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新绿拂
2022-07-06罗铮
○罗铮
一
“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六十年前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依然铭记在东江源区老表心里。
1963年,香港遭遇六十年一见的大旱,每四天供水一次,一次仅四小时,“东方之珠”容颜枯槁。三百五十万人饱受困扰,二十多万人逃离家园。此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东江。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特批三千八百万元中央财政拨款,修筑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仅仅一年时间,数万人抵御住五次台风、暴雨、洪水的袭击,开山劈岭,钻洞架桥,建成了八十三公里的河道、八个抽水站、六个拦河大坝。东江水逐级提高四十六米,翻山越岭流进深圳水库,再经由三点五公里的输水涵管引入香港,实现了“令河水倒流”的奇迹。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供水,全香港欢天喜地。
自此,深藏于赣南崇山密林间的东江成为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近四千万人的“母亲河”,成为关乎粤港地区繁荣稳定,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生命之源。
二
“我们要保护好东江源的森林资源!”只要遇到人,何瑞芳必定会叮嘱一句。
今年四十三岁的何瑞芳,本是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听着长辈保护水源的故事长大。2017年8月,为进一步保护水源远离污染,寻乌县实施“两个半村”移民项目,将东江源村全体村民搬迁至县城的安置点。故土难舍的何瑞芳一听到生态护林员的招聘公告,毫不犹豫报了名。每天一大早,他就骑一小时摩托车回到东江源村巡山。起初,他对林地情况并不熟悉,但凭着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很快就成了林区的“活地图”。他穿梭于山林间,见人就要唠叨几句。他还时常进村宣传森林防火、生态平衡,严禁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非法占用林地等,听得村民们耳朵里都快起茧子了。但村民们并不烦他,而是打心眼儿里认同他的观点,也心疼他的付出。这不,每天至少走十里路,鞋穿坏了二十多双,林区的一沟一壑都遍布他的足迹。他所负责的管护责任区内从未发生过一起破坏森林资源现象、一起森林火灾,就连一株因松材线虫病枯死的松树都没出现过。
何瑞芳所巡的山,有一个浪漫的名号—桠髻钵,仿佛一个长发盘髻的美少女。赣南方言念作“阿吉伯”,又像一个身着马褂的帅小伙。桠,山峰形状似树杈。髻,山形仿佛女子发髻。钵,两个山头向下凹,有如钵盂。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曾有一名唤作木桠的少女,为了捍卫爱情,悲愤跳崖殉情。天神被她的忠贞感动,把她的发髻变成山峰,身体化作山脉,永远守护这片清山秀水。
当我身入其境,眼前的美比传说更甚。群山环抱,峙然挺立,叩首南粤。林海苍茫,茂密的绿幕天席地。四处飞瀑流泉,溪水清澈见底,时有鸟鸣阵阵。登上顶峰,“一脚踏三县,一眼望两江”的豪迈跃然心头,安远、寻乌、会昌三县风光尽收眼底,东江与赣江脉络分明。它的南侧,一条小河波光点点,逶迤而下,盘旋于山林之中。这条默默无闻的三桐河,渐次流入水源河、澄江河、吉潭河,接纳马蹄河后,始称寻乌水。
“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首古老客家歌谣的主角,就是寻乌水。它在斗晏水库下游出江西境,至广东省龙川县合河坝时,与另一条同样发源于寻乌县,经安远县、定南县入粤的定南水壮阔合流,玉成东江。这样一条满载红土地营养与情谊的大江,前后绵延五百六十二公里,集水面积达三万五千三百四十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6%,平均年径流量二百五十七亿立方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否保证东江一泓清水,关键在源区。2004年,经过全国权威专家的综合性科考,东江源区主要包含寻乌县、安远县、定南县的大部分土地,外加龙南县、会昌县的一小部分,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十分之一,总人口约六十万。在自古以来的构造运动影响和流水作用下,源区形成了深谷悬崖的崇山峻岭,呈群集的山簇形态。源区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降雨量丰沛,植物区系保留了大量第三纪植被和古第三纪植物区系,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物种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量约二十九亿立方米,占东江年平均径流总量的12%左右。
三
位于寻乌县最南端的斗晏电站断面,是赣粤两省两个跨境断面之一。我从县城驱车,沿马蹄河而下,在山道间颠簸近一个小时,方才抵达电站。四周重峦叠嶂,松树、杉树、樟树们把山头紧紧包裹。它的北面是斗晏水库,蓄积的寻乌水碧波荡漾。南面则水流湍急,俯冲直下。顺坡道前行两三百米,一座两层楼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昂然矗立。里面配置了氨氮、总磷、总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九项监测指标,可实时自动监测。“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数据必须准确。”运维人员说。周边没有超市、便利店等场所,只能一次携带足够的生活用品入驻,但这些年轻人毫无怨言,安心守护着一河清水。
“以前斗晏水库河水浑浊,基本看不到鱼。现在水质变好了,基本上看不到漂浮垃圾,而且能经常看到鱼虾成群的景象。”斗晏电站负责人杨辉斌的言语里充满自豪。
前些年,寻乌县总投资两千五百万元,对斗晏水库水质进行生态修复。编制了水污染防治综合方案,分析筛选出主要污染源对症治污,入河前建设生态坡、生态沟、生态浮床,库尾建设人工湿地、曝气设施、生态透水坝等,水库水质明显好转。
四年前,如果提起文峰乡的柯树塘,周边的村民只会摇摇头,长叹一口气。由于多年来稀土的粗放开采,郁郁葱葱的柯树塘变得裸土露天,疮痍满目。每临春季,山体崩塌严重,山上的土壤沿着山谷冲刷下来,淹没了田地,沙化了良田,致使河床抬高,河道淤塞。加上挖矿利润可观,人心向外,整个上甲村一片萧条。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像单独建造拦土墙、拦土坝,但苦于山上没有配套的复绿,难以持久发挥效用。
