直接下单、自动付费,用户接收到新的洗涤剂。这一功能使得洗涤剂以及其他与洗衣机相关的品牌方和行业进入平台,共同加入为用户定制服务的行列。
金融科技企业已对无感支付进行了探索,有能力同制造企业合作,以模块化形式嵌套进入与智能家居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有效连接起智能家居行业内的所有终端设备。金融科技企业发力物联网业务后,能将在消费者互联网累积的技术和用户优势迁移至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型。金融科技企业还会在发展中将自身已形成的标准和规则推广至工业互联网,推进行业融合,打破垂直行业的“信息孤岛”,促进应用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走出去”打牢根基。
金融科技企业应参与芯片业,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赋能物联网运行和处理海量数据的关键部件是各类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换言之,芯片与其他产品融合,才能筑就“万物互联”的世界。近年来,芯片大量用于智能手机、汽车等与物联网建设高度相关的行业,芯片制造业由此全面兴盛,全球半导体上市公司市值已超4万亿美元,是五年前的四倍。疫情期间,在线办公、消费者对流媒体和视频游戏的热衷均推高了芯片制造商的股价。不止传统芯片制造厂商AMD、英伟达和英特尔的业务蒸蒸日上,芯片业吸收的投资量也日渐上升。三星预计10年内向芯片业投入1000亿美元。中国台湾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积电”)将2021年的芯片投资额从172亿美元增加至280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芯片研发是保持中国在信息和通信产业领先优势、补齐信息技术产业链短板的关键所在。中国视芯片业为重中之重,力争在2025年实现芯片完全自给。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我国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从19亿元增长至56.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3.5。
金融科技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大量使用数据,大量生产数据。金融科技企业要想在物联网建设中赢得先机、站上产业制高点、进入新的盈利空间,就需具备设计芯片、自制芯片的能力。事实上,金融科技企业在进入人工智能、网络社交和其他专业化应用后,对芯片等硬件的需求已然大涨,不少大型金融科技企业便顺其自然进入芯片设计领域。亚马逊云计算部门AWS以自有的“引力子”(Graviton)芯片替代了部分英特尔芯片。亚马逊称,“引力子”芯片比英特尔芯片的成本效益高40%。谷歌推出定制的“张量处理单元” (Tensor Processing Unit)芯片专门用于为云客户提升人工智能计算水平。百度称,自主开发的“昆仑”芯片运行速度高于英伟达出品的芯片。微软也正在设计自有芯片。苹果先后使用过MOS科技、摩托罗拉、IBM和英特尔出品的芯片,2007年推出iPhone后决定自行开发芯片。此后,苹果自主设计智能手机芯片,先后交由韩国三星和中国台湾台积电生产。2020年起,苹果正式以自有设计芯片替代Mac电脑产品中的全部英特尔芯片。这些全球最具代表性金融科技企业的做法反映了行业发展趋势,是同业应当效仿的对象。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业务中芯片使用量较大的,可尝试同芯片制造商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发芯片,有条件的也可自主开发,以便增强自身科技含量、更好服务智能经济、占领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幫助解决我国芯片被他国“卡脖子”的情形。
金融科技企业应推动机器人革命。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科技水平的最综合体现。机器人产业能够推动智能经济发展,造就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智能化。咨询公司Bain预测,从现在到2023年,美国企业向自动化的投入将达10万亿美元。麦肯锡关联咨询公司调研发现,全球三分之二的企业在自动化方面的投资额翻番。调研公司Robo Global曾预计,到2021年末,全球工厂机器人将超过320万台,是2015年数据的翻番。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从2020年的450亿美元上升至2025年的730亿美元。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国共安装14.05万台机器人,同比减少9%,但仍超过同期欧美国家的安装总量。2020年的疫情加快了中国工厂的自动化进程。瑞士信贷估算,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9.5%。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同比增加19.1%,达到23.71万台,其中仅2020年12月的产量就达到2.97万台,同比增长32.4%。2020年中国企业仅占据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的39%,低于国家定下的50%这一目标,成长空间广阔,适宜相关企业进入。
金融科技企业涉足电商、物流、信息服务日久,不少企业为提升业务运营效率而步入机器人领域,堪称其他金融科技企业未来发展的表率。2020年阿里巴巴启动智能工厂平台“迅犀”,推动数字化进程,实现全价值链整合,涵盖产品设计、部件采购、生产制造、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帮助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商户快速消灭多余库存,将生产到运输的时间从数月降至两周。“迅犀”专注于中小企业服务,大量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T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投产之前已有200多家淘宝中小商户参与试点。京东开发的机器人多用于智能物流。京东无人仓的日处理订单能力将超过20万单,是人工仓库效率的4~5倍。京东无人机可以在不受地形影响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将货物从无人仓送至智能配送站。京东已建成全球首个无人机调度中心,保障无人机的常态化运作,还同西安航天基地合作,投资205亿元建设全球智能物流。京东将在四川建设185个无人机机场,在陕西建设100个无人机机场,实现24小时内送达中国任何城市。京东智能配送站内20个配送机器人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方网五公里区域内所有小件包裹的配送工作。这种智能配送站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布局,专门为配送机器人服务。配送机器人充电后最多可携带30个订单,站点日订单数可达2000单。
预计会有更多金融科技企业深入机器人业务,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中国购买和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但日本企业仍占据机器人市场主导地位,其次是欧洲和韩国制造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机器人开发方面要关注日本、欧洲和韩国制造商的动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引导下,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相关企业的合作,提升金融科技企业的机器人应用创新水平,参与机器人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基建”是人类社会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之前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涵盖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網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林林总总,均与金融科技紧密关联。金融科技理应抓住“新基建”带来的契机,积极探索奋进,于创新中求突破,于变局中寻出路,向智能经济输送更多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杨琪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