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心内科护士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的影响
2022-07-06王文侠
王文侠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枣庄 277300
心内科常见疾病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等,具有疾病变化快、病情种类多等特点,一旦出现护理不当现象,将危及患者生命,加强心内科护士护理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1-2]。传统心内科护士护理管理工作存在不完善现象,针对高危风险环节管理还存在安全隐患[3-6]。为提升心内科护士的护理管理水平,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实现护理工作细化,可针对患者不同疾病特征实施更加完善的护理措施[7-10]。为深入研究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心内科护士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选取5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心内科护理人员56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管理组和分级管理组,每组28名。常规管理组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25:3;年龄20~41岁,平均(31.25±2.13)岁;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各10名、10名和8名。分层管理组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26:2;年龄21~42岁,平均(32.11±2.03)岁;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各8名、11名和9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在岗心内科护理人员;有1年以上心内科护理工作经验;知情且同意该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外来进修、实习护理人员;患有身体或心理疾病护理人员。
同时选取于该院心内科就诊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由两组护理人员服务,各30例。常规管理组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55~70岁,平均(62.74±1.33)岁。分级管理组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54~71岁,平均(6145±1.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管理组:采用常规排班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患者实施用药管理、饮食管理和环境管理等。
分级管理组:(1)排班管理。每日划分3个班次,中班值班时间7:30-14:00,值班人数2人;责任班值班时间分别为7:30-13:30、14:00-17:30,值班人数4人;夜班值班时间分别为17:30-1:00、1:00-8:00,值班人数为2人。
(2)分层级管理:①安全管理。制订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够针对心内科患者疾病特点,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患者发生疾病风险的概率,通过加强安全意识给予患者科学护理,避免坠床、跌倒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严格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②定期培训。对心内科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在护理人员上岗前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只有具备注册护士资格、基础性护理能力符合要求的护理人员才能上岗,责任护士应负责制订护理计划,定期评估护理工作开展效果及有效性,全体心内科护理人员定期开展会议,总结护理经验,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包括护理人员的病情评估能力、监护能力、沟通能力、应急预案执行能力等。③构建层级管理制度。全面统计心内科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包括工作经验、工作表现、学历、工作能力等,以此为基础构建4个级别的护士,包括专科护士、责任护士、业务护士及助理护士。心内科护士长应对不同层级负责人进行设置。④强化管理。在对心内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的基础上,需要严格遵守分层责任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工作规范》,确保分层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据可依,重点培养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晋升的方式给予鼓励,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护士护理管理质量。调查依据为医院自制调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缺陷次数指标。其中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每项总分100分,得分越低说明护理质量越差;护理缺陷总分20分,得分越低,护理缺陷次数越少。
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主要包括护理差错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③观察两组护士护职业素养考核评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评分、护理操作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职业素养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护理管理质量比较
分级管理组护士护理文书书写(96.78±3.59)分、基础护理(93.58±2.74)分、消毒隔离(93.67±1.63)分高于常规管理组,护理缺陷(5.49±2.33)分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护理管理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士护理管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常规管理组(n=28)分级管理组(n=28)t值P值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92.56±3.25 96.78±3.59 4.611<0.001 87.23±2.32 93.58±2.74 9.359<0.001 90.54±1.20 93.67±1.63 8.183<0.001消毒隔离 护理缺陷10.23±2.52 5.49±2.33 7.308<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
分级管理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护士职业素养考核比较
分级管理组护士专业知识(95.39±3.76)分、护理操作(95.49±2.55)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职业素养考核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士职业素养考核比较[(±s),分]
组别常规管理组(n=28)分级管理组(n=28)t值P值专业知识评分 护理操作评分82.52±3.79 95.39±3.76 12.756<0.001 82.74±2.13 95.49±2.55 20.305<0.001
3 讨论
心内科患者具有疾病类型多、危险性大等特点,常见疾病类型包括心肌梗死、安装临时起搏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等,且此类患者通常发病较快,需使用高危药物,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较重,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需面对较重的护理工作内容,一旦出现差错,会导致各种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降低护理质量的基础上还会对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引发医患纠纷[11-15]。要想医院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护理管理,不断强化护理质量。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下,心内科护理人员不仅工作繁重,且工作内容重复性较大,导致心内科护理人员出错率较高、发生较多护理风险。现阶段临床对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给予高度关注,护理层级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弥补传统护理措施的不足,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16-18]。
对心内科护士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首先需要结合心内科患者疾病特点、护理需求等,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排班,有效调动整个心内科护理人员资源。深入分析全体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护理程序与时间等因素,在合理排班基础上使每个时间段都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值班,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在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中,还应全面调查和分析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划分专科护士、责任护士、业务护士及助理护士4个层级,每个层级都应指派专门的负责人,通过定期考核与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各个层级护士的专业能力,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安全意识,分析和预判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快速、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与方法,在不断提升护理管理方案科学性的基础上,合理、有序落实护理管理工作。在护士分层级管理中还应明确各个层级护理人员的个人职责,并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有针对性优化配置护理人员资源,挖掘护理人员的潜能,通过晋升、奖金等方式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该研究显示,分级管理组护士护理文书书写(96.78±3.59)分、基础护理(93.58±2.74)分、消毒隔离(93.67±1.63)分高于常规管理组,护理缺陷(5.49±2.33)分低于常规管理组(P<0.05);分级管理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组(P<0.05)。说明护士分层级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规范性、工作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降低医患纠纷有促进作用;分级管理组护士专业知识(95.39±3.76)分、护理操作(95.49±2.55)分高于常规管理组(P<0.05),说明通过分层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护士的护理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心内科护士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各种护理风险及不良反应,有助于构建良好医患关系,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