在赣南这片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地,一个废弃矿山,意味着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多项难题。过去,稀土开采采取池浸和堆浸工艺,冶炼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尾渣,矿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即使前些年采用比较先进的“原地浸矿”工艺,基建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但每开采一吨稀土氧化物也需耗费七吨硫酸铵,容易造成地下水氨氮和重金属污染。
可如今的柯树塘,竟不可思议地绿意盎然。车辆拐进路口,草木摇曳,层林尽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文明上甲”的牌子赫然醒目。裸露的土壤纷纷覆上了绿植,猕猴桃、百香果、橘子、油茶、竹柏漫山遍野。我尽力想象这儿曾经的沟壑纵横、寸草不生,但成片的绿洲总是设置一道道关卡,直到站在宣传展板前。随着工作人员攀上观景台,游目骋怀,林木漫无边际,山峦巍峨相叠,似乎随意挑选一个方向,均可投入绿水青山的怀抱:乌泥嶂、天子印、驼背寨、磷石背、文笔秀峰、蜡烛台……
怎么做到的?“我们采取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的综合治理模式,短时间内让区域内水土流失大幅降低,土壤得到有效改良,外出的村民也陆续回巢。”台上风力强劲,文峰乡工作人员的话语被吹得高低起伏。“下一步,还要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民宿,打造素质拓展基地,有的老百姓已经同意签协议了。”寻乌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补充道。
六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完成了集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华丽转身。
这一切,要归功于柯树塘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这一浩大工程按照小流域分区综合治理的思路,以“沃土壤、增绿量、提水质”为目标,同步推进了矿山环境整治、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和小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在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手段改良土壤,平面引进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油菜花、猕猴桃、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穴播、条播、撒播、喷播等形式恢复植被。在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在流域上游,稳沙固土,重覆植被,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在流域下游,通过清淤疏浚、砌筑河沟格宾生态护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工人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愣是把草木种活在几乎没有营养的土壤里,达到了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的预期目标。
在寻乌县,旧貌换新颜的远不止柯树塘。斗晏水库所在的龙廷乡,投资两千多万元治理稀土矿点污染面积千余亩,解决了高子坑原地浸矿矿区水土流失、地质稳定性、生态维护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出境水质提升再添一把柴。总投资三千五百多万元,对南桥镇珠村、下廖村、满坑村约一千五百亩遗留矿点进行全面排查,因地制宜建设引水、排水设施,采取化学、生物方法固化污染源,通过植物、微生物方式削减中间污染物,减少矿山污染物输出。又投资七千八百万元,启动蓝贝坑稀土矿点污染物治理工程,一期日处理工业污水一万立方米,二期日处理工业污水三万立方米,排放标准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解决了工业污水问题,有效保障了寻乌河水质。
原先的不毛之地迎来“蝶变”,一座座“花果山”脱胎换骨。据统计,矿区水土流失量由每年每平方公里三百五十九立方米降低到三十二点三立方米,降低率高达90%。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由少数几种草本植物增加至草灌乔植物一百余种。水体氨氮含量削减近90%,入河水质大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良,生态断链持续修复。在废弃矿山里走出了一条“生态+工业”“生态+光伏”“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变为“生态亮点”和“产业焦点”,仅爱康、诺通两个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就达三十五兆瓦,年发电量约四千二百万千瓦时,年收入四千多万元。
仅仅三年光阴,寻乌、安远、定南三县二百二十八个稀土矿区、十五平方公里的面积,全部完成治理。
卓有成效的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只是东江源区众多行动的一个缩影。
一方池塘中,污水随着齿轮的搅动上下翻涌;另一池中,清澈的水流从池中汩汩而出,流入山涧滋润夹岸草木。鸟语啁啾,山风甘醇。当我来到会昌县清溪乡青峰村,眼前的景象令人诧异。曾经污水横流,如今焕然一新。会昌县为了东江源区乡镇,投入五百二十二万元,开启了青峰村移民搬迁项目,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虽然香港只是电视里的繁华,然而这些祖祖辈辈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在面临搬与不搬、自身安稳与保护水源的选择时,毅然下定决心,亲手拆掉了生活多年的祖屋,离开了世代赖以生存的山林和田地,搬到几公里外的清溪乡中心。为什么要搬迁?“田间施的肥、家畜的粪便都有污染水源的可能,种植林下香菇,则要截取原木打孔植入菌丝,后果是破坏大批树木,影响山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曾在清溪乡担任乡长的老何介绍说。在县里,除了与其他乡镇类似的工作,老何还多了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东江源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搬迁之后,如何做好退耕还林、生态涵养的工作,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老何抿了口茶。作为会昌县唯一的东江源区,尽管只有一个村、零点四平方公里的面积,但老何花的功夫一点不少。会昌县东江源区水源涵养林工程项目,在盘古嶂、桠髻钵山区域荒山造林一千二百亩,按一亩五十株标准,交叉种植荷树、枫香、楠木等。清溪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每天六百吨,新建配套管网三点八公里,服务人口达到三千。这些项目的文稿,都摆在老何的案头。
