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效应
2022-07-06张佳玮
今日文摘 2022年23期
张佳玮
身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每天都得跟拖延症做斗争。“我下了很多次决心了呀,我就是改不掉啊,是不是我就是迟钝就是慢性子啊?”。其实,许多拖延症,是非理性的。许多阻挠障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于是分心,延后,避免面对。拖延很爽,一直拖延一直爽,于是做不了。而专注力又和体力相关。当体力消耗之后,更加无法专注了。就会跟自己说:我累了做不了了——好,又一次完美拖延了。
1927年,布鲁玛·蔡格尼克前辈研究发现:相对于已完成的工作,人更容易在意未完成的、被打断的工作。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比如,我们对已得到的,往往不太在意,对付出了努力却没得到的,会格外珍惜。所以电视连续剧要告诉你未完待续,评书章回之间会有“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未尽未完之事,总能惹人情肠。
人的心理是这样:总会幻想一个完美无瑕的时刻,才适合做某事。如上所述,和拖延症一样,这其实有点非理性。世上其实没有所谓完美的时间。辛弃疾这方面说得好极了:“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你总想着等个完美时机再说,其实是等不到的。
苏轼有一次爬某座山,看见半山腰一个亭子,想上去休息,爬了半天快累死了,看着亭子绝望;忽然脑子一转,“此地有什么歇不得处?”——为什么不就地坐下休息呢?于是如鱼脱钩,忽得自由。世上没什么半山腰的亭子,可以一劳永逸;所以,“此地有什么歇不得处?”
一直拖延下去,就真不会开始了;工作也罢,享乐也罢,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了。
(王安平薦自《文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