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2022-07-06姜常红
姜常红
1932年,温诗铸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他在童年经历了颠沛流离和苦难的生活,深深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发奋读书,救国救民。
1951年,温诗铸以湖北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考虑到祖国的安全要靠先进的制造业,他毅然选择了机械系。在接触了摩擦学相关知识后,他选择以此为研究方向。因成绩优异,温诗铸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起了机械摩擦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大梁。
在清华大学专业翻新之际,温诗铸提出设立机械设计专业。在专业研究起步的阶段,条件比较艰苦,人员技术有限,他带领课题小组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实验,先后主持过起重机、高速轴承等项目,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陀螺仪平台、第一台铀分离样机,还创制了中国第一台超长进刀量的程序控制机床。
为了推动摩擦学专业研究,温诗铸开始负责筹建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和清华大学首批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温诗铸在学科研究中,还注重总结理论,出版教材。1989年,温诗铸主编出版《摩擦学原理》一书,至今仍是摩擦学领域的宝典。随着学科的发展,他还在传统摩擦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最新纳米技术,继续推动摩擦学研究,提出了纳米摩擦学。除此之外,温诗铸还完整地提出弹流润滑理论,推导出了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编著出专著《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温诗铸的目标是全面发展摩擦学学科,他风趣地将摩擦学学科的创建比作“就像串糖葫芦一样,项目就是一颗颗散的果子,学科就是中间的棍儿,这样才能构建体系,成就一派之势”。为此,温诗铸积极组织科研会议,倾力培养专业人才。如今,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人才济济,在摩擦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面对这些,温诗铸总是念念不忘曾引领他入门的老师和前辈,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毕业时,温诗铸曾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图书馆里读到钱伟长和孟少农发表的关于摩擦学研究的論文,对他启发很大。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温诗铸才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2012年,由温诗铸发起并成立的第一届“温诗铸枫叶奖”开始颁发。“温诗铸枫叶奖”每年评审一次,用于表彰和奖励在摩擦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摩擦学科技工作者。
说起这个奖项的由来,与温诗铸的一次经历有关。一天,温诗铸听一位老乡讲起小时候与母亲和妹妹的日常琐事。听完后,他抬眼看到远山上有红叶,漫山枫叶的红艳,恰如母亲与儿女们相连的血亲。在那一刻,温诗铸感慨自己一生与祖国血肉相连,他决定再为摩擦学的传承发展作一些贡献,成立“温诗铸枫叶奖”。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温诗铸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恰似这句诗说的那样,他把毕生的心血都付诸机械摩擦学,也把所有情感都献给了最亲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