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修复师:匠心复原器物之魂

2022-07-06

中学生天地(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器物考古文物

姓名:朱伟洁

身份:古陶瓷修复师,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会员

小时候我喜欢在街边,看篾匠把竹子劈成各种尺寸的篾,再把柔软的篾编织成背篓、簸箕、竹席等器物。篾匠那沉静的脸庞、专注的姿态,让年幼的我对从事手工艺行业的匠人们有了天然的好感。

器物也有灵魂,坏了破了,总有办法可以修之补之,延续它的生命。修复的本源乃是惜物之心,我从小就有这份惜物情结,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具有匠心的手艺人,凭借手艺与学问,修复一万年前的文物。

古玩迷+艺术生=文物修复师

我自小有美术天赋,喜欢拿小本子临摹历史书中的插画,缠着爸爸讲书里的故事。因为绘画不错,对历史也颇有兴趣,启蒙老师建议我试试“文物修复与保护”这个方向。

我一听说是与手工方面有关就来劲了,可进了学校才发现,文物修复师除了要有绘图造型功底,还得掌握文物鉴赏技能。为了学好文物修复,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古玩迷”。我翻阅了大量相关史书,汲取文物鉴赏知识,周末还跟着老师去古玩集市观摩、学习。空闲时,我会跑到省里的文物保护中心,近距离观察被修复的文物。喧闹的集市,肃静的博物馆,都是我学习的“课堂”。

当时教学条件艰苦,学校实验室的器材不过是一张乒乓球桌、几把美工刀和一些打磨用的砂纸,我最常操练的就是基础的石膏修复。但怀着对老器物的敬意、对匠人工作的向往,我还是一发不可收地迷上了修复文物这件事,甚至自掏腰包购买碎瓷片做研究——学生时期一个月生活费500元,近一半被我拿去买了各种瓷片标本。

寒暑假期间,我也会带着这些“宝贝”回家,我爸还一脸嫌弃,认为这些土里刨出来的“破烂”没用又不吉利。但我心里清楚,要学好文物修复,就得多看、多摸。靠着多年“收破爛”的经验,如今我只要拿到一块残片,光看颜色、厚度或工艺痕迹就能判断它属于哪个窑口。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都是南方常见的窑口。确定了瓷片的产地后,再根据它的胎釉薄厚、施釉工艺,就能判断它的年代,这也是一个优秀文物修复师需要烂熟于心的知识储备。

回首往事,我之所以痴迷于文物修复,大约是被文物自身的魅力所折服。真实的文物不是书上虚无缥缈的描述,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段历史,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文物不可再生,如果它们得不到保护,终将成为历史的遗憾。对于文物来说,眼前的人只是匆匆过客,但文化会留下来。作为修复师,既然有缘与不死的器物身处同一时空,又有能力让文物呈现更好的状态,去延续它们的生命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我在考古现场修文物

文物修复师虽不用下墓,但也经常被派到考古一线,参与抢救性的文物修复工作。2019年,我带着学生前往义乌桥头遗址,在考古工地上抢修文物。桥头遗址是一处距今近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除了发掘出完整的墓葬人骨,还出土了众多精美的彩陶器。

万年光阴,岁月侵蚀,彩陶残片被送到修复师手中时,早就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外行人可能会好奇,遗址里碎成一地的陶片,如何被复原呢?这就要考验修复师的美术功底了。文物修复是一门造型艺术。举个例子,一个矿泉水瓶,有瓶口、瓶身、瓶底,我们把口沿部分称为“天”,瓶底部分则称为“地”。只要残件中有“天”和“地”,文物修复师便能通过线条的延续和辐射,判断出器物形制。有经验的文物修复师能通过指甲盖大小的残片信息,将器物修复如初。

当时我和六七个学生驻扎在基地边上的一处民居中,吃住都在一起,足足工作了45天。考古基地的条件无比艰苦,近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屋子里不能开空调,因为开空调容易导致室内空气干燥,不利于文物残片的保存。一群人共享一把吊扇,实在热得受不了了,便在电扇上悬挂2瓶冰镇的矿泉水,给蒸笼般闷热的屋子降降温。文物修复师和基地考古人员挤在一起,床位不够用,便两三个人凑合着一块睡。从早上8点工作到深夜11点,那阵子大家连做梦都在抢修彩陶器文物。