“近几年河道垃圾少多了,每天只要打捞两个小时左右。”五十好几的老刘呷了一口土烧,话语里隐隐带着自豪。每天清晨,他都要撑着自家的竹排,拎着网兜,到县里的河道四处寻觅垃圾,十五年如一日。他的感言,无疑最具说服力。安远县部署的河道护坡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废弃物集中清理、水面日常保洁、河道滩涂森林及草本沼泽恢复、江心洲岛屿生境序列建设等手段,清理镇岗河凤山至镇岗段河道十三公里,绿化河岸面积十万平方米。
不只安远县,定南县对转塘电站、九曲河等水葫芦、水面垃圾进行清理,对下历水河礼亨水库以下河段的流域环境进行截污清淤;寻乌县设置河道水面垃圾打捞工程,对寻乌境内干流及一、二、三级支流河道,利用帆船等打捞水面垃圾。
对水的治理,少不了对生活污水的处理。
寻乌县扩建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处理规模每天一万吨,对原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使全厂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覆盖近十万人口。南桥镇、晨光镇、留车镇、吉潭镇、桂竹帽镇、澄江镇均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规模达每天三千八百吨,新建配套管网近七十公里,覆盖五万多人口。同时,又对四十六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二十五套,污水处理设施总规模每天一千八百吨,覆盖三万余人口。安远县的凤山乡、三百山镇等五个乡镇也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十一个行政村同样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处理能力大大增强。
位于定南县西南角的岿美山镇,东面与广东省和平县的上陵镇、大坝镇接壤,山峦绵亘,风景秀丽,但长期受困于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置的不力。借《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的东风,定南县投资一千六百多万元,采用新型低能耗集装箱式一体化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新建了岿美山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每天处理生活污水七百五十吨,满足了七千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出水水质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区域水体水质大为改善。
放眼定南县东江流域九百一十一平方公里面积,大胆探索村镇智慧环保公园模式,建成了六个集镇、五个中心村、十五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等一批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所有集镇全覆盖。
生活污水之外,还有工业污水。定南县投入近三亿元资金,建设了富田工业污水处理厂和老城精细化工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浓度进一步降低,园区污染治理能力得到有效保障。
生活垃圾同样不容忽视。小黄坝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定南县重点打造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投入达一亿多元,同时建设了渗滤液处理站,渗滤液处理后达标排放。经专家鉴定,小黄坝生活垃圾填埋场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省级二类标准。引入第三方公司实行城乡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处理、机械化作业,通过“户收集、镇村转运、县集中处理”,实现了全县一百二十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
四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以及具有重要饮用水源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仅仅半年后,在英雄城南昌,江西与广东两省人民政府即签署了《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根据《协议》,未来三年,以两省跨省界断面水质平均值达到Ⅲ类标准并逐年改善为考核目标,每年中央财政出资三亿元,江西、广东两省各出资一亿元,建立两省横向水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其中,财政资金专项用于东江源头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两省资金以水质考核为依据,如果江西省出境水质达到考核目标,将得到广东省的补偿,如果达不到考核目标,则要相应补偿广东省。出境断面共设置两个,一是监测寻乌水水质的斗晏电站断面,二是监测定南水水质的庙咀里断面。
真金白银,真刀真枪。对于江西而言,水质的好与差,将是正反两亿元的巨大落差。对于广东而言,用一亿元换取整条流域的洁净水源,何乐而不为?
《协议》就是一道军令状。《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方案》迅速出炉,确定了跨省界断面水质目标和补偿实施范围,明确了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可达性分析和保障措施等。2017年初,寻乌、安远、定南、龙南、会昌五县均迅速启动了实施方案中安排的工程项目。与此同时,《东江流域生态补偿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江流域水质考核断面监测方案》《东江源区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也及时跟进。
