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故事
2022-07-06马剑
马剑
对于费城最初的印象来自于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费城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位患艾滋病的律师为自己维权的艰辛历程,故事情节的起伏让电影背景中的这座城市也多了几分悲情。而现实中的费城,显然并没有那么悲情,但却如电影一般充满了故事。
费城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美国的故事,美国有太多的“第一”发生在这里。作为美国建国时的首都,在这里制定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建立了第一家银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座动物园……费城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的发展史。昔日的首都,虽然光彩早已被相距不远的纽约和华盛顿抢去,但作为美国革命的摇篮地,在美国人心中,它的地位不可取代。如今的费城更像是一座大型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美国人来这里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
老城一街至六街的区域,完好保留了美国建国初期的一些古迹,这里常被人称为“美国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平方英里”。街道两旁两、三层高的砖房依旧弥漫着18世纪的气息,略显沧桑的门前大多有花卉、盆景点缀。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美国早期殖民者初到这里时的样子。对于我这样的散客,几乎不必在乎地图的指引,随意走入一条小巷,就能与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不期而遇。不少美国开国名人在这片区域里留有故居,即便故居不在了,也会在它的原址上做上标记。街道上,不时会有旧日的马车载着游人穿梭而过,似乎只要换掉人们的现代着装,整座老城可以瞬间回到200多年前的样子。
位于这片区域内的贝茜·罗斯之家是最为热闹的一处故居。贝茜·罗斯曾是当地一名出色的裁缝,她的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丧生。据说在美国独立前夕,华盛顿曾亲自登门拜访,请她缝制了美国第一面国旗。故居的外墙上挂着一面显眼的国旗,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和13颗围成一圈的星星构成,代表美国独立时的13个州。整座老城,随处可见这样的国旗,这让看惯了50颗星美国国旗的我,多少有些不习惯。故居外的小院里坐着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她学着贝茜·罗斯的样子正在像模像样地缝纫衣服,引来不少游客上前与她合影,让容易简单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顿时多了几分趣味。
这片街区的核心是国家独立历史公园,公园形似一个大的“L”形,这里有著名的独立宫和自由钟。参观独立宫是免费的,但是必须先到游客中心领取门票,由于我并未预约,领票时被告知已没有名额。这时,一名穿着18世纪服装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问我是否还需要参观的门票,他有富余的。如他一般,这里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这样复古的打扮,很像是穿越回来的,让游客有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游客们会在专业解说员的带领下分批参观独立宫。独立宫是一座两层的旧式红砖楼房,乳白色的门窗,高耸的尖塔,塔上镶嵌着一座大时钟,塔顶就是当年悬挂自由钟的地方。对于刚刚建国时的美国,这样的建筑虽略显朴实,但仍能透过历史感受到它散发出的威严。
独立宫的一楼是会议室,这里是当年《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签署地。会议室里保留着当年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各州代表坐过的桌椅,他们用来签名的鹅毛笔、墨水也以当年的原始状态随意地摆放在桌面上。这些被美国人视为先贤的人物,想必当初不会预感到他们不仅仅是在改变美国,更改变了整个世界。
独立宫二楼是一间长方形的公共活动室,活动室边上还有一间图书室,同样保留着当年的家具装饰。再往上就是屋顶了,虽然不能上去,却让人感觉很熟悉。在电影《国家宝藏》里,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一名喜爱考古的冒险家,他为了寻找隐藏在《獨立宣言》中的秘密,跑遍了费城的古迹,而最终在独立宫屋顶上发现了新的线索。你追我赶的画面很让人担心他会一不小心把两百多年的屋顶一脚踩塌,影片在营造惊心动魄的情节时也将美国的历史用巧妙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这种大片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确实很美国。参观之余,不少小朋友会在走廊里东摸摸西碰碰,大概是想着会不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小角落里又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让一次普通的参观,变成心照不宣的探秘之旅。
独立宫塔顶上的自由钟早已被单独存放在公园的一侧,在美国人心中它的地位仅次于自由女神像。这口自由钟据传在很多重要的历史场合中被敲击过,最著名的是在1776年7月4日敲钟召集民众来聆听《独立宣言》。只是,没想到这口钟在1752年运到费城首次敲击时便出现了裂纹,之后一百多年里经历了几次大的裂纹和两次大修复,便不再使用了。如今看到的自由钟大裂缝已有一厘米宽,如果不是历史赋予了它重要意义,实在看不出它的特别之处。
这座城市也有关于中国的故事。距离独立宫的不远处是费城的唐人街。初见时其模样多少有些让人失望,整条街道的状态像是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道路两旁各类店铺、超市、餐馆林立,老旧的路面上不时能看到被丢弃的垃圾,很像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杂乱商业街。
但无论怎样,看到满街的汉字还是让人倍感亲切。在唐人街的尽头,有一整墙的壁画,描绘着费城华埠发展的历史,能够看到那时刚到这里的华人大多都是苦力出身。听这里的华人讲,如今虽然生活境遇大有改善,但要想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却没有那么简单。颇感意外的是,在壁画旁的街道边看到一尊林则徐的雕像。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矗立在这里,十分突兀。询问后才知道,在美国毒品问题严重,甚至蔓延到了华人社区,为了应对毒品问题,人们想到了林大人,希望他能来大洋彼岸镇一镇那些小鬼们。
穿过斯古吉尔河,便是与老城一桥之隔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40年创办。校园的设计风格透着股英国味,在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不少新的元素风格。这里不但是美国独立前殖民时期建校的九所大学之一,也是常春藤八所盟校之一,还是美国的第一所医学院和第一所商学院的诞生地。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在这里求学三年。
校园的面积并不大,没有围墙的阻拦,宾大依旧是当初林、梁二人求学时的样子。本就古朴的校园,加之烟雨蒙蒙的天气,令整座校园弥散着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坐在校园的长椅上,我静静打量观望着漫步闲行肤色各异的年轻学子,想象着林、梁二人并肩携手走在校园里的情景。
走进一栋标有艺术建筑史的教学楼,楼梯旁的办公室里,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略上年纪的女老师正坐在杂乱无章的办公桌前翻看着资料,她大概误以为我是学生,招呼我进来。我略带歉意向她问道,我只是个游客,能不能随便看看?她抬了抬眼镜,仔细打量了一下我,说道:“当然可以!”
离开宾大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成宾大的考古学及古人类学博物馆。我赶到时,博物馆已经闭馆,这里收集有大量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奥斯曼帝国等等文明的文物孤品,其展品在考古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不少中国人专程来看收藏在此的昭陵“二骏”。
这个遗憾,为我再来这座故事之城,提供了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摘自2021年第46期《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