即便如此,大家仍十分投入,没有人抱怨。因为我们手里捧着的是近万年前人类制作的陶器,器物虽然碎裂成块,但精美的工艺、神秘的纹饰却远超过我们想象。任何一个修复师看到这样的珍品,都会激动到废寝忘食,只想尽快还原老器物的神韵。尤其是我们文物修复专业学生,平时在学校接触的都是市场上淘来的普通古董残片,第一次摸到这种国家级文物,兴奋得都快两眼放光了。

考古现场的修复工作,属于一种文物保护性修复,力求把对文物本体的伤害降到最小,做到可逆性。修复师如医者般,要会分析病情、查找病根、对症下药,切不可盲目为之。对于没有把握修好的文物,宁愿放着也不会强修,因为如果修坏了,我们就会变成千古罪人。有腐蚀性的胶水之类的材料是绝对不能使用的,石膏这类稳定、易塑形的材料更为常见,如果将来有更好的材料,或是修复水平有进步的时候,还能拆了重新修复。

除此之外,文物修复得具备一定的可识别性。如果你凑近观察过考古现场或博物馆的文物,便会发现不少细微的修补痕记,这可不是文物修复师技术差,而是为了避免过度修复,故意留下的修复记号,提醒后人岁月曾在这里留下过划痕。

一门惜物的艺术

作为一名修复师,修复万年彩陶的机会毕竟少,日常工作中,我们除了修复文物,还会维修一些非文物类的老物件,可能是一组陪伴主人多年的茶器,也可能是不慎摔裂的瓷碗,或一支祖传的老烟斗。这些非文物的修复作为一种艺术性修复,目的不单是还原器物本貌,更是让器物具有创意美感,彰显审美趣味。

通俗点讲,修复师也擅长从事旧物改造,实现老物件融入新生活的“惜物”之举。修复师可以对物品进行适当的打磨和改色,比如近年流行的金缮工艺,就是利用黄金来修补瓷器的缺损或裂痕。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物品虽然失去了部分原貌,却变得熠熠生辉、别具一格。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锔瓷就是拿金刚钻在碎裂的瓷器上打洞,用如同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只要动点巧思,我们也可以把老工艺运用到艺术性修复中,比如改变“锔子”的造型和材质,设计“锔子”在瓷器上分布的形式……07324314-3818-4C26-A978-F4136F9D4E97

器物有灵魂,我享受着对旧物进行艺术性修复的过程。修补过的器物新旧交织,流露出岁月积淀的美感,那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美学熏陶。我还热衷于向大众普及旧物修复这门艺术,不仅撰写与陶瓷修复相关的书籍,还去博物馆带领观众现场体验艺术性修复。

作为文物修复师,我并不是一个外向健谈的人,但只要身边有人对文物感兴趣,我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文物之美是属于全人类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愿意静下心来感受历史、艺术、美学,是一桩修身养性的好事。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愈发重视,《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播出,也让大众进一步了解了文物修复行业。一切都在变化,一切又都没变化,我还是那个甘坐“冷板凳”的修复师,以惜物之心修补每一处残损,用心血复原器物之魂。

(采寫:金 竹 朱诗琪 整理:张智威)

专业面对面

我国文物数量众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珍贵的文物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关注考古、文博、历史、艺术的同学,你是否也对文物修复领域感兴趣呢?关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更多内容,让我们来听听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分享吧。

老师说

Q1: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有哪些?

林瑾:本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职业岗位实践,其中必修课分综合素质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分综合素质限定选修课、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艺术素养拓展课。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古籍修复、书画修复、陶瓷工艺等。

Q2: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有哪些就业方向?

林瑾:本专业培养面向文化艺术行业的考古及文物保护专业人员、文物保护作业人员、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专业人员、工艺美术品制作人员、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等。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文物保护、文献修复、书画装裱、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博物馆讲解等工作。

学长学姐说

Q1: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上课形式是怎样的?

倪晨蕾:我校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分为纸质文物修复和古陶瓷文物修复两个方向。两者的授课形式都是理论课和实操课结合。理论课让我们了解文物过往的历史、修复的原由,实操课从现实出发,围绕文物修复的原则,通过科学的修复让文物获得新生。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关系,不如说是亦师亦友的传承关系,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学以致用,大家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进步。

对话嘉宾

林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文创专业教研室主任

倪晨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07324314-3818-4C26-A978-F4136F9D4E97

猜你喜欢

器物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