通过全力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污染治理、水土流失和崩岗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绿化造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工程项目,东江源区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体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尤其是近五年来,在五个源区县的共同努力下,东江水质持续改善,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标逐步下降,十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其中,两个跨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提升,东江源区县森林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桠髻钵山的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95%。
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生态江西”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末的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的44微克/立方米下降31.8%。优良天数比率由2017年的87.3%上升到94.7%,提高7.4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创纪录的96%,超过国家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西段Ⅱ类水质达100%。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大气、水环境质量均名列中部省份第一。
—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6.1%,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设区城市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双双更新历史最佳。长江干流江西段十个段面、赣江干流三十三个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十一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位列全国第二。世界文化景观五处,世界地质公园五处,国家森林公园五十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六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达到六个,位列全国第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累计达到二十个,位列全国第五。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我省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国家公园的省份。
—2021年,全面完成一百一十七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累计建成污水管网二点一万公里。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三十三座,日处理能力二点八五万吨。十一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零填埋”。危废、医废年处置能力分别提高到五十九万吨、五点六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6.8%、95.1%。
—发布《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等地方环境标准,为打好碧水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提供了支撑。《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填补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关国家标准的空白。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三十八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三十五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列入国家清单在全国推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绿色金融改革、生态价值转化、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等成为全国典型……
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组合拳”,把本底秀美的江南西道维护得愈发靓丽。
六
人人都说婺源美,美在油菜花,美在晒秋的篁岭。
说实话,在油菜花黄已然消褪、晒秋尚未到来的真空期,我对初夏的篁岭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
可是,一踏上篁岭的土地,竟被汹涌的绿浪怔住了。从远端的山峰,到近处的田野,再到层层叠叠的梯田,绿贪婪地四下扩张。数百年的古樟、红豆杉、香榧、香枫枝繁叶茂,充分体现着田野的深度,比高速公路边壮硕的速生杨树林,冲击力强上数倍。我们这些生长在江西,早已对绿有些腻歪,甚至麻木的人,居然瞬间恢复了灵敏。
更为惊喜的,远不止绿。刚转过一个小山包,一小撮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裹着阳光逼射过来,像一朵怒放的白牡丹,在碧绿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缺口。怡然漫步间,蝴蝶成群结队挥舞着雪白的翅膀,上下游弋。蜻蜓轻盈盘旋,曼妙的舞姿带出条条蓝青色的弧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绣球花偶尔娇羞地探出脑袋,荡漾着一股紫色的幽雅。两座灰色的木桥横亘中央,强行隔开缠绵的绿。就连漆黑的蚂蚁也不甘寂寞,大摇大摆晃动着肥硕的躯体。这群可以尽情刺激味蕾的昆虫,充分诠释着幸福的至高境界。
水流随处可见。走着走着,耳边就响起汩汩声,一拐弯,又一股浅浅的清水,刚冒了个头,便迅速潜进田野深处,像条条灵蛇忽隐忽现。
同行的友人说:“造物主一心想营造一片绿的天地,却不小心漏洞百出。”我笑笑反驳:“或许正是有意为之。”任由一种色彩完全“刷屏”,不也容易审美疲劳吗?
