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攥紧“中国种子” 端稳“中国饭碗”

2022-07-06本刊编辑部

今日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卡脖子种业新品种

本刊编辑部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历来被视作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种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已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农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实践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持续做强“农业芯”,才能让“好种子”带来“好收成”,不断提升我国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一粒种子,一分收获,而这背后凝聚着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技术员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有人把育种比喻为大海捞针,只有技术优化基数大了,选育成功的机会才会大。往往,新品种选育要靠很多育种材料经过上千次组合,历时多年才可能成功。在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吴明珠等一批知名育种专家“十年磨一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换来了优良种子、南繁优势,助力我国在种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诸多突破。

种优则粮丰,要端稳中国饭碗,就必须把种业搞上去。近些年,尽管我国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水平不高、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环境亟待优化等不少“卡脖子”难题仍存在。《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近6400家种子企业中,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100家,而82%的企业是销售企业,种业在新品种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面临瓶颈和障碍。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提振种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然而种业创新,并不容易。从时间上看,科学家的育种要历经至少五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形势上看,全球农业生物技术迭代升级,竞争加剧。

如何破解?“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这样强调。

换言之,加快种业振兴,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种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解决育种难题还是实现追赶超越,都需要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协同发力,在种业科技攻关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有更大力度、更远谋划的创新作为,为加大种业振兴后备人才储备夯实基础,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种源支撑。

袁隆平曾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只有播下好种子,丰收才能有底气;只有一粒好种子,才能最终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也只有一粒好种子,才能破解“卡脖子”,才能“长”出富裕富足的好日子。7D5F1B85-2479-4758-971B-400D86131735

猜你喜欢

卡脖子种业新品种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看禾选种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新品种信息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