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新歌“未发先评”乐评怎么了?
2022-07-06吕克
吕克
周杰伦的第15张专辑《最伟大的作品》预告本月6日12时首播,8日预售,15日正式上线,不少歌迷表示期待的同时,却发现豆瓣网站已经给这张尚未面世的作品“开分”——5.8的分数不仅明显偏低,还有大半人打出“1星”并表示“听过了,很难听”,实在令人费解。在一片质疑声中,豆瓣紧急关闭该专辑的评分通道并道歉。这场闹剧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在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时代,乐评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又如何保证评论辫分的客观公平。
38人听过,6人在听,160人想听
作为华语流行乐坛的领军人之一,周杰伦时隔6年发行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自公布之日起就备受媒体和歌迷关注。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为了宣传造势,该专辑在网络上提前发布幕后特辑《周杰伦2022年专辑前导巴黎创作纪录片》。
虽然这部纪录片只是拍摄了周杰伦及其团队在巴黎旧货市场的行踪,透露他们为新专辑采购的道具和利艮,并没有任何关于新专辑音乐的片段流出,偃依然收到相当不错的宣传效果,不到士天就收获上百万点击量,周杰伦在当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最伟大的作品》作为一张音乐专辑,其幕后纪录片并不能成为点评的依据,可豆瓣早早开放页面,允许网友对专辑进行打分,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3,豆瓣网站上,本月15日发行《最伟大的作品》出现了38人听过、6人在听、160人想听的标签,且超过一半人打出1星差评.
对此,有周杰伦歌迷分析称,可能是因为网络上流传的专辑小样导致乐评“提前出炉”,但豆瓣在只有几十个人标注的状况下贸然“开分”也颇为不妥。面对质疑,豆瓣4日回应并公开致歉:豆瓣音乐近期开始进行条目改版,导致后台出现错误,使尚未正式发行的《最伟大的作品》提前开分,造成大家的困扰,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目前我们已关闭评分,并清空所有评分和评论。
这并非豆瓣第一次陷入打分质疑,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评分网站,豆瓣对电影、音乐和书籍的综合评分不仅能够引导影迷、乐迷和书迷的兴趣,该网站何时开分以及高低分的走向还涉及票房和销量等经济利益。早期周杰伦专辑的豆瓣评分大多为8至9分的高分,但近些年的《哎哟,不错哦》《英雄》《等你下课》等作品有所下降,最新单曲《不爱我就拉倒》更是跌到4.5分。
不过,周杰伦专辑的豆瓣低分也并不突然,不少歌迷表示,从十几年前开始听他的歌,如今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尤其是没有方文山的歌词支撑,周杰伦的自作水准实在一言难尽。这次“开分乌龙事件”倒是提醒不少周杰伦的歌迷:专辑正式发售后记得给出中肯的分数,留下乐评。▲
流媒体时代,乐评还重要吗?
事实上,不只是华语流行乐坛和豆瓣,全世界音乐人、歌迷和媒体,如今也在讨论流行音乐与乐评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和流媒体时代,乐评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一它们真的能影响一张专辑的销量和口碑,决定一支乐队的生死吗?
据美国资深流行文化杂志《VICE》回顾,早在流行音乐还是以黑胶碟、为载体,话语权掌握在传统纸质媒体的时代,乐评和乐评人的确拥有决定乐队“生死“的分量,他们的评论和打分会影响电台的播放率、音像店的进货和摆架,以及听众的购买欲,但也不一定每次都准确把握流行口味的风向。
流行音乐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自英国重金属摇滚乐队“黑色安息日”,他们1970年推出首张专辑,却遭到包括《滚石》《乡村之声》等权威音乐杂志毫不富情的批评。然而这张专辑不仅大卖数百万张,还被后世看作重金属摇滚的奠基石,《滚石》后来也不得不将其列入“最伟大的500张音乐专辑”之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兴起,传统乐评人和杂志的影响力被削弱,话语权逐渐转移至拥有大量阅读者的音乐博主手中,他们凭借更加灵活、激进的评论方式,迅速从纸媒处分流,在“Pitehfork”和“Budduhead”等音乐网站和论坛上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迄今仍然是网络乐评的主要阵地。
而随着当下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爆发,又有一批“视频”“直播”乐评人成为时代弄潮儿,乐评的门槛也被拉低,一些业余的、擅长哗众取宠的“毒舌”评论随处可见,并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轻松引发热议。
美国“34ST”网站发现,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性让包括老牌音乐网站在内的一些传统媒体在评论和打分时更加谨慎:“Metacritic”网站上的差评越来越少,7287张专辑中只有8张被打红色(低分),斯威夫特等大牌歌手的新专辑总能获得不错评分,“因为那些乐评人也不想因为打低分而被狂热的粉丝网暴”
在被媒体集团康塔纳什收购后,变得越来越“主流”的Pitehfork网站上,曼森和侃爷等人的专辑因为其自身丑闻而被人故意压分……对明星偶像的追捧,对音乐人的“道德审查”,逐渐动摇音乐网站和乐评人的公信力,难怪“34ST”感慨:“如今媒体和音乐网站都不真正昊心音乐了,乐评还重要吗?”▲