本以为油菜花和晒秋缺位的篁岭,只是一座平淡无奇的村庄,却想不到这般风姿绰约。此时此刻我方才领悟,为何是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为何婺源才能拿下“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三十多张“国字号”金牌名片。
赣鄱大地颜值高的远不仅仅是某几个点。
每年白露到寒露之间,在遂川县营盘圩,总能欣赏到团团簇簇的候鸟席卷半空。这条“千年鸟道”遍布金灿灿的高山梯田和多彩斑斓的天然阔叶林,时常云雾缭绕,烟雨蒙蒙,岭下阡陌纵横,田舍相间,演绎着候鸟大迁徏与人鸟共和谐的壮美史诗。
一百五十二公里的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不时可见绿草成茵迎风舞、霞映鄱湖千帆竞的旖旎风光。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满目苍翠,百花争妍,两侧皆如浓墨丹青绘就的绿水青山,沿线五县森林覆盖率平均约71%。
景德镇昌江百里风光带花红草绿,水清岸美,如一幅充分铺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七
一条迁徙路线,将一个省与一种鸟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立冬过后,南矶山的风就会携带一股浓郁的鸟味。这片由南山、矶山两个湖岛和包裹着它们的草洲、泥滩、芦苇共同组成的湿地,是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站在南矶的土地上,满眼尽皆芝麻般的白点。此时的望远镜显然成了稀缺资源,好不容易抢到一个,便舍不得放手。
镜头里的鸟儿,有的两两成对相向嬉戏,像是在互诉爱慕;有的挺直身板孑孓而立,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有的三五成群扑腾翅膀,吐出高低不同的音符;有的贴着水面低飞滑翔,似乎在向谁展示健硕的身姿。它们的灵动与周边的水、土、草、苇,乃至天空、山峦,融合成一幅优雅的画卷。人们沉浸其间,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我。
突然,左上方的天空中传来几声“呕呕呕”的鸣叫。“小天鹅!”众人愣神之际,老王喊了一句。这么远是怎么看出来的?“听声音呗。”老王一副爱理不理的嘚瑟劲儿。他倒是个热心肠,远远指着身形各异的鸟儿告诉我们这是白额雁,那是中华秋沙鸭,认真给我们讲解夜鹭、白鹭、灰鹭的不同之处,白腹鹞与白头鹞的区别。讲到东方白鹳为什么没有声带,它们所发出的“嗒嗒嗒”的声响是源自上下喙的叩击时,还饶有兴致地学了几嘴。
不仅仅是南矶山,永修县的吴城镇,南昌高新区的鲤鱼洲,余干县的插旗洲,乃至鄱阳湖的各个角落,都聚集了品种繁多的候鸟。这些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一年多过一年。表面上看,似乎是冬季湖水的如约退却,但根子里却是乡民们将自己世代谋生的水域资源出让给鸟儿的高度自觉,以及各方管理者的倾心付出。
“下午4点左右,我开始统计密密麻麻的雁群,数到3000只左右时,一群雁从镜头中飞过,夹杂着一只白色的雁,身上貌似有个地方是黑色。黑色?莫不是雪雁?立刻调转镜头。果不其然,翅膀间的飞羽黑色。赶紧翻阅图鉴进行对比。在询问经验丰富的同事,保护区曾有雪雁的记录后,便记录下雪雁一只。”这是南矶保护站工作人员曹志明2022年1月9日的日记片断,尽管他的文字细腻而内敛,但一只雪雁带给他的意外惊喜却喷薄欲出。
曹志明并不孤独,像他一样奋战在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战线上的同道中人遍布湖区四面八方。
2020年10月31日,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第三季第二十六集如期播出,片中的主角是九十七岁高龄的江西鄱阳湖保护区拓荒元老何绪广。四十年前,已退休的何绪广开启了十年基层巡护员的生涯。他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足迹踏遍整个保护区,成了当地村民公认的“护鸟神”。由于条件艰苦,保护区成立初期分配来的大学生基本走光,何绪广眼见人员奇缺,动员儿子何守庆从待遇更好的贮木场转行从事巡护工作。何守庆二话不说,子承父业,一干就是近四十年。1993年,何守庆的妹妹何红也自愿进入保护区,在一线巡护二十五年直至退休。家族的护鸟荣光闪耀着,在何绪广成为巡护员的三十年后,他的孙子何耀东成为鄱阳湖保护区沙湖站聘用的一名护鸟员。一家三代四人在鄱阳湖畔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鸟故事。
