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可西里惊现罕见“红山脉“

2022-07-06黄增强

知识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唐古拉山隆升长江源

黄增强

2022年7月1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源科考队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发现一处大规模的罕见特殊地质现象“红山脉”,引发地质学家和地质爱好者的热议。

可可西里是我国最大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这片禁区,一是海拔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不利于人类生存;二是天气复杂多变,域内干旱而寒冷;三是地貌复杂,湿地和冻土多,不少的沼泽地与流沙地都藏在该区域内;四是淡水难觅,该区域虽然遍布河流,但大部分都是咸水湖;五是容易迷失方向,此地是一个信号比较弱或没有信号的地方,地图导航难以提供服务。除非有一台北斗导航仪或一部卫星电话,才能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理坐标,否则当你遇到危险时,是不可能得到救援的。放眼望去,这片土地除了荒凉,还是荒凉。在这里,是看不到人群的,能看到的只是野生的植被及各种野生的飞禽走兽。

位于可可西里盆地中部的这片“红山脉”,总面积达9.6万平方千米,形成于距今7000至3000万年之间的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红山脉”地表露出的岩石系唐古拉山的砖红色、紫红色岩石。这些红色岩石在遭受风化、剥蚀后,被河流搬运到可可西里盆地内沉积下来后,又受到地质构造运动,才逐渐露出地面,最终形成如今的地貌。

分布在可可西里盆地的紅色岩石,北至五道梁地区,南至唐古拉山镇南侧,向西可延伸到西金乌兰湖以西地区,向东可到通天河沿线。这片红色地层南北宽度超过160千米,东西延伸长度近600千米,面积之大在国内十分罕见。“红山脉”呈近东西走向,两坡不对称,南陡北缓,山体上地层剖面裸露清楚,呈现出层叠状态。整片红褐色山体在可可西里夏季的绿色草原上十分显眼,是青藏高原上一处壮观的古地质遗迹。

在“红山脉”旁,有一条红色的楚玛尔河,这种红色的河流在可可西里盆地并不少见。在沉积的过程中,由于可可西里盆地处于氧化的环境,因此沉积物中的铁元素便慢慢发生了氧化反应,形成了氧化铁(铁锈),把岩石的颜色染成了砖红色和褐红色。

在距今3000多万年前,可可西里盆地的海拔很低,是一个大型湖泊。后来,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可可西里也不断抬升,形成山间盆地。当时,由于风化和侵蚀,唐古拉山红色的岩石受到一定的损失,软化成一些软质的泥土和沙粒,后流入可可西里的盆地底部。地壳后期的长期运动,将这些红色的沙砾或泥沙展示在地壳表面,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红山脉”。

可可西里盆地的“红山脉”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形成历史密切相关。其实,青藏高原的隆起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抬升过程经历了好几个上升阶段,当青藏高原抬升速度快时,每年甚至能上升7厘米。它的地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亿年前的奥陶纪,之后青藏高原地区的各部分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期,青藏高原还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横贯现在的亚欧大陆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东南亚的海域连通,称为“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亚洲板块移动和挤压,因此印度板块北部出现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隆升成为陆地。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由于海拔较高,探测难度较大,丰富的矿物未能获得开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源科考队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盆地发现的“红山脉”,对我国研究可可西里的盆地状况及当时的地质风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申添毅介绍,可可西里鬼斧神工的“红山脉”地质景观有望成为可可西里盆地的一座大型“地质公园”,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唐古拉山隆升长江源
长江源生态文创产品设计——“福禄”斜挎包
长江源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在纳木错湖边
南北构造带北部“古脊梁”演化过程探讨
三条河在我桌头流淌
大地赋
南迦巴瓦峰第四纪隆升期次划分的热年代学证据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水沙特性初步分析
地貌参数指示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最新构造隆升差异与地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