还有出生于1989年、大学一毕业就考入鄱阳湖保护区工作的林发荣,巡湖三十余年、坚持用相机留下鸟类珍贵影像的王小龙,总巡护路程多达十六万公里、从鸟盲转型为鸟类专家的高翔……他们在朔风凛冽中踏泥过草,在冰天雪地中涉水蹚沟,在寒冬腊月里星夜蹲守,奋不顾身投入守护“鄱湖精灵”的壮丽事业。是他们的奋不顾身与戮力前行,让白鹤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六千万年的古老物种从濒临灭绝到重获新生。2019年,白鹤从五百七十多种鸟类中脱颖而出,荣膺江西“省鸟”。2021年审议通过的《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又设置白鹤保护专章,这是对这群护鸟人最好的褒奖。
2020年元旦,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正式实施。两年后,环鄱阳湖边的越冬候鸟已超七十六万只,再创历史新高。
如果说鸟类是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那么江豚同样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2021年9月的一个周末,我和孩子路过赣江扬子洲段。突然,江面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扑腾。它与水族馆里表演的小海豚何其相似!难道是江豚?去年时隔四十余年赣江扬子洲水域再现江豚群的新闻顿时浮现脑海。走近仔细观察,旁边相机“咔咔咔”的声响证实了我的判断。“我们都蹲守大半天了!”镜头后面的中年男子中气十足。只见两头江豚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摆尾水中,欢快畅游,很是享受。
自从江豚“阔别”数十年后重返南昌,想一睹江豚风采的人们纷纷涌入扬子洲。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红利逐步释放,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数量不断递增,仅扬子洲镇渔业村赣江水域就有二十多头安家落户。更令人惊喜的是,2022年3月,科考人员首次在该水域观测到怀孕的江豚,并首次记录下江豚野外生产的过程。
前不久,在渔业村水域、都昌大沔池水域和永修吴城保护区水域,都捕捉到白鹤舞、江豚跃的罕见美景。万众期盼的重现江豚与滕王阁同框入画,也应当为时不远了。
除江豚外,星星点点的刀鱼群此起彼伏,浮光幻影的鳤鱼令人赏心悦目,连绝迹二十余年的颌针鱼也悄然回归,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对生态环境和水源要求很高的极危物种黄花虾脊兰首次现身武夷山脉,七叶一枝花的变种华重楼亮相明月山,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五百株花瓣洁白透明、薄如蝉翼的近危物种水晶兰,一雄一雌两只中华虎凤蝶繁衍后代的唯美画面被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及时捕捉。时光进入2022年,江西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宝库陆续“上新”。
放眼整个江西,全球100%的蓝冠噪鹛,95%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70%的鸳鸯,60%的鸿雁和50%的中华秋沙鸭、白枕鹤、青头潜鸭落户于此。四十五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百四十九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山山水水间诗意栖居,九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四十六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广袤大地上傲然挺立。
八
长江有母亲的情怀,黄河在咆哮,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知名江河似乎都有脍炙人口的旋律。提起东江,一时语塞。这条保留了客家原生态属性的大江,低调,质朴,像极了谦逊、纯粹的江西老表。四千六百万江西人民用红土地上特有的淳朴厚重,埋头苦干,共护蓝天白云,维系江河清流,孕育鸟语花香,滋养千峰叠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熠熠生辉,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子。
翩跹挥羽的白鹤们正用歌声奏响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美合唱。畅快奔跑的野生梅花鹿们正用笑脸舒展开赣鄱沃土纯净而多情的山水画卷。这些涌动着的生命力量之泉,恰是解读江西绿色崛起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